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富
党员教师在基础教育中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呢?十七大报告说得好:“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把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落到实处,就是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对“偏常生”应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素质教育的步伐要迈得更稳、走得更实,不可回避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偏常生的教育问题”。这既是一个教育热点,也是一个教育难点。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之中。据北京市2007年中小学生需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偏常生”在中小学生中约占9.6%左右。除去先天的智力因素外,“偏常生”普遍是后天造成的。
其表现形式是:厌学甚至逃学,早恋,吸烟,吸毒,奇发异装,上网成瘾,劫要钱财,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盗,等等。
其表现特征是: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但健康向上的主导不够;知识面宽,兴趣广泛,但学习内在力不足;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辨别能力弱;崇尚自我,追求个性、追求个人的发展,认同现代意义上的“自我”;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行为上的不稳定;盲目追逐流行,反感束缚,追星、追时髦;反感这样、那样的指挥及管教,希望独立。
“偏常生”一般是从学习跟不上、丧失学习兴趣开始的。从没有兴趣、不爱上课发展到考试不及格、逃学、旷课、师生关系紧张,有些学生甚至违纪或行为出轨。他们的“成长”轨迹有很大的相似性。
“偏常生”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如教育引导不当,会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负面影响力。党员教师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锋和表率。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党员教师要把“培养一个优秀学生与转化一个偏常学生放在同等重要、同等光荣的位置”。
二、实施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制
《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制》方案的实施,就是爱护、关注、帮助“偏常生”的具体体现。具体操作方法是:党支部按照定人、定责、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组织全体党员教师与全校的“偏常生”互相结成对子。党员教师作为导师,依据《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活动记录表》的要求,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全面引导和帮助自己的帮联对象,从而达到服务特殊学生、转化特殊学生的目的。
以前我们党员献爱心,主要是从经济上入手,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偏常生”来说,仅是物质帮助满足不了他们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改变思路,必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党员教师就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运作机制要求每一个党员教师做到四个一:一是交上一个朋友,即每个党员教师分配一名“偏常生”,与其结成知心朋友,知晓这个学生的状况;二是走进一个心灵,即了解这个学生,知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三是尽到一份责任,即针对学生情况,实施有的放矢的帮助和服务;四是共享一份快乐,即与学生共学、互动、共享、共赢。同时,党员教师在帮联中要做到三真,即真爱、真帮、真融。
党员以“党旗有我更鲜艳、教育有我更精彩”的服务精神和意识开展导师帮联工作。在实施帮联的过程中,党员教师的心,随着学生们的欢乐而愉快、随着学生们的苦恼而思考。科学的方法和真挚、无私、高尚的爱心,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凝聚力,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制的有效方法探索
追踪发现法。接手帮联任务后,党员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利用不同时间与学生多接触,从不同角度,注意观察、仔细分析帮联学生的一举一动,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做到“知四情”,即知道学生个人情况、知道学生家庭情况、知道自己的优势、知道实施帮助和服务的有效切入点,从而服务好学生。
缺位补住法。主要针对家庭缺失父母亲,男党员补位“父爱式”帮联,女党员补位“母爱式”帮联,从生活上寻找切入点。也可以一人担任多种角色,全面提供帮助。
瘸科补课法。针对学生学习上的薄弱学科,给予学科专业知识的补习,从学习习惯入手,解决学习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情感交融法。对于那些缺失人间真情实感、对什么都没兴趣的学生,主要让情感搭桥,做到“四谈”,即开学、期中、期末必谈,各种节假日前必谈,有病有事未到校必谈,校内外违纪必谈。
心理调试法。对于性格孤僻、个性较强、心理内向的学生,导师通过多与其谈心发现其爱好,找到共同的语言。可以通过一同走进公园、一起走进博物馆、一同走进电影院、一同走进社区等方式加强交流,然后对症下药,实施帮助。
集体会诊法。对于导师自己感到困惑或不好解决的问题,党员教师可以集体出击甚至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集体会诊。大家齐心合力、各抒己见,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成果和思考
实践证明,通过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和实施“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使小学的“偏常生”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初一的“偏常生”较顺利地完成由小学生向初中生的过渡,初二的“偏常生”减少了两极分化,初三的“偏常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党员教师与“偏常生”零距离接触,课上学习在一起、课下活动在一起,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校园内讽刺、挖苦学生的情况少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少了。
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制突出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家庭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实践出机制,探索出成果,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党员服务学生的机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仅限于经济上的资助。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对特殊学生的服务应更多地从情感、心理的角度进行沟通。
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对他们的帮助要因人而异。“偏常生”需要“贴心人”走近他们的心灵。党员教师就是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学校中的党员教师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全方位的。我们具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知识学习的优势,具有能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良好条件,这是党员教师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党员教师在与“偏常生”的真情互动中能收到双赢的效果。在帮联过程中一分为二分析学生,从中研究发现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于党员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大有裨益。党员导师帮联“偏常生”是一种大有作为的、特殊的教育和服务方式。学校届届有“偏常生”,因此这种服务特殊学生的工作机制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偏常生”现象在中小学内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具有推广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每所学校的共产党员都行动起来各自帮联一个“偏常生”,那么,学校还用担心流失率、犯罪率吗?
编辑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