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被遮蔽

2009-12-07 03:38
全国新书目 2009年19期
关键词:散文历史

耿 立

本书是耿立近年来的历史散文结集。作者挖掘以往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以兼具沉实凝重、诗意盎然的独特风格,重写抗战中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赵登禹,张自忠、赵一曼、萧红,到汪精卫、梁鸿志、石友三、周作人等等,呈现国破家亡之际人性的高尚与卑琐,坚守和游移,超拔与堕落,逼近有血有肉、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本文选编自该书序言。

历史对于我来说,就像平原深处家乡的老房子,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与招引。房子老了,就如书老了,有一种陈实,房子散发的泥土的陈旧的土香,就如线装书发出的迷人的幽香,也如老屋里不知年代的八仙桌上的青花的茶壶与茶盅,那些青花里迷离的光,令后人沉醉。

也许这是我写作历史散文的一种内在的心里隐秘。在写作一些过往的人与事的时候,一个问题总纠缠我,怎样叙述历史?赵登禹、张自忠、汪精卫、胡兰成、赵尚志、杨靖宇还有一些黄壤平原里的小人物,岁月已经湮没了他们,无论音容,无论尸骨,但他们消失了么?消失了,也没有消失。

曾有一年我在北京求学,就住在百万庄附近,那里曾是顾准先生居住的地方。当我漫步在三里河,想寻找顾准骨灰的抛洒地的时候,我想起文革初起,其他牛鬼蛇神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遵命把自己的“罪行”写成大字报张出,顾准却只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两个大大的黑字:“读史”。而且,亲手贴到布告牌上后不走,还要像个参展的画家似的,一直守候在自己的“作品”旁,泰然地望着逐渐聚拢的众人。

当历史被遮蔽的时候,顾准试图让人还原真的历史,在历史里思考,而我们呢,当我们在被遮蔽的历史中长大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也被扭曲得不成模样。应该如何还原历史,这是我思考的问题,把真相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信史,忠诚,不添加,不缩短,有一说一。

我们怎么评判何样的历史为真,何样的历史为伪?或者说怎样看历史呢?历史学关注的是所谓的规律和铁的事实,而作为散文作家,我更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和那些生命里的精神,那些过往的人与事对今天的启迪和召唤。也许,当大家争着叙说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面对的情况是:一、历史本身是无言的缺席的;二、所有的历史都变成当代史。

何谓历史,历史何谓?有人说历史有两种。第一种是已经发生过的全部的历史事实,即客观历史。这是“历史一”。第二种历史是对历史的描述和记载,其中对历史可能有记载上的缺失。这是“历史二”。还有第三种历史,即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历史记载作为史料,写出一些关于历史的作品。这是“历史三”。很多时候,历史表现出一种“遮敝式呈现”,官方史学把历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中国一直有私人修史的传统,但是这样的声音现在还很微弱。我一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历史,也是散文,自己越来越觉得司马迁那样的散文才是散文的正宗,往往只是一两件不太起眼的小事,人物的小节,却有雷霆之力,憾人之势。

历史是人写的,也借人而传播,借鉴吴思先生的观点: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历史学家,一个是读者,读者自己不碰历史,只有通过历史学家才可以了解历史。在我写作这些散文的时候,我依然保存了对历史的尊重和肃穆。对我来说,历史从来不是娱乐,也非嬉闹;历史是一个个事件的凸显,是一个个血肉和思想的呈现。我们说历史是一个容器,或者通常的说法是一杯酒,一浇读史者心中累累的块垒。也许历史本身是沉重的,但作为一个散文作者,最好不要被历史的重量拖垮。

历史过去了,抗战胜利的鞭炮的声音也消散了半个世纪了。一些人的背影和历史的背影也渐渐成为绝响。而什么样的文字能成为历史的书写?我认为人道主义应该是文字的最大公约。

猜你喜欢
散文历史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