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向阳
在国内都市类报纸中,晶报有点姗姗来迟,却是较早设置内部新闻奖的报纸之一。晶报创刊于2001年8月1日,而晶报年度新闻奖的首次评选是2003年3月,评选了该报2002年度的优秀新闻作品。可以说,晶报从创刊之始就有了自己的年度新闻奖,由此在国内报纸中具有某种样本意义。本文以晶报年度新闻奖为样本,回首其走过的历程,总结种种得失。
奖项:从最初的13项到22项
晶报年度新闻奖从2002年度起评,最初设置了13个奖项。具体包括:最佳报道策划、最佳写作创新、最佳现场新闻、最佳公共服务、最佳评论、最佳版面创意、最佳国际报道、最佳文体报道、最佳新闻摄影、最佳舆论监督、最佳专栏作家、最佳团队、最佳新闻工作者。
上述奖项名单,已经是够长的了。传统的新闻奖通常只是分成消息、通讯、评论、版面、标题等几大类,非常笼统,与之相比,晶报年度新闻奖已经显示出了一种新兴媒体的锐气。该报后来不断微调,到2005年3月做了最大的一次调整,奖项增加到22项,延续至今。
在22个奖项中,11项保留下来的奖项是:最佳公共服务、最佳新闻评论、最佳版面创意、最佳国际报道、最佳文艺报道、最佳体育报道、最佳编译报道、最佳专栏作家、最佳团队协作、最佳新闻工作者、最佳报道策划。
而新增的11个奖项包括:最佳专题报道、最佳系列报道、最佳深度报道、最佳人物报道、最佳特稿写作、最佳解释性报道、最佳突发新闻、最佳独家报道、最佳突发新闻摄影、最佳特写新闻摄影、最佳漫画。
总的来看,晶报年度新闻奖的设置及增设的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告别传统新闻奖的老套路,借鉴了普利策新闻奖的一些做法。比如“最佳公共服务”的理念,以及“最佳特稿写作”中的“特稿”概念,这些做法都是取他山之石的尝试。
其二,奖项的设置,归根结底源于自身的需要,晶报希望通过新闻奖的设置强化自身的长项,使长项更“长”。从创办之始,晶报就找到并确立了与所在城市——深圳的读者相契合的报道策略:做精本地新闻,做强国际新闻,做活文体新闻。“最佳国际报道”、“最佳体育报道”、“最佳编译报道”这些奖项的设置,体现了对国际报道、体育报道等这些自身长项的鼓励与强化。
其三,通过对奖项的细化,增加奖励面。比如,最初设置的“最佳写作创新”奖项,后来细化为“最佳深度报道”、“最佳人物报道”、“最佳特稿写作”等奖项。多数奖项同时奖励记者、编辑,加上“最佳团队”本身奖励的就是一个集体,甚至打破部门界限,凡此种种,使奖励面大为增加。
“阳光媒体,非常新闻”的追求
每年都有深圳新闻奖、广东新闻奖,甚至全国的新闻奖,晶报为什么还要设立自己的新闻奖?该报在评奖宗旨里给出了解释:“晶报年度新闻奖的设立和评选,旨在营造晶报浓郁、良好的业务氛围,倡导敬业爱岗、开拓创新、刻苦钻研的从业价值观和荣誉感,以此嘉许报社年度杰出报道和员工;通过评奖,彰显本报办报理念,培育报业文化,激励编采人员为办好晶报竭尽所能、奉献心智。”
迄今为止,晶报年度新闻奖已经评选了6届,实现自己的初衷了吗?笔者认为,晶报年度新闻奖至少达致了如下目标:
第一,通过这种检阅和反思,进行了很好的业务总结,为整张报纸树立了一种业务标尺。但凡新生的报纸,往往都充满了锐气,但是,回首其走过的足迹,通常精彩与欠缺并现。就这个意义而言,新生的报纸似乎更需要一份自己的新闻奖,对过去一年的新闻作品进行回顾,借此总结经验得失。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晶报年度新闻奖首先实现的就是这种业务检阅及总结的意义,每年的评奖过程都会给全体采编人员提供一种回首检视的契机:显示一年来的报道实绩,也指出存在的问题(比如空缺的奖项就显示出报纸内容的不足)。
既然是年度新闻奖,那么,最终评选出来的作品就具备某种“经典价值”,可以为全体采编人员提供一种报道样板,为整张报纸树立一种业务标尺,晶报年度新闻奖确实也发挥了这种作用。年度新闻奖表彰会不仅成为晶报全体采编人员共同参与的一年一度的盛会,而且还会在内刊《撇捺》上推出专辑,并编辑成书出版。
第二,彰显个性,强化优势,新闻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如今是一个传媒竞争激烈的年代,多数报纸面目接近。报纸面对的对手不仅仅是报纸,还有电视及网络等媒体,竞争的层次更多、难度更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的生存空间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5个字——“个性化生存”;若再浓缩,还可以简化成4个字——“风格生存”。不论个性还是风格,都是对各种报道领域及报道空间极致的尝试和发现,当这种尝试和发现被认可和确定下来,就会固化为个性和风格。
