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一年不到,大蒜价格狂飙40多倍,来自山西和温州的游资推动因素非常明显。
一场甲流疫情让俗语“人算不如天算”变成了“人算不如添蒜”。在有着中国大蒜之乡之称的山东金乡县,大蒜价格从今年春节后开始上涨,至今为止价格已经涨升了40多倍。而全国各地大蒜价格疯涨的消息也是频频出现:广州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白皮大蒜批发价已从6月份的1元/公斤涨到8.2元/公斤;北京大蒜的价格也是一路飙涨,批发价高达8元/公斤,是年初最低时的10倍以上。
大蒜价格暴涨,甚至已经超过了猪肉的价格,需求却依然不减,并非意味着市场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它的商品属性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从一种基本的农产品,变成了具有所谓医疗作用的“药品”和投机炒作的资本品。
当下“吃大蒜、防甲流”的说法极为流行,这是推动此次大蒜价格暴涨的最直接原因。正因此,如果我们用防治甲流药品的属性来观察大蒜市场,就不难理解其价格飙升的原因了。尽管超市里面每斤大蒜价格已经超过了猪肉价格,但目前治疗甲流的特效药物叫做达菲,而在医院中销售的进口装达菲的价格为10粒298元。与之相比,298元所对应的大蒜斤两已经达到了37公斤之多。正因此,假如市场需求方果真认为两者功效可以“相互替代”,那么作为“药品”的大蒜价格就是被严重低估了。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类似的说法从几年前SARS疫情爆发时就曾经出现,但医学界从未认可大蒜能够作为应对流感病情、特别是甲流疫情的“药物”。从这个角度上讲,此次大蒜价格的突然大涨更多的则是市场投机心理在发挥着作用。
围绕其中投机因素有两个:其一是终端购买者的投机。就像前面所算的账一样,尽管大蒜价格狂涨,但是老百姓日常食用的几瓣蒜头绝对成本依然很低。即便大蒜未必能够对抗甲流,但是只要有些许功效、只要有可能避免疫情上身,还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其中的投机因素就是老百姓用几毛钱的大蒜头投入,规避疫情中招的巨大风险。其二则是真正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有调查显示,在此次大蒜价格狂飙的背后,来自山西和温州的游资推动因素非常明显。大量社会游资介入到大蒜采购市场,在买入大蒜后即存库囤积,待价格上涨之后再伺机抛出。一些报道显示,这些炒作资金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普遍认为当下的大蒜价格依然偏低,彼此之间继续相互抬高价格,大蒜“从一个冷库进入到另一个冷库,一部小汽车就被赚了出来”。
如果说前者还属于是老百姓正常的避险心理,那么后者则会导致大蒜市场的极度扭曲。投机资金的恶意炒作让大蒜具有了金融产品属性,也就是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市场参与者已经不再关心大蒜究竟值多少钱,而只是关心是否有更傻的人在更高价位接盘,也就是资本市场所说的“博傻”。
从全球的资本投机行为看,以农产品作为金融资本博傻标的的历史可谓是由来已久。人类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一起经济泡济案例,就是围绕农产品展开的,即1636年的荷兰郁金香投机风波。然而让郁金香泡沫崩裂的故事则更富传奇,一位海外水手非常偶然地将一株高价郁金香当成洋葱头误食,而被船主告上法庭。但是随着案件审理被公开后,人们恍然大悟地发现作为一种普通的农产品,郁金香其实和洋葱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继而揭开了郁金香价格暴跌的大幕。
大蒜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甲流疫情爆发带来的人造“光环”,它只会和葱、姜一起作为调味料并列于菜市场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谓的光环根本持续不了多久,最多在一年之后大蒜供给就出现爆炸式激增,让畸形高价格回到原位。要知道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山东一家媒体对金乡县的报道主题正是“蒜贱伤农”,还在强烈号召读者们去踊跃买蒜吃蒜呢。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算还是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