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目标包括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而课本中的概念很好地体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与头脑中原有的概念体系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思维,使之更加完善。下面就概念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1比较法
生物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存在共同的特征,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表格等形式,通过列项比较、分析等思维加工过程,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表1)。
2例析法
生物学概念中,有些比较抽象,单凭课本中的定义很难理解其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理解概念的同时,又帮助学生从理论层次上解释了身边的现象,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如“反馈调节”的学习。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理解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学习中的实例。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学生可以通过阶段性测试等形式反映出学习效果,根据学习效果完善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不断地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实验法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概念为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的“渗透模拟装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和“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这个概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
学生可以利用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做下面2个小实验,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和外延:①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浓盐水、清水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②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盐溶液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通过与实验前比较,找到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的范围,从而理解渗透作用的外延。
4概念图法
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将零散的概念整合到一起。学生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核酸分子相关概念的概念图见图1。
5简图法
教材中的概念一般都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关键词,通过简图的形式将其含义表达出来,不仅直观而且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细胞分化的概念简图见图2。
图2中I过程表示了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后代的过程;Ⅱ过程表示了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
6习题法
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再停留在识记的层次,而是上升到了理解、应用的水平。比如,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解析: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因为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了物质准备(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若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则停留在分裂间期。生殖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后不可能再继续分裂;机体内的体细胞并不都在进行细胞分裂(成年人只有皮肤的生发层、造血干细胞不断地分裂),故不都处于细胞周期。答案为D。
7过程形成法
教学时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知道概念的探索过程和其中的科学方法,从而掌握概念的本质含义。
资料分析——酶本质的探索过程。
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是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切赫和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通过对酶本质的探索过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总之,在课堂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例如“细胞周期”可以运用简图法和习题法相结合;“细胞分化”可以运用比较法、例析法、概念图法等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