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品
拉丁美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与国内生产建设和生活有关的初级产品需求加大,中拉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11月5日,中国发布《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旨在推动中拉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全面发展。11月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拉美国家时提出,中国愿意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一道,努力构筑双方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作为中拉关系重点领域的经贸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然而,在中拉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双方经贸关系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在全球化背景呈现扩大化趋势。
一、中国与拉美贸易特点分析
1中拉贸易基数较低,随着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双方贸易总量逐渐剧增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以来,中拉贸易额由最初仅为2-3亿美元,到70年代末增长至12.6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拉美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政策”,我国也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中拉贸易自此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90年中拉贸易额达到23亿美元左右,1992年中拉贸易额为29.7亿美元,1995年增长到61.44亿美元。2000年中拉贸易则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全年贸易额达到12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2.5%。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双方贸易额开始以年均40%的速度飞速增长。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140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02亿美元。2007年,中拉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46.2%。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中拉双边贸易额仍达到创纪录的1433亿美元。
2中拉贸易额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值不高
随着中拉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拉美在全球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拉贸易额在中国进出口贸易目前所占比值依然不高。以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为例,亚洲市场始终居于中国对外贸易6大市场首位,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欧洲、北美紧随其后。拉美虽然排在第4,但是整体数值偏低。2005年,中拉贸易额仅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4%,2006年为3.99%,2007年为4.72%。因此,从双方经济实力来看,中拉贸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中拉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对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需求不断扩大。以2006年为例,中国第一、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值分别为:11.8:48.7:39.5,第二产业(工业)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0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94.54%。而拉美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南美洲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总面积23%。巴西铁矿储藏量名列世界第1位,智利和秘鲁的铜矿储藏量分列世界第2位和第4位。同时,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均是石油生产大国。因此,中拉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中拉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向拉美主要出口低等和中等技术附加值的制成品,包括服装、面料及纺织制品、鞋类、机械、电视、焦煤以及塑料制品,从拉美,特别是从南美国家进口以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包括豆类、铜、植物油、铁矿石和纸浆等。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向拉美出口产品总额的92%,初级产品进口则占我国从拉美进口产品总额的60%。
4中拉贸易主要集中在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
虽然中国几乎与拉美地区所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但贸易额的90%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秘鲁等国,而和有些地区和国家的年贸易额只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美元。根据美洲发展银行的数据,拉美向中国出口增长了47%,其中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就占全部出口的85%。以2007年为例,中国与下列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巴西297.05亿美元,墨西哥149.69亿美元,阿根廷99.02亿美元,智利146.73亿美元,秘鲁60.15亿美元,共占中拉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0%以上。此外,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关系发展最为迅速,2009年4月已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秘鲁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智利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阿根廷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5在贸易平衡方面,中国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对拉美出现贸易逆差,直至2006年才重现顺差
1980年拉美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1.75亿美元,并将这种顺差地位保持至90年代前。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拉美出口额基本略大于进口额。2001年,拉美对华贸易出现5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然而,自2003至2005年,中国连续3年对拉美出现贸易逆差。如表2所示,2003年,中国贸易逆差为30亿美元,2004年,中国贸易逆差为35亿美元,2005年,中国贸易逆差为31亿美元。直到2006年,中国才转回贸易顺差。贸易顺差额为18亿美元。2007年,中国依然保持顺差,贸易顺差额为4.7亿美元。
二、影响中拉贸易发展的几个问题
1中拉贸易结构过于单一,容易引起拉美国家对重新成为“初级产品供应者”的疑虑
由于拉美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国以及之后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已故联合国拉美经委会专家劳尔·普雷维什在分析拉美经济落后原因时曾专门就此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虽然拉美目前向中国和其他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与其历史遭遇已经无可比性,事实上,拉美目前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符合其比较优势原则,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拉美从中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也较低,再加上中国进口拉美初级产品是按国际市场价格结算,对其大量需求提升了价格,这些不仅改善了拉美贸易条件,也促进了其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别有用心者仍刻意渲染中国将拉美变成原材料供给国和制成品倾销地,滥发“中国殖民拉美”的论调,再加上中拉距离遥远,语言和历史背景迥异,双方缺乏有效交流,因此这些误解对中拉贸易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轻视。
