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面前人人透明

2009-12-08 09:37刘洪波
新民周刊 2009年46期
关键词:污点个人信息女士

刘洪波

个人,作为个人信息的主体,应该是有某些权利的。

一位女士告诉我,她正受到莫名其妙的信用污点困扰。这位女士在湖南衡阳读大学期间,曾用身份证在农行办理过存折和银行卡,用于家里汇寄学费,现在在重庆工作,向银行申请购房贷款时,发现已被记录信用污点。查证信用记录为,在农行衡阳市分行有两笔个人经营性贷款,金额都是9.5万元,其中一笔于2004年12月发放,迄今未还,担保方式为抵押贷款,但无抵押物品记录。这两笔以她的名义发生的贷款,对她的学历、工作单位、居住地都进行了编造。

现在,这位女士正向人民银行信贷部提出异议申请,答复说需要两周到一个月时间才能回复。在这段时间里,她已经失去了正常生活:“自从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心理压力很大,背着这么大的一个黑锅,日不能食,夜不能寐,而且我被银行设为黑户,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贷款买房,不能办理信用卡,这给我的生活影响极其恶劣!……对方既然能伪造我的身份并且能够在银行严密的监督下成功贷款,自然非常熟悉银行贷款的一些法规、规定等,像我这样的普通百姓又向何处求助?”

她希望我给她一些指点和帮助,但我又能怎样指点她?这样的事情叫我碰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位女士突然发现自己被记录信用污点后的紧张惶恐。前两天还看到新闻,汉口的黄女士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来自上海电信部门,追讨3700元电信服务费,黄女士声明未在上海开户,对方称其身份证可能被盗用,并称自动转接至警方。然后就是一位自称警察的男子接通电话,称黄女士的身份证在上海一家证券公司注册,涉嫌非法洗钱300万元。对方要求黄女士必须将账户交警方代管加密,“不配合有关部门随即会来找你”,黄女士惊惶之下,将61万元巨额转至对方提供的账号,一宗诈骗案就此得逞。黄女士的被骗过程,可以用来理解一个人得知自己身份信息被冒用并且造成不良后果之后的心情。

我们不知何时,自己会被谁掌握起来。我经常能接到推销收藏品、保险产品、酒店VIP卡的电话,我不知这些电话怎样寻迹而来。如果你刚刚购买了新房,恭喜你,装修公司的电话将打给你。你家里刚刚添丁加口,婴儿用品的广告将寄到你家里。如果你因为某种病而住过医院、看过门诊,可能相关药品的资料会投放到你的住地。甚至,如果你在哪里吃过饭,填过“服务评价表”,你的手机会收到餐饮店的信息,让你“速来品尝”。你在太多的地方留下过联系方式,轻易地写下了工作单位、家庭住址、配偶和子女情况等等,从而将自己充分暴露出来。

这些“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推销,来源于对你的个人信息相当程度的掌握。这就是说,在你完全没有留意的情况下,你已经成为注视的对象,跟踪的目标。值得安慰的是,这些注视和跟踪只是向你推销产品而已,并不对你图谋不轨。然而,你的个人信息既然能够被那么多人轻易获得,也就表明如果要你图谋不轨的人想掌握你的信息,可能也是很容易的事。

我们仍然处在个人信息缺乏法律保护的境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都已受到保护,而个人信息是不在法律保护之列的。这就是说,至少在信息采集、使用方面,个人相对于国家和商业机构,仍然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个人征信系统”,其建立不需要你的同意,它对你进行的记录并不需要得到你的审核,其数据并不保证真实,却能够对你产生真实的影响。

个人,作为个人信息的主体,应该是有某些权利的。哪怕是传统的档案,虽然你自己往往不能查阅,有些内容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但其表格大多是由你自己填写,处分书会要求你过目并签字。现在,人们在建立你的信息库,你的信息可能被定向卖出,可能不知被哪个系统控制,而信息收集、保存、使用中,你的知情权、同意权、请求更正错误信息和删除不必要信息的权利,没有获得确认。

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都无法逃离“数据库”。个人信息既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基础,又是商业服务乃至私人侦探的门径。你的身上有一部手机,你的身外有很多个数据库,那里有关于你或真或假的所有资料,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是透明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许尚未实现,数据面前人人透明,我看是已经实现了,当然,很多数据相对于真人如同哈哈镜里的镜像。

猜你喜欢
污点个人信息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基于代码重写的动态污点分析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女士找茬
使用Lightroom污点去除工具清理照片中的瑕疵
我国“污点证人”刑事责任豁免制度的构建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