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追问

2009-12-04 07:51
中国德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栏目编辑 刘烨 又一个9月即将来临。今年9月是全国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本期,我们邀请有关人士就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教育话题展开讨论。

谈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近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华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始“式微”,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却呈现喧宾夺主之势,日益为我国青少年所喜欢。不仅如此,我国很多青少年还热衷于喝着可乐,吃着肯德基,看着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如此下去,除了“黄色的脸黑色的眼”,我们以什么“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袁齐阳 (四川省大竹县第二中学学生) 我们学生,尽管追求时尚,过西方节日,看外国大片(这也可以算是和国际接轨吧),但我们身上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说的是华语,思维习惯是中国式的,而且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虽然我们行为有点西化,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正如歌中所唱:“洋装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中国心”让世界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孙抱弘(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的传承与传统的弘扬是一个过程,民族精神的继承往往与个体理性的提升相伴相生。作为个体的人,在青少年时期感性较强而理性较弱,往往趋于对感性刺激与时髦风尚的追求,这是正常的。

王苹(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 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拥有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根基。当然,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并不拒绝外来文化,包括外国的节日、影视。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是多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既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需要吸收其他文化成果,但是,起主导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

漆玲(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授) 传统节日是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民族文化往往通过传统节日表现出来。从这点看,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式微并不等于中华民族精神式微。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参照系是现代文化,而民族精神的参照系是世界精神或地方精神等。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精神既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的现代文化。应当承认,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积极因素,也有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消极因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针对民族精神中的积极因素而言的。当前,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关键在于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而实现中国文化世界认同的关键在于实现中国民族精神的世界认同。

毕世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这个时代非常可怜,一切(包括人)都化约为商业活动——如原来具有生活方式意义的节日已成为商业活动,社会庸俗的包容性既失去本真文化,又制造庸俗文化。全球化的意义是把自己在祖国的历史中加深、在人类的历史中拓宽,是对传统文明“接着往下走”,而不是“冻结过去”“凝滞过去”,更不是“抛弃自己的,捡来人家的”。自己永远都是自己,而且只能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这个出身既包括自己的皮肤和毛发,如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更包括自己的人种,如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些种族标记不可改变,是人在人类社会的第一标记,也是种族归属。人类越全球化,越凸现民族的归属意义。个人和民族都只能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永远做不了他者。

栏目编辑 刘烨 上面谈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中国文化。对内对外如何来做?

孙抱弘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主要应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传统的节日文化,无疑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要让其对青少年产生影响,那就要在传播手段上多花功夫,在传播内容上多作选择,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日常生活与理想生活的结合。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世界成了地球村,人成为了世界公民,这就当然要有普世的价值与精神——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但是接受不接受,在什么条件下接受,要遵重个体、族群的选择。从真善美的人类最高原则看,民族精神与世界意识肯定有相通之处。这个相通之处的寻找与发现,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更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漆玲 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认同,需要一定的形式,即在广泛传播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把我们正面的、积极的、精华的思想、观点和好的做法展示出来。

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认同,最根本的还在于我们自己要强大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文化。经济的强大可以为文化的强势提供坚实的基础。

岳德常(河南省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中国传统节日式微,青少年行为方式西化,中华民族精神传承遭遇困难。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在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上下功夫;但仅仅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寻找出路,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借助这一价值体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中国文化,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能焕发生机,中国人才能以自己的精神面貌立于世界。

栏目编辑 刘烨 我注意到这样一件事情,说大庆市一个银行遭歹徒袭击,一女职员报警未奏效,于是将尾箱内13568.46元现金交给歹徒,在场几名职工生命得到保全。事后,银行以其在危急时刻不敢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为由,开除其公职。女职员不服,提起上诉,法院判决银行败诉。对此,有法学家认为,物质财富是国家利益,公民也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因为生命的价值大于物质。中华民族自古便崇尚群体利益,强调“勇者不惧”“舍生取义”。时代在变,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现时代契合吗?

袁齐阳 我们也敬佩勇敢的人,敬佩舍生取义的英雄。现时代更需要这类人,要不然,都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社会怎么能和谐呢?不过在现时代,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不能蛮干,即使勇敢,也应讲究智慧,就像司马光救人那样。

王苹 虽然现时代倡导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甚至否定“勇者不惧”“舍生取义”的精神价值。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过去需要,现在也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僵化,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应进行现代诠释。“勇者不惧”“舍生取义”不是做莽汉,而应是做“智者”,以最少的牺牲维护正义,这既指个人的正当利益,更指公众的正当利益。

许瑞芳(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从中华传统文化看,“义”有“大义”和“小义”之分。女职员和在场几名职工的生命价值及其未来要创造的物质价值远高于13568.46元现金。显然,保全所有人的生命应属于“大义”,而保全银行的13568.46元现金是“小义”。用辩证的观点看,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是有生命力的。

