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文
金融危机已渐近尾声,“后危机时代”正浮出水面,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怎样在后危机时代抢占话语权和经济高地,是做“游戏的参与者”还是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一年前的9月15日凌晨,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揭开了美国金融危机加速恶化的序幕。如今,世界经济触底复苏迹象已经初现。
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彰显力量的证据无处不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全世界收购企业、技术和资源。
在全球银行的排名榜上,三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银行的市值跻身世界前二十名。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列前三名。
2009年世界500强排行中,中国已经有43家企业人选,而在2006年,中国内地共有19家公司入围世界500强。
中国持有超过8000亿美元的美国债券。今年6月,当美国财长盖特纳访华,在北大演讲时说“中国在美资产非常安全”时,全场响起一片意味深长的笑声。
一年过去了,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暂且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收获。相对于其他各国,中国经济亮点更多。但是,能否找到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并牢牢抓住它,对于我们来说则是最重要的。
华尔街的危机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发展契机
这场危机的爆发,其实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包括资本、科技、人力、重要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洗牌,尤其是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格局的一次刚性调整。
而对中国来说,这场危机将带来三方面,即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资源、重要生产资料资源的特殊机会,也是裨益中国强盛的另类机会。
第一,受发达国家需求萎缩的影响,近年来已经脱离了需求基本面的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会出现拐点,走上回归之路,呈下降趋势。这对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面临巨大通胀压力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目前,中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还在进化中,还需要多种国际资源。此时原材料价格回落,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会有积极影响。
第二,当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整个金融业时,华尔街过剩的金融服务机构与高端技术,自然也面临了寻找买家的时候。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不同于华尔街金融服务业过度膨胀,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幼稚阶段,正需要金融服务高端技术。此时出手,不仅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高的金融服务资源,而且还能改进本国的金融服务,缩短金融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
第三,比金融服务资源更宝贵的是金融人才资源。受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来供职于国际顶级机构的一大批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现在正面临卷铺盖走人寻找新工作的尴尬境地。这些人在以往不仅要价高昂,而且根本没有门路可求。正是由于这场大风暴,才改变了金融业高端人才市场的格局。这对于缺乏金融专业人才的中国金融业是一个天赐良机。
就中国下一步发展来看,目前正需要一个合适的国际原材料价格市场环境,需要一个提升金融服务技术与人才的阶段。由此观察,华尔街的这场危机尽管对中国也造成了冲击,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发展机会。而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把握这个机会,就看我们怎么做了。
中国汽车业燃起“中国信心”
在今年7月召开的第六届长春汽博会上,参展的许多外商都表达了这样的感受:在世界汽车业普遍感到寒冷的时候,我们在中国感受到了汽车发展的热浪。
在此前不久召开的上海车展中,人们同样看到了这样的火热场面。
中国近期公布的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汽车整体销量已近600万台,比美国汽车市场多出100多万台。自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越美国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这比一些业内人士的预言早了10年。
汽车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对汽车业的信心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除了中国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以外,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包括减免购置税、“汽车下乡”以及产业振兴等政策也对稳定信心、激活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已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很多中国汽车人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在此次汽博会上表示,既要看到中国汽车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产销量的超越并不能掩盖能力的欠缺,中国汽车业在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技术、品牌运营等方面还需要奋起直追。“中国汽车人应利用当前的机遇与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小虞表示。
危机带热新能源
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今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与往年大有不同。无论在开幕式还是主题论坛上,新能源产业都一改以往的配角身份,成为今年科博会期间的主角。对于日前业界炒得沸沸扬扬的新能源振兴规划,与会官员似乎并不忌讳,在不透露出台时间表底线的情况下,表示规划确已被提上议程。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在5月22日召开的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表示,危机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战胜危机的根本,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两项工作不能放松:一项是节能减排,一项是新能源产业。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在主题演讲中也明确表示,国家将重点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推进节能降耗为主轴,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周喜安表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也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尽管目前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出现下跌,但长期看油气价格仍将不断攀升,可再生能源将更具竞争力已是各国的共识。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设,在拉动投资的同时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这种考虑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投资。”丹麦风电系统供应商维斯塔斯风力系统集团中国区总裁安信诚说,在政府及企业层面的推动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或将引领新一轮能源产业发展。
瞄准未来的“游戏规则”
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改革是大势所趋。
欧洲作为“后现代”国家,有时确实看的比其他国家更长远一些。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后,各国几乎都忙于稳定金融市场,而这时欧盟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欧盟力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避免危机重演的长远考虑,但也有意先下手为强,掌控改革话语权,为自己在未来的“游戏规则”制定中多分一杯羹。
美国当然没有闲着,大动作小手段一样不少的用着,美国当然不会坐等别国的赶超。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高盛和摩根大通等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的规模变得比以前更大,其承担风险的胃口没有改变,高风险正在重新回到华尔街。
而且美国正在积极地寻找经济增长点的发言权,绿色经济或者说低碳经济的蓝图正被美国人不停地描绘着。
怎样在后危机时代抢占话语权和经济高地,是做“游戏的参与者”还是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危机之后的诸多现象,都可以在危机之中找到答案。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一个危机“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候,讨论危机似乎有些过时了。正因如此,回顾危机,回顾危机中的诸多政策,便成了寻求当前问题答案的最佳途径。
要想读懂今天,我们首先必须读懂昨天,无论对企业、个人,还是政府机构来说,读懂昨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更好地利用这次危机带给中国的各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