对于报纸而言,风格还应当是值得自信和需要发扬的东西。风格的形成,需要自我努力、偶然机缘、外部认可以及自我强化。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通道。与国内和同城的其他报纸相比,晶报更重视国际新闻。晶报刚成立时,就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比较重视,刚创刊40多天,就遇到了美国“9·11”事件发生,晶报当天推出多达32版的特辑,在国内报纸中独树一帜,报纸热卖,使晶报人发现了国际报道的价值。于是,晶报更加重视国际新闻,确立了“做强国际新闻”的编辑方针,并在人员配备上予以倾斜,比如一直配备两名专职编译,使得国际新闻的报道面总是比其他报纸开阔。2006年度晶报年度新闻奖的“最佳编译报道”给予了《人类咋过下个百年,大师霍金实话实说》。这篇获奖作品是一篇与全球知名报纸同步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国内报纸中堪称独家,具有相当大的新闻价值。晶报之所以能发挥网络优势推出这样的报道,正是其个性的彰显,通过逐年新闻奖的表彰,这样的优势和个性会得到强化。
第三,为晶报全体采编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晶报倡导的是“才智优先,敬业至上,协作为荣,学习为尊”的团队氛围和价值观,而晶报年度新闻奖则为实现这一目标和价值观打造了一个大舞台。晶报年度新闻奖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原则,除最佳团队奖的奖金为10000元外,其他奖项的奖金均为5000元,远远高出广东新闻奖或深圳新闻奖的奖金额。与这种物质奖励相应,它所起到的鼓励作用更值得一道。一位获奖者就在“获奖感言”里说,他偏爱晶报年度新闻奖甚于其他新闻奖,因为这里边藏着无比巨大的快乐与价值,因为这是属于所有晶报人的舞台,更是真实的舞台。
晶报的报道理念可以浓缩为“阳光媒体,非常新闻”,可以说,晶报年度新闻奖的设立及评选,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也大致体现了这样的新闻追求。
评选环节及程序
笔者曾经作为晶报发展研究室的负责人,见证和参与过几届晶报年度新闻奖的评选,注意到评选环节及程序上发生的一些变化,现稍作总结和思考。
第一,评奖环节还可完善。晶报年度新闻奖主要分三个环节:申报、初评、终评。由于分管编委的管理理念各不相同,在不同的采编中心里,申报阶段的做法就不尽相同。有的编辑中心实行的是自由申报,只要记者或编辑自我感觉满意,就可以向发展研究室申报,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有的采编人员把握不准,高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导致了复印材料的大量浪费。而在有的采编中心里,则实行统一申报,部门负责人与分管编委首先进行初步筛选,避免了盲目申报,也减少了纸张浪费。笔者认为,后者的做法更可取。而更有意义的做法是,以部门为单位,各自总结一年来的报道,互相评议,最终由各自部门推选出优秀作品,这样既有业务建设的价值,又使得评比的结果更准确、公正。
初评阶段,由编委会成员共同投票决定。全报社申报作品众多,编委们经过投票,每一奖项筛选出2~4件作品参加终评。应该说,这是整个评选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终评阶段,由报社主要领导、报业集团领导、深圳市委宣传部领导及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专家共同组成评委会,投票得出最终获奖作品。应该说,这一环节强调的是社会影响及新闻导向。
第二,在获奖作品选择上保持适度灵活性。任何评奖都是有局限的,晶报年度新闻奖也是如此。晶报作为深圳报业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报纸,一年下来,可圈可点的出色报道不在少数,但奖项总是有限的。笔者曾参与和见证了晶报新闻奖的评奖过程,对评奖有直观的感受。通常,每一奖项只有一件作品,但是对于有的奖项来说,要选出一件作品来实在难以取舍,有时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在获奖篇目上,不妨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在难以取舍时可以有两件作品同时获奖。晶报年度新闻奖近两年来也开始采取这种灵活的做法。
近几年来,设立内部新闻奖的报纸越来越多了,这种共同的选择体现了开展业务建设、强化报纸内容的取向。尽管做法各不相同,但是,它对于报纸发展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值得完善评选环节。
(作者为传播学博士、晶报图书评论周刊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