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汉
要降低对传统的成熟市场的依赖
欧美经济没有两年很难恢复,任何一个国家能在经济大衰退的环境中撑住就已经不错了。大家面对这种经济危机,提供很多“流动性”,但是信用与货币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把它撤走。因此政府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撤得太早,可能经济就垮下去;撤晚了,又担心通货膨胀。现在大部分政府都不急于把过多的流动性撤掉,除非害怕在资产市场有另一个泡沫出现。全世界的政府都在面临这个撤或不撤的两难博弈。
如果之前的经济刺激效果越来越弱,政府还有多少钱能撑下去?中国可能好点,4万亿不够再来4万亿,但其他国家不见得有这种能耐,美国的赤字比例已经很高,国债的比例也很高,他们能不能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再双倍投资进去?如果欧美的经济不好,中国经济能好到哪里?
去新兴市场找机会
世界仍然会对中国的产品有需求,但是不能光靠欧美市场,可能更多要靠其他受金融危机打击比较小的国家,比如南非、印度、巴西,以及独联体地区,要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金融危机前,中国借钱给美国,支持美国买中国的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后,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美国过去的消费是借贷消费,过度消费。他们认为自己的房子等资产很值钱,而且还不断升值,所以美国消费者会把财富里增加的一部分用掉。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过去的财富效应是假的,只是当时投机的一个泡沫,现在财富效应已经为负。因此,这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欲。既然美国消费不强,我们的出口就不会乐观。这同样说明了中美贸易的极度不平衡状况是不可持续的。
从支付能力来看,美国经过财富的巨大损失,需求下降;而部分新兴市场受危机的影响较小,支付能力没有问题,需求比较稳定。虽然这个市场需要的产品不尽相同,但是中国产品有成本优势,在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市场上应该有发展的空间。
开拓市场仍须投资海外
中国制造业要走出去,要适当考虑去国外投资,把中国的技术带到那边去,并且更为迅速地把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反映到生产过程里面,生产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走出国门必须要掌握优势。我们对一般生产技术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跟日本不一样,比如日本汽车到美国投资时在技术上是超过美国的,所以跟美国的汽车商面对面竞争,能够通过技术优势弥补管理美国工人的劣势。从这个角度说,我不看好中国企业有多少能到欧美去,因为欧美的优势都在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方面,当地的生产成本更高。反而我们去东南亚地区,能够掌握制胜之道。
欧美企业的国际化已经走了100多年,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历史并不长。但是我们必须参与到这个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怎么在国际上经营。目前我们还没有因为成本压力要走出去的动力,但是将来很难说。另一方面,不是说中国生产成本便宜,我们就不去当地投资。一些国家已经不满足于我们一边把石油、矿石买回国,另一边把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向他们出口,是以他们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对当地就业做出贡献。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它认为没有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应得的好处,就会有意见,就意味着将来会制裁中国的出口,就像这次美国的轮胎事件。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候,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也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