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蓟马的防治方法

2009-12-07 03:38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稻区蓟马秧田

李 萍

稻蓟马俗称灰虫,属缨翅目蓟马科。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一带。在我国各稻区普遍分布,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发生较多,东北稻区相对较少。

1为害症状稻蓟马以成、若虫锉伤稻叶表皮,吸食水稻汁液。苗期和分蘖期叶片受害后,初期叶面出现白色至黄褐色的小斑点,继而叫尖因失水而纵卷、尖枯,在受害叶中常可见大量的蓟马活动,严重时会造成全叶失绿甚或整片稻苗叶片失绿、枯卷;在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苞;扬花时,转入颖壳内,为害子房,造成空秕粒。

2识别特征

2.1咸虫成虫体长1~1.3毫米,黑褐色。头近似正方形。触角7节。翅淡褐色。腹末雌虫锥形,产卵器锯齿状,雄虫较圆钝。

2.2卵肾形,长约0.26毫米。初产时白色透明,后变黄白色,孵化前可见2个红色眼点。

2.3若虫长0.4毫米左右。初孵化时为乳白色,后呈黄白色。体形似成虫,但无翅。若虫共4龄,四龄若虫又称“蛹”,淡黄褐色。

3发生规律

3.1生活史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田间世代重叠严重。我国各稻区每年发生10~14代。在华南稻区一年发生多达20代,能终年繁殖为害水稻。在其他稻区以成虫在麦类、游草、看麦娘、草芦、巴根草,狗尾草、蟋蟀草、篙草、芦竹,稗草、锁芬草、地毯草和茅草等杂草中越冬,而以沟边、河边、塘边等处禾本科杂草上数量多。当翌年气温达12.5℃时,或游草开始萌发,越冬成虫开始取食、产卵。在田间秧苗露青时,大量成虫迁入秧田,以后在各类秧田,本田转移为害。晚秋水稻收割后,转移到越冬寄主上繁殖、越冬。

3.2主要习性

(1)畏光怕早蓟马喜阴湿,畏光怕早,多营隐居生活,常躲在纵卷的叶尖或心叶内为害。早晚或阴天爬至在叶面上活动。

(2)趋嫩绿性成虫有趋嫩绿禾苗产卵习性。卵散产在稻叶表皮组织内。

(3)孤雌生殖稻蓟马的生殖方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以孤雌生殖为主。

(4)群集性若虫有群集性,特别是初孵若虫,先群集在心叶、叶腋处取食为害,随后才分散为害。

3.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①蓟马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0%以上;②耐低温能力较强,但不耐高温,特别是当气温升至28℃以上的持续高温,对其生存极为不利。

(2)品种从水稻品种类型上看,杂交稻受害重于常规稻。

(3)栽培因稻蓟马有趋幼嫩稻苗为害的习性。所以,稻蓟马为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分蘖期。受害轻重常因苗情而异。在相同的秧龄的条件下,通常一类苗受害重于二类苗,二类苗重于三类苗。

3.4天敌成虫、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线虫。捕食性天敌有田花蝽、黄褐花蝽、微蛛类、稻红瓢虫等。它们对蓟马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防治方法

目前,防治稻蓟马仍以药剂为主。掌握以苗情,虫情为基础,主攻若虫,药打盛孵的原则。

4.1农业防治

(1)减少越冬虫源结合冬季积肥,清除稻田内外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和早春繁殖的中间寄主,阻止稻蓟马转移为害。

(2)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各种水稻品种,提倡同种水稻连片种植,确保水稻生长一致,尽量减少混栽,恶化稻蓟马的取食条件。

(3)科学管理早插秧,培育壮秧,并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水稻抗逆耐害能力。

4.2药剂防治重点防治秧苗田和分蘖期稻田。当秧田秧苗卷叶率达10%~15%,本田卷株率20%~30%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在选用药剂时,最好选用长效农药。常见药剂如下。

(1)药剂拌种①每100千克杂交稻种子拌5%氟虫腈1.5千克;100千克常规稻拌药400克;②每100千克水稻干种拌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有效期可达30天以上。

(2)秧畦施药播种前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颗粒1~1.5千克拌细土40千克,均匀的撒施在湿润的秧畦上,然后播种,防治蓟马有效期可达1个月以上。

(3)药剂喷杀秧田和本田每667平方米用40%毒死蜱乳油60毫升,或50%杀螟松乳汕6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3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60升喷雾或10~20升喷雾。

猜你喜欢
稻区蓟马秧田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感怀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高纬寒地稻作区气候条件分析
水稻机插秧育秧须选好秧田
苦参碱B、C防治蓟马和小绿叶蝉田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