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德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萧达 青木 陶短房●本报记者王跃西●汪析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增兵阿富汗,就像在国内挖出一道无形的战壕,从国会山的议员到寻常百姓都被划入拥护者与批评者两个阵营。2001年10月7日,美国在“9·11”后的悲痛中发起了阿富汗战争,国会议员当时的投票是零票反对。但8年过后,阿富汗奇异的困境震惊了美国以及它的盟友。一群没有任何国际公开支持的游击队,像癌细胞一样灭了又生,不断扩散,以至于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机器都在它面前露出了怯意。8年前如果说阿富汗是又一个越南根本就没人相信。但现在,眼看着阿富汗战争就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了。“美国人烦了,绝望了,所以分裂了。”一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说。
阿富汗战争被视为“癌症”
奥巴马12月1日在西点军校公布了他的阿富汗新战略,据称当天4077万美国人观看了他的演讲,而美国的传统盛事奥斯卡颁奖典礼今年吸引的观众不过3600万。美国媒体注意到,长达35分钟的演讲只获得了5次礼貌性的掌声,对擅长演讲的奥巴马来说这很少见。
《赫芬顿邮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美国人对阿富汗战争的心情:阿富汗战争就像某种癌症,没有人愿意碰,但又不知道如何避免跟它打交道。奥巴马的新战略主要有两点:一是到明年夏季向阿富汗增兵3万,二是一年后开始撤军。这样的提议似乎能让各方都有满意的理由:鹰派看到了增兵,鸽派看到了撤兵希望,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美国媒体报道对奥巴马新战略的反应时,“分裂”是用得最多的词之一。从美国国会议员们的争吵到普通美国人的分歧都出现在媒体上。奥巴马属于民主党,《华盛顿邮报》说,民主党内部都已分成三派:少数鹰派赞同他的决定;大量鸽派反对;还有相当多的人对决定感到不安,但予以尊重。连日来,数不清的民调被公布,反对增兵声稍占上风,但支持的声音也很响亮。《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被认为是支持增兵派,《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则质疑增兵。《华盛顿时报》3日说,另一场“9·11”的代价将是多大?关于阿富汗战争成本的争论不应是我们是否花得太多,而应是是否花得太少。《领导人报》则针锋相对:阿富汗战争没有必要,“9·11”不会重演,飞机舱门都已装上了装甲。《洛杉矶时报》的文章写道,美国人选择奥巴马而不是麦凯恩,是因为他们都承认阿富汗战争失败已经是确定了。但奥巴马很可能浪费掉这个机遇。尼克松1968年角逐总统时,承诺结束越南战争,但当选后他退却了。尼克松着迷于捍卫强硬和坚决的形象——估计也关系到美国的声誉——他选择延长甚至扩大战事。这种行动除了让美国人付出更多代价外一无所获。文章还打趣说,在错误的公路上朝着错误的方向行走时总是禁不住想,再走下去或许有捷径出现,但任何带着家人出行而又迷路的父亲都会告诉你,期盼捷径出现是会犯错的。奥巴马似乎不知道这个基本道理,这可不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阿富汗流血9年,超过1.5万苏军丧生。CNN说,曾担任苏军指挥官的维克托称,“我要提醒你,第一位统一阿富汗部落的巴布尔曾说,‘阿富汗从未被征服,将来也永远不会被征服,永远不会向任何人投降。阿富汗人非常热爱自由、有民族自豪感。”被问及增兵会带来什么不同时,他说,“奥巴马将会更频繁地到机场向空运来的阿富汗遇难美军致敬”,“不论兵力规模多大,我只看到这个不同”。
“表”和“时间”的竞争?
阿富汗战争之前,塔利班一名头目曾说,美国要打就来吧,阿富汗没有一座大楼比美军的导弹更昂贵。这番话当时似乎很长美军士气,但8年之后,越来越成为一种讽刺。美联社3日的一篇报道写道,20年前,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时,阿富汗是一个冷战阵地,苏联支持阿富汗政府,阿富汗叛军则有美国、伊朗、巴基斯坦等多国支持,对阿富汗叛军提供了从骡子到“毒刺”防空导弹各种东西。但现在,西方盟国面对的阿富汗却基本上是一个靠本地资助的叛军,没有一个政府公开支持塔利班。黎巴嫩《每日星报》评论称,地球人有谁不知道:对一场游击战来说,如果不能赢得人心怎么可能取胜?