漆玲 “勇者不惧”“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精神在现时代也是需要的。因为,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意味着其要素也必然包含着时代的内涵。也就是说,由于民族精神贯穿于特定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它源远流长而又与时俱进,是建构而成的开放的系统,其中包含着时代内涵,当然也就具有时代意义或时代价值。这就意味着不能抽象地强调“勇者不惧”“舍生取义”。当前,“勇者不惧”“舍生取义”,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牺牲。正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的:“向强力屈服, 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 而不是一种意志的行为; 它最多也不过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而已。”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乃至他人。毕竟,能力是一切行为和活动的根据,而且见义勇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毕世响 过去倡导“要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当公家财产遭受损失时,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勇敢地与歹徒做斗争。当前,不应该这样来要求。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是“人”,具体说是对人的关怀,树立人的尊严,珍视人的生命。轻贱他人与自己生命的人,是逆天之徒,那是反道德的、反生命的、反人类的。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才是替天行道。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传统精神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就是因为能够与时俱进。“勇者不惧”“舍生取义”之类的传统精神,在这个时代是“智慧”与“道德”,“生命”与“人”的博弈,没有“智慧”就没有“道德”,没有“生命”就没有“人”。道变天亦变,天变道亦变,天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天而存在。天是人的精神的支撑,人是天的精神的实践。

栏目编辑 刘烨 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父母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我们也看到,一些学生能考出100分,却煮不熟两个鸡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品格,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们要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是今天的“教育” 让“中华民族精神”犯难,这是为什么?

袁齐阳 我们也想自立自强,但是不能够:首先,家长们喜欢比,看着别家对孩子“呵护备至”,他们也不好意思让我们多做什么,即使偶尔想“狠心”,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不会答应。不是我们不想干活,而是我们不会,不会是因为不给我们机会。其次,我们压力其实也挺大的,看看我们的书包就知道了。家长望着我们,老师看着我们,分、分、分,为了分,我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有精力干别的;再说,比较分数与其他,还有什么比分数后面的“前途”更重要的吗?家长、老师不会“因小失大”,“其他”当然也就好像不重要了。

王苹 教育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而在中小学校,“人才”往往使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所以,一些家长为让孩子节省出时间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生活上往往包办代替;所以,许多学校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标准或唯一标准,教师为了“达标”或“创优”,把学生的分数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考出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出高分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分数令人发狂。历史必将证明,缺少了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学生于国于家无望,这样的教育也是。

毕世响 过去,我们幻想一个天方夜谭:人人可以读书。现在,我们的孩子基本上可以人人读书了,却发现这是一个异常残酷的时代——孩子读书读得太艰辛了,家长比孩子还艰辛。孩子读书是受罪,家长是“陪罪”。一个孩子上学,一家人也得跟着上学。家长是职业劳动者,孩子是职业学生,除了上学,孩子没有第二个生命意义。这是一个人为的荒谬现实,是一个把家家户户都捆绑起来的阴谋,也是家家户户都必须跨过去的“奈何桥”。教育是押宝——一家人的前途都押在孩子的前途上,孩子仍然是几千年前的农耕文明下的孩子——孩子是家庭的,而且只是家庭的,除了家庭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真实对孩子前途负责的力量。名义上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人民的未来,但在孩子的前途上,祖国和人民只是一个道义上的名义。我的孩子,我不疼爱他谁疼爱他?

孙抱弘 青少年培育是一个逐步提升其理性,并能以理性调控感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开发与生成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与考试只是人的全部素质开发与生成的一小部分。上述家长与教师的认识与做法显然是片面的,折射出一种工商社会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经商、做事出了问题我们可以重新来过,但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可能重新来。这种观念心态培育出来的苦果是谁都咽不下去的。现代社会认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公共产品,所以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与应对。否则,由一群不会也不愿意吃苦的个体组成的族群,如何能自强不息?

漆玲 一些家长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学而优则……”的思想。这里的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传统社会,它代表的是“仕”;当今条件下,它既可能代表“仕”,也可能代表轻松的工作、优厚的待遇或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但无论代表什么,共同点是明显的:都从个人的视角看问题,都把劳动看作卑下的。从实际情况看,我们还没有发展到把劳动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历史阶段,劳动仍然是负效应。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孩子“受罪”。这一方面表明父母的爱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一些人在“福”“祸”观念上的保守和认识上的误区。

栏目编辑 刘烨 面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如何走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困境呢?

许瑞芳 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存在和影响,学校常常忽略学生智力以外的品格教养,而独生子女的家庭格局又往往迫使家长陷进“溺爱”“包办”之中。这不仅无益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无益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要走出这一怪圈,其一,应进一步转化教育思维,在行动上而不仅是在理念上落实全面素质教育。改革单一的考试成绩测评体系,对人才的考评应是立体和多维的。其二,家长应该回溯自己以往的成长史,在反思中选择对子女更为合适的教育,而不是纯粹地进行“庇护”式教育。其三,要把传统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现代价值观念诸如“独立自主”“拼搏进取”整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等现代品格中凸现传统精神蕴涵。

漆玲 当今时代,学习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只有学习,才能掌握知识。但学习并掌握知识的意义是多方面、多重的。如果学习只为了个人,只为了个人生活得好,这样的追求就太狭隘了。重德、务实、自强不息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是四体不勤的书呆子,怎么会有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旺?又怎么会有个人的前途甚至好日子?

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不是自发实现的,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超越自我的实践。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而解决家长的问题,必须先解决社会评价和引导机制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拿出精神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