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2009-12-02 10:20牛水莲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尔基外祖父海燕

牛水莲

同学们看到过“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的景象吗?如果没有亲眼在海边见过,那从电视画面上也可以看到——更可以从书本中了解到。高尔基的《海燕》就为我们展现了勇敢的海燕的姿态,高尔基本人也正是像海燕一样在社会的暴风雨中高傲地自由地展翅飞翔。

不平凡的一生

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作家。他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一个细木工匠家庭。但不幸的他两岁丧父,不得不跟随母亲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他没能享受到生活的和煦春风,而是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严霜: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毫无人性的争夺战的家庭,胡作非为、恃强凌弱、酗酒打架在日常生活中没完没了,唯有慈爱的外祖母是这冷酷黑暗生活中的唯一光明和希望。

高尔基6岁时跟外祖父学教会的斯拉夫文字,他聪明、好学、记忆力非凡。因为外祖父的破产,10岁的他上学不到两年就被迫辍学,被抛入冷酷的“人间”。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他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斯穆雷对书籍的热情和信赖,激发了高尔基对读书的强烈兴趣,促使他“相信书籍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并爱上了书籍”。

高尔基以狂热的劲头找书、读书,不惜忍受许多难以忍受的生活苦难。书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了在令人窒息的污浊的生活之外,还有别样的充满巨大希望和感情的生活。他读普希金的诗,“就好像在林深、苔滑、沼洼片片的草地里走了好久,面前骤然展现出一片干爽的平地,鲜花盛开,阳光灿烂”。书中那些坚强而勇敢的人物教他做一个决不向环境屈服的坚强的人,并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为了寻找一种“像利剑一样明快、坚不可摧的真理”,16岁的他只身前往喀山。在喀山,高尔基“生活在装卸工人、流浪汉、无赖汉中间”,他说:“我觉得我自己像是塞进灼热炭火中去的铁块,——每天都使我增添许多剧烈的、炽热的印象,在那里,饿花了眼,为吃穿急疯了的人们,在我眼前急得团团乱转。”

高尔基为了“到生活中去,到人间去寻找力量”,两次漫游国土。他不仅饱览了俄罗斯壮丽的山川,走遍了码头、矿山、乡村、城镇。还结识了当时俄国各种类型的工人、农民和流浪汉。每到一处,他一边打工谋生,一边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观察人民的生活,思索生活的意义。人民的苦难,人民的精神、情感注入他的心胸,他自然而然把自己的苦难命运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小我”融入人民这个“大我”之中,把文学创作与人民解放运动结合起来。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他以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年),描写了一个勇敢正直的青年丹柯,为拯救人们于危难。用手撕开自己的胸膛,把心掏出来高举在头上当做火炬,为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歌颂了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著名散文诗《海燕》以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俄国革命风暴;剧本《小市民》,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年),描绘了俄国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1913年一192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高尔基于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病逝。

《童年》——悲惨的童话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辽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童年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了外祖父的打骂,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与残暴。10岁的他开始挣钱生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捡破烂,到木材厂偷劈柴和木板。在这个村里,偷窃已经形成一种风气,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饱半饥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的谋生手段。苦不堪言的生活像大山一样压在他稚嫩的肩上,他在教堂里忍不住要作激烈的控诉性祈祷:“快点长大”,“生活呀——忍受不下去”,“这生活,实在没意思”。高尔基觉得这种生活简直是“一位善良而又一丝不苟的高手所叙述的篇悲惨的童话”。

痛苦,是初人人间的高尔基最强烈的感受和生活体验。这种痛苦,不仅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他在品尝痛苦中进发出超越痛苦、实现新的生命价值的强烈愿望。

阿辽沙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也从外祖母那里得到了疼爱和温暖。纠祖母“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利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给阿辽沙讲述了无穷无尽的优美神奇的民间故事、童话和歌谣。阿辽沙觉得“在她没有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饥寒交迫、备受欺凌的生活教会了他悉心体会人生的真谛。痛苦的体验与超越痛苦的愿望促使他成为关心劳苦大众、描写他们的痛苦、歌唱他们的反抗的伟大作家。

《童年》片段欣赏

下面的片段摘自《童年》的第2部分:

外祖父向她扑过去,推倒她,把我抢过去,抱到凳子上。我在他手里挣扎。拉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狂吼着,夹紧了我,最后,向长凳上一扔,摔破了我的脸。我记得他粗野地叫喊:“绑起来!打死他!……”……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兄弟。我火得厉害;你咬我,抓我,也把我惹火了!然而,你多挨几下并不算倒霉,我都记在账上,你要知道:挨自己亲人的打,这不算屈辱,是受教训!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有挨过打吗?阿辽沙,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做噩梦都没有梦见过。我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大约上帝看见也会掉泪!结果怎么样呢?我这个孤儿,贫苦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手下管很多人。

(选自《童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略有改动)

点评:小小年纪的阿辽沙犯了错,遭到了外祖父的毒打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写外祖父的狂怒:扑向母亲,推倒她,抢过“我”,抱到凳子上“我”的挣扎、拉、咬,更加激怒外祖父:狂吼、夹紧、扔、摔,结果是“我”失去了知觉外祖父打孩子,有粗野的一面,但又有温情的一面:带礼物看望阿辽沙,并告诉他挨亲人的打是受教训,挨外人的打才是屈辱!外祖父一方面为自己残暴地打人辩护,一方面却又告诉孩子生活的哲理:亲人问有时候会有野蛮的行为,但亲情依然在:人在社会上却不能被别人打,要坚强地面对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

相关链接

高尔基的名言:

学习——永远不晚。

天才出于勤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猜你喜欢
高尔基外祖父海燕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Friend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