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刘飞
今天,有很多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从蔚蓝的海滩奔向贵州高原的大山深处。他们坚守着“奉献”的志愿者精神,把青春释放在群山之间,把激情给予大山的孩子们。
贵州,志愿者成长的沃土
“做志愿者,到贵州去。”这是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历届志愿者支教团的青春梦想之一。
2008年8月26日,永远镌刻在海大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9名成员记忆的深处。这天,9名支教志愿者辗转30多个小时,来到贵州省偏远的煎茶中学。此前,自2002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已向贵州铜仁地区德江民族中学、煎茶中学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六届共39名志愿者。
吴玟静是第七届支教团志愿者之一。对于吴玟静来说,“孔雀向西飞”,到西部去做志愿者,无疑将在生命的轨迹中划上一个美丽的弧线。
彭溶,第七届支教团中唯一的贵州籍女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选择支教,并且是到我的家乡去支教。我在期待中思考——我究竟该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耕耘什么……”
据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杨震介绍,10余年来,贵州省志愿者行动不断深化和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09年,贵州省注册志愿者突破40万人,为社会提供了800多万人次总计1.8亿小时的有效志愿服务。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志愿者协会会长马雷提出:“贵州要为广大志愿者们搭建志愿服务的理想平台,让更多的志愿者在贵州这块志愿者沃土上迅速成长。”
德江,吹来海洋的风
“贵州,我们来了!”这是历届支教团到达德江,面朝大山的第一句呼喊。
在煎茶中学,学生问支教志愿者第一个问题:“‘青岛老师,你们那儿能见到大海吗?”
“青岛老师”是德江县煎茶镇的群众对历届海大支教团支援者的代称。煎茶中学校长杨战娇告诉记者,大山深处的师生们,需要从海洋吹来的气息。
煎茶中学距离德江县城约20公里,是一所拥有3000多名学生的农村初高中结合的学校。支教团每个队员每周承担的教学任务都在20节左右。第一次来到贫困山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志愿者的教学工作起步非常困难。他们的脑海中思索着如何寻觅到适合山区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德江县实行“中英文双语升旗仪式”,煎茶中学算是首家。志愿者来到煎茶中学后,建议每周选取两名同学运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进行国旗下主题演讲。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普通话教学,对于偏远的乡镇中学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支教团来到煎茶中学后,邀请海大普通话国家级测试员李军教授到煎茶镇做专题讲座。在煎茶中学,普通话在课堂和课外变成了“流行语”。煎茶中学杨胜州老师对志愿者组织的校园“我爱普通话-中华美文朗诵大赛”活动记忆犹新:“大概有2600多名同学参加,让学生由不情愿说,转变到了有兴趣去说。”
在志愿者支教团排演的话剧《最好的未来》里,志愿者徐畅达这样告诉孩子们关于“大海”的定义:“在不停地攀越无大山后,你们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志愿者石聃说,很多孩子希望能走出大山,在他们的梦里装载着海滩、浪花、贝壳……
大山需要一座通往前方的桥。支教团成员湿润着眼眶,感慨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第四届支教团成员们多方联系,争取到校友、亲朋捐助,架起了一座水泥桥。给山里的孩子和当地村民带来了便捷。今天这座水泥桥,被当地群众称为“海大桥。
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来自大海的志愿者们情系大山,记录下了很多家庭幸福瞬间的同时,加深着对贵州贫困山区的了解。
贵州,被志愿者牛晓称作第二故乡。即将返回海大的牛晓在日记里写道:
在一次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由于联系到的社会善款只能资助40个贫困孩子。可是,要从100份申请表中挑选40个孩子,这项工作难住了我们。
看看这份申请表,孩子写到:“老师,我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我现在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家里面从上几个月就开始借钱生活了,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再看看另外一份申请表,孩子写到:“老师,我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没有见过她的样子,她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我的爸爸外出打工的时候也意外身亡了,我现在和残疾的叔叔一起生活,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就是这样100份申请表,我们选了又选,挑了又挑,该选谁呢,又该放弃谁呢,我们多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助学金。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难以想象这是如此的煎熬和折磨。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有几个孩子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可以收回我的申请表吗,您把奖学金发给比我们的家庭更困难的孩子吧。”
看着眼前这些苗族、土家族的孩子,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
大山的深处里有很多期盼上学的孩子们,他们有着渴望获得知识的“大眼睛”;他们拥有着走出大山的梦想,但每学期的生活费却使他们望而却步。第七届支教团在中国海洋大学发出了《爱心西部行》倡议书,号召海大师生建立了“一帮一”、“多帮一”资助关系,关注贵州贫困儿童。
2009年5月,支教团发起“花蕾行动”。9名成员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顶着炎炎的烈日,踏着泥泞的道路,行走300多里山路,走访调研德江县6所小学和4个教学点,统计出76名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的山区小学生。
支教团积极联系海大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确定资助学生。通过第七届支教团的动员,海大师生和青岛佳华失学儿童救助基金积极参与“花蕾行动”。共筹集2.06万元专项资金,使176名小学生全部得到资助。
大山深处的纯朴贵州人不忘海大志愿者的关爱,铭记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把阴家山小学改名为“百川小学”。把受到海大支教团捐助的另两所小学更名为“行远小学”和“望海小学”。“百川小学”、“行远小学”等学校的捐建,构建着海大支教团和当地群众的鱼水感情,也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精神在西部山区得到传播。
2008年12月,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陈昌旭来到煎茶中学慰问第七屆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感谢志愿者们为贵州山村做出的努力,演绎的山海情深,希望将宝贵的志愿奉献精神传承下去,共同为贵州的发展添砖加瓦。
青春,我们在感动中继续
“一年耕耘,一生财富”是志愿者彭溶在结束一年支教生涯后的感受:“支教的生活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平淡中有快乐,艰辛中有感悟。”
志愿者们在感动贵州的同时,也被大山赋予的厚重感动着。在“百川小学”、“行远小学”,志愿者们被乡村老师扎根大山的奉献精神,被童真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所感动着。
在赵炜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群有着梦想的孩子啊!尽管他们处在大山最深处,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尽管他们的家庭很贫困,但是他们依然有梦!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着什么。
2009年6月16日,第七届海大支教团即将返回海大接受研究生教育,煎茶镇的老百姓们像往年那样对第七届“青岛老师”充满不舍。
离别的一幕,志愿者赵炜将永远不会忘记:“在煎中才短短的几个月,我亲爱的孩子们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我想以后不管我身在何处,都会好好珍藏孩子们画给我的每一幅画,都不会忘记孩子们在黑板上书写的‘赵老师,我们爱您!……孩子们,老师也爱你们!。”
“当他们得知我要走时,很多学生都问:可不可以向我提一个小小的请求。回去时替他们在海边捡一个贝壳,连同大海的照片一起带给他们。”志愿者徐畅达说。
马上要离开赋予自己厚重,磨砺自己意志,砥砺自己品格的大山,志愿者们依依不舍。来自山东的刘兵是个感性男儿,他坦言一年间他哭了很多次,为自己的感动,为山里的孩子,为一个叫“小琴”的贫困学生……
即将离开眷恋的大山,志愿者们说,他们想在“五四青年节”到革命圣地去,站在遵义会议会址那个仅在梦里出现的地方,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言。
在从遵义回到煎茶的路上,沉默成了支教队员们共同的语言。后来,牛晓告诉记者,一年前,他们在大海边上呼喊大山;一年后,他们眷恋着大山,他们挂念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志愿者,对于他们,是一生的名字,是一生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