陈利双
新闻记者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但随着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增多,人们开始对记者产生怀疑,社会各界人士也一再呼吁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本文解析记者出现职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记者的职业现状
《媒介研究的进路》摘选的莫里森的文章指出,对新闻记者的研究应当是一种更人性化的个体主义视角,这种说法是值得借鉴的。记者在外界看来只是一个被抽象化的符号,只有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到记者生活的酸甜苦辣。
1.表面风光的记者
首先,由于诸多原因,很多时候老百姓有了困难不是找政府相关部门解决,而是让记者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报道社会真相、匡扶正义、维护公平,记者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其次,记者不仅可以采访政府高官和社会名流,见证重大事件,还可以介入素昧平生的人的家庭和心里,体会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给记者丰富社会阅历创造了条件。最后,记者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也不受太大的约束,有很多大学生想加入到记者这一队伍中来,也体现了记者这一职业的魅力。
2.内心彷徨的记者
第一,记者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记者是与时间赛跑的人,新闻所强调的“快”要求记者随时处于工作状态,一有重大事件发生,就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这也造成记者生活无规律可言。新闻鼻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大法宝,为此记者脑子里总绷着一根弦,多数时间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据中国记协的一组数字: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中,已死亡的在职职员平均年龄仅为45.7岁;一半以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
第二,记者职业危险性高。由于战争与灾害,由于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冒犯,也由于权利的虚置以及某些法规的缺失,记者已经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的第3大危险职业。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记者需要发掘真相给社会传递信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可能有生命危险,近些年记者被打、惹上新闻官司等事件屡见不鲜。
第三,工作压力大,没有社会保障。因为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这种生活节奏只有在年轻时才顶得住,这种状态也让很多人觉得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并且新闻工作是一项需要创新的工作,但随着人渐衰老,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很多记者对自身将来发展深感忧虑。另外,在众多媒体中有许多记者属于“流浪人员”,同“在编记者”比起来,他们没有编制,没有职称,甚至没有记者证。他们的权益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旦出现闪失,马上会被所服务的媒体炒掉。这些都给记者带来巨大压力。
第四,记者的声誉日下。据一份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现在只有不到一成的被调查者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却提出了对记者“不良”的看法,昔日的“无冕之王”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的质疑与指责,“防火防盗防记者”已成为流行语。
记者困境出现的原因
表面的风光掩盖不住内心的彷徨,记者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背后有着诸多苦涩,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记者的困境。
1.严格的职业要求,使记者容易在精神和身体上受到伤害。记者是一个高度紧张的职业,要想干好这一行,必须脑快、腿快、嘴快、手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他们更容易失眠、头痛、脾气暴躁,身体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灾情险情发生后,记者冲在一线,在灾害现场经常能看到记者忙碌的身影;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记者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
2.媒体用人制度不健全,给记者造成生存压力。很多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招聘的记者有很多没有编制,单位跟记者间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记者没有社会保障。在严格的竞争机制下,记者如果发稿量不够,或者表现稍差,就有被炒鱿鱼的危险,生存压力的加大影响到记者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为了增加发稿量甚至不惜违背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3.潜规则使记者日益适应了媒介的恶劣环境,也使记者的声誉下降。传播学者布里德认为,新闻人的直接价值判断标准并不来源于读者或职业理念,而是来源于同事和上级,他们需要通过对老职员模仿、顺从和努力工作来获得群体认同、被提升以及感受到工作本身的乐趣。
我国媒体众多,记者队伍浩大庞杂,难免良莠不齐。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一些本能坚守职业道德的记者,在潜规则的不断熏陶下,也视收受采访对象给予的“好处”为正常现象。
4.转型期媒体性质的定位,影响到记者的个人角色定位,使记者在追求职业理想时出现精神困惑,这是出现记者困境的最根本原因。现阶段,我国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记者需承受权力和资本的两种压力。一些负面新闻报道,易受到权力的干预,发生媒体“集体失语”现象。媒体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资本的支持,取得商业赞助或广告投放的任务往往会落到记者头上。记者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不发有损资本利益的监督稿件,或者多发具有广告性质的假新闻。
记者的职业出路
面对工作与生活上的诸多困境,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才有可能给记者减压,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下面是一些粗浅建议。
第一,记者要注意调节自身精神状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压力过重,整日忙碌,使记者很容易患上身体与精神上的疾病,记者在平时应该多注意锻炼身体,在压力过重时转移注意力,学会调节状态。
第二,记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免受到外界伤害。记者在采访灾情险情时,最容易受到身体伤害,因此,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巧,注重沟通能力、现场控制能力、应变能力、防范能力的提高;另外,记者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避免新闻官司缠身,给自身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完善新闻法律体系。记者工作涉及到社会中的多种矛盾,矛盾的激化、舆论监督报道过多会使得记者面临采访风险,而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专门保护记者采访权利的法律,这更加剧了记者的职业风险。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对记者采访权利的保护力度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四,改善新闻管理体制,这也是解决记者困境的最根本方法。在管理方式上,加强对记者的人文关怀,合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制定公平、有竞争机制的薪酬标准,签订完备的聘用合同,建立和健全发稿责任制和内部奖励惩罚制度等,都利于缓解记者的职业压力,使其健康发展。
慕毅飞先生说:“前行的航船,需要更好的瞭望者。”在社会转型期,在媒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应给予被困扰的记者更多重视与关爱。
参考文献:
①【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M],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②慕毅飞:《记者,做一个合格的瞭望者》 [N],《扬子晚报》,2005年11月8日
③邵培仁邱戈:《媒体弱智:是社会咒语还是媒体现实》[J],《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