曾作为苏联占领阿富汗后六大指挥官之一的维克托对媒体说,对阿富汗,“不能通过武力施加民主。被枪口抵着的阿富汗人会说,美国民主是世界上最好的,就像他曾经说苏联制度是最好的一样”,“但一转身,他就会在背后向你开枪。”《赫芬顿邮报》也对阿富汗战争前景悲观。该报文章说,这些武装是土生土长的。无论我们是明天还是50年后离开,他们都将待在那里。塔利班习惯说,美国人有表,但我们有时间。我们真以为我们能打到他们屈服,这样当我们离开后,他们将是温顺、民主、亲西方的?增兵3万、5万甚或10万都不会带来胜利。它将耗费更多的钱、更多的生命。路透社援引喀布尔一名年轻建筑工人的话说,“就是他们把整个美国搬过来,也不能让阿富汗稳定下来。只有阿富汗人懂得自己的传统、地理和活法”。
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戴旭说,奥巴马宣布增兵意味着战争要继续,在他的一个任期之内不可能收回,阿富汗战争在时间上很可能超过越战。他说,这场战争不是武器的问题,而是文明和宗教的冲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阿富汗战争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难题。奥巴马决定增兵是想先取得军事优势,等局面稳定后再在政治上退一步,以便拉拢塔利班的温和派。不过,美国国内对这种分化塔利班的政治路线有不少怀疑。
戴旭说,围绕往阿富汗派兵美国国内发生了激烈争吵,这与美国近十年来的不顺利有关。美国《时代》周刊上月一期的封面文章就把过去的十年称为“来自地狱的十年”、“梦碎的十年”,赤身蹲在地上哭泣的婴儿封面给人印象深刻。美国国内的困局加剧了社会的焦躁,使这种争吵升温。而且,奥巴马还没取得让人心悦诚服的成就,难以压住阿富汗这块伤疤。
盟友们态度谨慎
加拿大媒体曾愤愤不平,因为加拿大在阿富汗的驻军人数排在前列,但奥巴马出台新的阿富汗战略却没打算给加拿大总理哈珀打电话,而日本、法国、俄罗斯等都在打电话之列。但可能接到电话的国家心情同样不轻松。共同社2日说,日本欢迎美国的阿富汗新战略,但担心接到援助请求。文章说,增兵需要每年约300亿美元的支出。日本防卫相北泽俊美2日称,奥巴马政府很可能会请求日本提供进一步援助。
《赫芬顿邮报》呼吁说,阿富汗战争“不单是美国的战争”。但盟友们似乎不这么认为。《西南法国》的文章认为,盟国并不太情愿推“美国这辆阿富汗破车”。文章称,尽管美方明确要求盟国贡献5000-7000兵力,但各国的反馈多是口惠而实不至,相反,一些原本就打算撤军的盟国,明确表示初衷不改。意大利言辞闪烁,法国政府的说辞也自相矛盾。德国《每日新闻报》说,德国联邦军可能将向阿富汗战场派遣更多战斗部队。但联邦政府不希望对此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该报对此似有不满,用了“戴上头盔,闭上嘴!”这样的标题。法国媒体《20分钟》的专家文章说,法国正在阿富汗问题上被美国“死缠烂打”,但法国在阿富汗没有切身利益,出兵以显示北约团结是应该的,“不应涉入过多”。
戴旭说,美国的盟友们反应冷淡,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战略利益最多的是美国,自己支付的巨大牺牲与所得差距太大。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主编菲尔斯塔德认为,军事上的胜利不能换回国家以及社会的稳定。美国遭遇的挫折是,它无法在当地政治管理上,制定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计划,地方政府内部的很多矛盾是美国很难短时间内能处理完的。美国现在对塔利班的无可奈何似乎使一些有意挑战美国的力量认为,美国并不是不能惹,美国的国际信誉因此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