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和引导策略

2009-12-04 07:5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消费心理策略大学生

彭 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表现出结构多元化、追求时尚、两极分化等特点。高校应开展理财教育,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大学生克服消费中存在的盲目心理、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特点;消费心理;策略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将对未来的消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前,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提高大学生消费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并对其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服消费行为中的盲目心理、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消费结构多元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他们消费的热点。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他们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非常规学历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这反映出大学生希望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求。

2.追赶时尚潮流

追逐时尚和新潮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流行趋势和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时尚性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电子产品、拍写真旅游等方面。据了解,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购买了手机,年级越高手机的拥有率就越高,有些高校的大四学生手机持有率可达100%。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情况下的超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支撑的“奢侈”消费。

3.消费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明显

当前,大学生消费群体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倾向,富学生和穷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总体来说,来自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来自中西部省市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消费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同时,前者的消费开销项目不仅名目繁多,而且每笔开支都比较大。因此,在高校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理念。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身穿阿迪达斯的T恤,脚蹬耐克运动鞋,胸前挂着新款手机或MP3,动辄上饭店吃饭,一个月消费几千元毫不吝惜。他们认为,名牌是身份的象征,反正家里也不缺这点钱,也没觉得有多浪费。而许多从农村来的学生在消费时就十分谨慎,他们觉得家里能供自己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舍得乱花钱,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到200元。日益明显的分化趋势不仅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对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1.消费缺乏计划,存在盲目心理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不像西方那样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这种经济来源方式使大学生很难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不懂得量入为出,容易陷入高消费或超前消费的误区。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消费都会超出计划,或寅吃卯粮,或向家里求助,既浪费了大量钱财又平添了无数烦恼,实在是得不偿失。

同时,大学生消费还表现出了较强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已经高于普通的上班族,有些学生的年消费额甚至超过2万元,超前消费、负债消费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本来是时下不少有职业、有稳定经济来源人群的消费理念,但许多大学生也纷纷模仿这种生活方式,变成了“负翁”一族。这种不良的消费倾向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2.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滋生攀比心理

受社会潮流和消费时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出现了追赶潮流、互相攀比的现象。然而,他们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追赶潮流的愿望不断发生冲突,客观上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有的学生追求名牌,为了拥有一款新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MP3,他们情愿节衣缩食,或者取消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同学借钱;还有些大学生舍弃宝贵的学习时间,通过做兼职赚取外快,以满足自己的高消费。这些行为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纠纷,影响同窗友谊,严重的还会引发犯罪事件,扰乱社会治安。

3.情感消费突出,难挡从众心理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恋爱消费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有调查显示,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会多支出200~300元,其中,男生的支出比例通常会大于女生,约占到其生活支出的60%。比如,情人节或女朋友的生日,鲜花、巧克力、小礼物则是必不可少的,饭店、咖啡厅、电影院更是常去之处。在浪漫的背后,掩藏的是高额的消费账单。为了面子好看,一些男生只好“勒紧腰带过日子”,“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使美好的爱情多了几分苦涩。

此外,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也成为困扰大学生消费的重要方面。老乡聚会、生日聚会、得奖学金等都得请客,特别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之际,饭局更是一个接一个。一些学生不得不用奖学金或困难补助来请客,以免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这种有增无减的人情消费使大学生深感无奈,同窗情谊也在吃吃喝喝中变了味。

三、高校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策略

大学生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校期间形成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高校要开展理财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消费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承受能力相一致。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产还未达到极大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决不能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生活需求和经济能力的关系、适度消费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淡化情感交流的物质色彩,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2.开展灵活多样的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

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消费教育课程,如《消费经济学》《理财常识》等,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财知识,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使用、维修与保养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商品标志鉴别;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一些与投资、消费、理财有关的活动,指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鼓励大学生走入农村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体验金钱的来之不易,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3.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重要平台

消费活动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育人的切实需要。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意识到除了物质上的适度满足之外,更要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动向,将消费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在量入为出的前提下做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责编:赵东

猜你喜欢
消费心理策略大学生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之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低价不低相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