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啥不举手

2009-12-07 03:38许学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评价同学

许学艳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追求这样的一种课堂效果:师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感受着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课堂充满着意象的魅力、张扬着饱满的个性、飞舞着理想的激情、流动着浪漫的诗意。但许多时候情况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课堂中常常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表象往往心情焦躁,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教师有时听之任之,认为这是高年级学生的普遍现象;有时强逼学生举手回答,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课堂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高段小学生的手变得千斤重了呢?

原因一: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自我意识都得到增强,因此不愿意举手。

原因二:关注同伴评价。低年级小学生相对关注的是老师的评价,老师在他们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威,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到了高年级,同伴评价的地位得到强化,老师评价成为其次。

原因三:活跃程度降低。具体到每堂课,学生的举手程度是不相同的,有时老师讲课如同讲座,互动程度低,同学们举手的积极性就小,而有时老师讲课生动有趣,举手的人数就相对多一些。

原因四:有过挫折体验。答不上来或者答错了,遭到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类似的体验往往让他们不愿举手,甚至再也不举手了。

原因五:其他各种因素。知识的难易程度、与老师的默契程度、问题的针对性这些也成为他们不爱举手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案例

最近,学校举行公开课活动,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教案。看看紧凑的教学设计、诗意的教学语言、精美的教学课件,我满怀信心走进了班级进行试教。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提问,教室里仍然鸦雀无声。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没有人举手,便无可奈何地说:“如果没有人举手,我就要点名了。”这一下可好,有的学生干脆把头低下,躲开我的视线;有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生怕被我叫到。我压住心中的火:“×××,你来说。”只见她咬着嘴唇,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简直懊恼到了极点:“你怎么回事,属蚂蚁吗?”顿时,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把本节应该有的同情情感基调全部打破。以下的教学环节哪还有师生互动?就这样,我完全陷入过完教案的窘境中,心里盼望着快点结束。

下课后,我心情差到了极点。其他老师不停地安慰我:你的设计应该是可以的,是不是班级的问题?我清楚学生不举手的主要责任肯定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晚上,我确定了下一节课的调整方案:心中装学生。于是,我把教案全部推翻,采用真实、平实、扎实的作风推进,尽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天,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六(2)班,同样内容的教学开始了。我抓住课文,时时记住:引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思考、点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激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整堂语文课,“我来说”充满了课堂,学生处在学习的高潮状态,成功地达成我的预定目标———感动,叩问学生的心灵。那班语文老师不解地对我说:“班上一个男孩喜欢看书,但是在语文课上从不举手, 而且喜欢捣蛋。今天怎么成了主角?你看他在门口等着你呢!”我把他喊来,他腼腆地说:“老师,课前你不是相信我是好样的吗?我喜欢你这样的老师。”

两节同样内容的课,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高年级语文老师经常感叹: “语文课真难上,学生一点都不肯配合,举手者寥寥无几。”但是,当你看到六(2)班这节课,你还会这么想吗?原来我们的学生想说、爱说、会说。而教师却只会在那里用枯燥乏味的方法和高高在上的要求,逼迫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完全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如同被牵了鼻子的牛,没有任何主动权,更谈不上在课堂中生龙活虎地参与了。

接下去六(3)班、六(5)班的试教,我仍试着用六(2)班的教学方式,又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后对所教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孩子们对这堂课印象极深,有的和父母长辈交流,有的在作文里记述了难忘。

反思一、教学时机的精心设计

从上述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努力学习,做个知识广博的人。一方面,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融感悟文本和运用语言于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环节,不断变化更新自己的讲课风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找几个代表主动举手,鼓励别的同学模仿。注意选代表时不能只选成绩好的同学,各个层次的同学应该都有代表,才能真正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

反思二、互动课堂的巧妙营造

学生不愿主动举手,其实是学生的主动权和参与权被教师制约的表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心理上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中一切以服从教师意愿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你教我做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形式,以实现师生间平等互动的教学效果。巧妙地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彻底打破课堂一潭死水的局面。

反思三、情感心理的适度满足

在公开课教学中,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往往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只是知答对了,理所当然;如果答错了,则赶紧叫下一位纠正。学生的情感如何、如何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很少考虑。久而久之,学生变得“缩手缩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请相信,当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肯定时,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反之,如果教师非常苛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一定会泯灭学生那火一般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挫折体验,经常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满足中激发表现欲望。例如:“你的想法很独到”“你读得我们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佩服你的回答”等。同时我们还可以适时运用自己的体态进行激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认可的动作,都会让学生兴奋无比,从而更积极地投入新的学习。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评价同学
语文课文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