2在工业制成品上的竞争是导致双方贸易摩擦加剧的直接原因
虽然我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结构十分互补,但因为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与南美国家在其本国市场存在相互竞争。在与南美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只有智利贸易结构和中国最为互补,其出口的80%都是原材料产品,仅仅12~13%来自于工业产品。阿根廷的贸易结构虽与智
利十分相似(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68%,制造业产品数量占其进口总量的86%),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多,但在地区以及国内市场与中国产品竞争激烈。阿根廷和巴西是南方共同市场主要成员国,尽管受南共市内部协议推动,阿根廷向巴西出口工业品数额很大,但自2007年1月起,中国已取代阿根廷成为巴西的第二大进口国。同时,随着巴西对华贸易在2007年初首现逆差,南共市内部工业利益使得阿根廷和巴西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开始采取反倾销手段。
如果说南美各国产业模式是以资源加工工业为主,那么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加勒比的一些国家则是以装配(电子产品、计算机、汽车等)工业、服装加工等为主,直接面向美国市场的“生产与贸易专门化”模式。而中国因为与后者在出口产品结构上的相似,双方不仅在拉美市场而且在美国市场也存在竞争。自2003年开始,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百分比开始超过从墨西哥进口产品所占的百分比,并且差距日益扩大。2004年,美国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口包括原油、汽车零配件、电子设备、服装、厨房电子和非电子设备、男士服装和针织品等30种产品。而墨西哥与中国在其中19个产品上竞争激烈,主要是电子、机械、汽车和纺织器具以及服装等部门。同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机械和零部件占其进口总额的23%,在1990年,这部分进口比值仅为3%:对电信、计算机外围设备、声音和电视装备等电子类产品进口占美国进口货物总额的20%,在1990年仅为13%。因此,墨西哥也是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制裁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到2006年3月初为止,中国出口到墨西哥的产品中,有91个税则号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100%-600%,有些商品的反倾销税甚至曾高达1105%。
3美国因素是中国进入拉美不能绕过的“门槛”
拉美既是美国的南部屏障,又是美国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出口和投资市场,随着中拉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美国有一些人无根据地认为,中国在拉美存在一开始威胁美国利益。《华尔街日报》曾刊登文章认为,中国进入拉美时带去了资金和市场,无怪乎中拉关系发展很快……。中国正在成为美国自己后院的一个政治上的竞争者。虽然这些论调在美国并非主流,但事实上仍对美国政府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美国的阻挠是中国申请加入美洲开发银行过程漫长的主要原因。中国自1993年时就申请加入美洲开发银行,按照美开行规定,申请国必须获得80%的股东赞成,而每个成员国的股份按其在该行所占资金多少决定。由于美国占其中30.01%的股份。因此美国的态度是决定中国能否加入美开行的关键。中国2004年在美洲开发银行第46届年会上再次提出加入申请,就遭到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反对,直到去年中国加入美开行的申请才终获批准。
三、促进中拉贸易未来发展的几条对策
在2009年3月召开的美洲开发银行第50届年会上,一些拉美经济问题专家认为,阻碍中拉贸易的“仍是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沟通上的不便”。由于中国与拉美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属于南南合作关系中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认真看待双方可能呈扩大化趋势的贸易争端,以便构建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关系。
1为避免双方贸易摩擦扩大,中国应注重对出口产品的升级,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自中国对拉美贸易于2006年出现顺差后,拉美各国对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不断采取反倾销措施,贸易壁垒愈显突出。因此,中国企业在向拉美市场扩大出口时应注重产品升级,寻求适当途径提升产品的出口附加值。例如,近年来,中国向阿根廷出口的机电、电信、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迅猛增加,服装、鞋类和玩具等传统产品的比例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传统产品遭受打击和限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也不是太大。
2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中拉之间还可逐步拓展服务贸易的空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比重较低,而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在金融、保险、航运、旅游、教育、投资方面均各具优势,虽然双方在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经贸合作前景不容忽视。此外,中国还可加强与拉美国家在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我国对航空器、车辆及其零部件等有一定进口需求,而巴西在支线飞机制造技术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天器等一直位于其出口产品前列。智利和阿根廷等国的农产品加工以及古巴生物技术等也十分先进,巴西和阿根廷的汽车工业也比较发达,中拉在这些领域上加强合作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变拉美作为“初级产品供应者”的担心。
3拉美次地区经济合作比较突出,中国可借与智利等国签署的首贸协定进入拉美市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谋求建立一个以中国为“轮轴国”、覆盖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中智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与南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虽然与智利等南美国家的贸易逆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但从全局考虑,其于2006年10月的实施有利于扩大我国出口市场,更好地开展“走出去”战略。此外,中国和秘鲁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有望于2009年下半年生效。目前,中国与巴拿马正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与哥伦比亚也就保护投资的问题达成协议,这些都将为中国进入拉美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4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促进双方构建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关系
据中国海关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750亿美元,其中197亿美元投向拉美。而中国于2009年作为正式成员国参加美洲开发银行地50届年会时,又继续提供3.5亿美元帮助该地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并进一步实现双方全方位金融合作。同时,中国对拉美投资领域除了能源和采矿业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如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中石化近期向巴西石油公司投资100亿美元外,也协助巴西修建兴骨河水电站,加速该地区矿业生产化等。而这也可以充分体现我国与西方在拉美投资模式的差异,表达中国不单方赢利的原则,以及支持当地要求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愿望。
5中国在选择拉美政策时应该正视“美国因素”的存在
自美国在1823年《门罗宣言》中提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口号之后,肯尼迪总统1961年提出的“争取进步联盟”,里根总统随后又提出以推动加勒比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勒比盆地计划”,直至布什总统1990年6月提出“美洲倡议”,这些无不表明美国对拉美地区和市场的重视。因此中国有必要向外界表明,中拉经贸关系的加强将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不针对第三方的互利合作,从而化解美国疑虑。比如,中国多次提出申请加入美开行本身也表明了其愿意在该行机制下参与美洲国家发展的态度,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国的担心,最终在2006年12月中美举行第一次战略对话时,美方表示支持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