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艾尔·巴雷
现年28岁的残疾女孩伊娃·保罗被媒体赞誉为“法国的海伦·泰勒”。2008年,伊娃和她的母亲让安娜·克拉赫共同出版的名为《生之痛》的励志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这本书与其说是母女二人共同讨论“残疾”这一话题,还不如说是讲女儿如何引导母亲去面对“孩子残疾”这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伊娃出生于1981年。她是早产儿,因为医院用药失误,最终落下残疾,必须依靠双拐才能行走。她的母亲让安娜是一位律师,不但相貌出众,而且事业成功。由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她始终拒绝接受这已经发生的事实。
虽然伊娃从一开始就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独自站立,但让安娜却无法忍受伊娃和残疾的孩子待在一起。在她的坚持下,伊娃被送进了普通的幼儿园和学校。度假时,让安娜也会让伊娃像正常孩子一样坐雪橇、骑马。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娃根本没有“自己是残疾人”的意识。
但等伊娃长到10岁的时候,“残疾”这个话题再也不容易躲开了。于是,让安娜选择了逃避。她把伊娃丢给丈夫,自己却跑到了另一个男人的身边。她借酒消愁,周游世界,想以此忘掉这个残疾的女儿。可是伊娃的身影又总在她的眼前闪动。所以,她会突然出现在伊娃的面前,抱她吻她,在女儿的房间里堆满玩具和礼物。可她又无法多看一眼女儿残疾的样子,只好迅速转身离开。
伊娃上中学时,让安娜遭遇了一次车祸,不得不坐轮椅长达一年之久。这段经历让她对女儿的残疾愈发无法承受,她每一次听到女儿的拐杖敲击地面的“笃、笃”声都感觉心如刀割。于是,她像疯了一样,四处寻找医生动手术,想要“修复”女儿。她一次次幻想着奇迹会出现,女儿明天就一切正常了。在十几次手术中,伊娃的腿部被重新组装了数遍,但最后的结果却还是老样子。
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时间里,伊娃既要忍受手术带来的疼痛折磨,又要承受喜怒无常的母亲给她带来的精神折磨。她也曾想到过死亡,但最终她决定接受命运的挑战——不仅自己要坚强快乐地生活下去,还要尽一切可能让一味逃避的母亲正视现实。
当然,实际生活对她来说要沉重得多。在巴黎众多的地铁线路中,只有一条线路可供她这样的残疾人乘坐;想看电影,也只能去租影碟;有时候出门购物或访友,遇上沉重的大铁门,如果没人帮忙,她连门都打不开。不仅如此,她还必须坦然面对别人看到她时流露出的嘲讽或不安的表情;要忍受诸如“既然腿脚不灵便,就老实在家待着,别出门”之类的冷言冷语;要习惯一个人在楼道里行走时,拐杖敲击地面发出的格外响亮的回声……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压垮伊娃。她曾开玩笑地说:“至少我不用坐轮椅,我还是能上得了楼梯的。”她就这样拄着双拐完成了学业,19岁时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25岁完成了大学学业。她甚至还在6次考试之后拿到了驾照。
伊娃知道,多少年来,母亲一直在逃避,一直在为把一个残疾的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而内疚不已。女儿的残疾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时至今日,母亲仍旧以为女儿随时都会因为无法承受生命之痛而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可伊娃并不把生活想象得那么悲惨和不幸。她想让母亲明白,自己虽然在身体上有残疾,但从智力和精神上来说,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或许会比正常人更困难一些,但正常人能做到的事,她也能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
为了让母亲更加理解自己,理解残疾人,伊娃提议,和母亲合作写一本书。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写书过程中,让安娜重新梳理记忆,发现女儿的生活和经历并不像自己一直以为的那么悲惨,还是充满了乐趣与幸福的。此外,写书对让安娜还起到了心理治疗的效果,她的心胸变得开阔,开始积极看待女儿的生活;她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大为改观,受理案件时,开始有意无意地转向了道路意外伤害,尤其是意外伤害致残这一方面,并进而成为了一位维护残疾人权益的知名律师。
母亲的转变又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女儿正面的激励。伊娃决心和母亲一样,当一名律师。让安娜很清楚,女儿想要实现这一理想何其艰难。律师是精英职业,出庭律师更是个个强手。伊娃除了腿部残疾之外,双手也不灵活。如果担任出庭律师的话,她还需要别人来替她拿文件、做记录,这在法国的法庭上都是没有先例的。尽管如此,让安娜还是尽全力为女儿的理想铺平道路。在伊娃完成学业之后,让安娜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在电脑上准备法律文书。
伊娃更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据她所知,包括她自己在内,全法国还有好几名残疾人律师或盲人律师正在为实现出庭的目标而努力。北加莱海峡地区就有一位女律师,因为患有脊髓灰质炎而需要以轮椅代步。她曾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出庭”的目标——她为一次法庭审理担任了出庭的辩护律师,但因为她的轮椅无法被推进法庭,她只能待在和法庭一门之隔的走廊里。
与真正意义上的出庭律师相隔的这一道门槛,也许只是咫尺之遥,迈步即可跨过;也许是漫漫长路,充满艰难险阻。但不管怎么说,伊娃都想拄着双拐走下去,正如她已经一路走来的那样。
[编译自法国《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