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加力

2009-12-03 03:41
甘肃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特教兰州市

李 峰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不利处境最根本的办法和途径,让残疾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甘肃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在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技能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65个,特教学校教职工463人,在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四类残疾儿童少年(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共11606人,四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2.76%,比1987年增长了67个百分点。

立足终身发展,认识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甘肃省是一个特殊教育起步较早的省份,1958年就有了第一所特教学校——兰州市盲聋哑学校,然而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到1997年虽有11所特教学校,但在校残疾儿童少年仅有1815人。特教学校缺乏办学活力和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毕业后缺少谋生的一技之长,依然摆脱不了依赖家人和社会的境地。尴尬的现实使全省广大特教工作者深深地认识到,残疾儿童少年如果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缺少就业的能力,从学校毕业后就难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只有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和拓展,为残疾儿童少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是提高残疾人群体素质,解决残疾人就业、扶贫问题的根本措施。从这一认识出发,各学校以服务、造福残疾人为使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使学校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发挥骨干学校的窗口示范作用,以“立足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面向市场,服务特殊需要人群”为宗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教育,使30多名残疾学生考入高等院校,200多名残疾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残而有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强化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残疾学生而言,更要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当今的残疾学生不同于过去,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比过去大得多,信息来源也比过去复杂得多,有许多社会中的阴暗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们。一部分学生刚走出校门,便抵挡不住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诱惑,好逸恶劳,流浪于社会,进行盗窃、抢劫等危害社会的活动,使得学校多年的辛苦教育功亏一篑。因此,从小培养残疾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育他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信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就成了各特教学校的一项艰巨任务。

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坚持“育人先立德”,引导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坚持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月”、“养成教育月”、“法制安全月”、 “感恩教育月”和“社会实践月”等主题教育活动,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指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白银市聋哑学校学习上海市聋青学校的经验,在学生中开展了“爱自己、讲自强,爱他人、讲礼貌,爱学习、讲勤奋,爱父母、讲孝敬,爱集体、讲进取,爱名誉、讲诚信,爱祖国、讲奉献,爱地球、讲环保”的“八爱八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以抓自我服务为重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他们针对智障儿童手脚不协调、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将学生的自我照顾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了“我长大了”、“我是自理小能手”、“我有一双灵巧的手”等活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诸如系鞋带、系扣子、叠被子、踏缝纫机、烹饪等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从而使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减轻了智障儿童家长的负担。

加强劳技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做法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紧密结合本校残疾学生特点和当地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技术教育途径,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种做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掖市聋人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开设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基本技能,先后开设过铁皮加工、自行车修理、电焊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为毕业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就业基础,许多学生依靠学校学习过的一技之长掌握了谋生的手段。

做法二:广泛开展兴趣培养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以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又一种做法。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只有少数人参加的选拔性质的劳技兴趣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兴趣培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报名参加相关组别。白银市聋哑学校采取拓宽兴趣课领域的方式,全面开设了美工、体育、舞蹈等方面的活动,将兴趣课分为动、静两大类。“动”主要以舞蹈、体育为主,包含舞蹈、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静”主要以手工、书画为主,包含绘画、书法、花边编织等。他们还延长了兴趣课活动的时间,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安排1小时活动时间,要求每人参加两项,“动”“静”交替进行。这种一静一动的活动方式,有效地把学生兴趣导向素质培养,在激发学生兴趣、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法三:经常开展劳动技能比赛。通过劳动技能比赛和劳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习成果也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做法之一。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劳动技能比赛,将劳动技能的高低列入学生“综合能力测评”中进行评估考核,以比赛提高、巩固学习成果。他们每学期还要组织劳技作品展示、劳动汇报讲评,对劳动技能有所进步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表扬,对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做法四:编写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体现特教特色、体现校本特色既是甘肃各特教学校开展劳技教育的一种做法,也是他们的一种追求。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根据盲人特点,自编了校本教材,开设了盲人泥塑课程。张掖市聋人学校编写了一至三年级的劳动课校本教材,在四至九年级开设综合活动课,开展缝纫、工艺制做、刺绣、家政、美术字等不同类别的劳动技能教育。这些科目的设置灵活地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资源问题。

创新工作思路,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

1996年以前,甘肃省没有一所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特教学校学生毕业后,除极少部分到外省市学校继续上学外,其余的再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1996年,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在省内率先创办了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开办了盲人按摩和聋人美术两个专业。10多年来,他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核心,构建符合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要求,学校结合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残疾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应用性课程,通过课程重组,正确处理了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还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主动谋求有关行业和部门的支持,与一些企业和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专业和技术岗位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共同参与,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证前的实训工作,又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顺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企业人才培养意向,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超过40%,就业率也在50%以上,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4年,张掖市聋人学校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无场地、二无师资的情况下,开办了烹饪、农机修理两个职业高中班。面对师资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学校挖掘内部潜力,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培训,聘请兼职代课教师,挤出有限的资金添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在办学资格还没有审批下来的情况下,先将这两个职高班的学籍挂靠在张掖市职教中心,在学生毕业时为他们颁发甘肃省教育厅认可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还通过当地残联的残疾人再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使学生全部考取了就业资格证书。由于专业对路,这期职高班毕业后就业率达到100%,让聋生和聋生家长看到了聋生就业的希望和出路。2006年,在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张掖市聋人学校建起了职教楼,正式开办了职业高中班。

改革培训机制,培养特教学校职教师资

开展职业教育,必须有一支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2000年以前,甘肃省各特教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技术教师,教师队伍主要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普遍不熟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就成为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甘肃省各特教学校的做法是,以校内培养、培训为主,校外聘请为辅,走出去、请进来,内外结合,同步发展。

——把构建一支 “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奋斗目标,抓校内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比较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同时兼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教师。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一是特别重视学习渠道的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他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一些企业和单位合作,一方面派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请这些企业的专家到学校就职业教育技能等问题举办讲座,解决学校师生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学校还多次派教师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使学校一部分教师具备了职业教育技能。二是特别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他们主要采取了互动示范性学习培训,及时根据教师关心的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进行示范性的业务培训;对话交流式的学习培训,即倡导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动式专业培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主题与专题式学习培训,就是围绕教育理论的关键性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学校发展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学习培训;专业拓展类学习培训,也就是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及特点,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教师实施“超前式培训”,不断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三是特别重视学习过程的主体化。在教师培养中,他们强调教师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充实、丰富和成熟。目前,学校已经有一部分教师既具备了厚实的文化素养,又获得了丰富的操作技能,初步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相邻的大专院校、企业,聘请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补充职教师资的不足。白银市聋哑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一方面与白银市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聘请他们的优秀专业教师到学校教学,另一方面选派有志于职教的年轻教师,到外地去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张掖市聋人学校依托河西学院美术系、机电学院,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以帮扶支教的形式保证了专业课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特教兰州市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