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齐 林超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就业工作没有消停的时候,始终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虽然从就业的总量来看,福建省的就业压力不会太大,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增长及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福建省就业形势长期以来也较为严峻。特别是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一直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福建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就业工作时,周平主任给我们简要介绍了福建省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上世纪50至70年代,福建省与全国一样,政府“统包统配”,“行政调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统一分配就业。
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福建省实行改革开放,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实施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的就业方针,统包就业向市场就业转型,并逐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双向选择机制。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2年,福建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施再就业工程,市场就业机制进一步发育,7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软着陆”。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全面实行“劳动者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制,市场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就业制度的不同阶段,周平主任概述了不同时期福建省就业工作实现“三变”的主要特点——
一、在就业管理模式上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把计划指令变成市场调节,把“找市长”变成“找市场”。福建省在2002年比全国提前关闭再就业服务中心,让下岗失业人员走向社会,迈入市场,标志着市场就业机制主导作用的形成。
二、在就业统筹层次上由二元化向一元化转变。福建省城镇化特别是沿海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福建省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福建省由原来以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转移。2006年后,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2008年福建省开始实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维权机制等,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大化地实现城乡平等就业。
三、在就业运作机制上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打破就业的统包统配制度后,随着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福建省农业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劳动力入闽就业。福建省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鼓励、疏导和扶持政策,化解了民工潮,并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山海劳务协作,跨地区跨省劳务协作,开展福建特色的劳务派遣等形式,促进有序就业。福建年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推动全省加强劳动保障“三基”建设,在基层街道(社区)、乡镇和村建立工作队伍及信息网络平台,使就业服务前伸下移,提高了就业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2009年省劳动就业中心建立远程信息网络系统,和省外进行有效对接,促进了省内外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管理。
福建省持续稳定的就业形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因就业问题未解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福建省基本没发生过。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福建省的就业市场仍然保持了较好的运行态势,全省的就业形势相对稳定。据统计,2009年1~8月,全省各地均按序时进度超额完成了就业任务,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近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3%,控制在年度目标的4%以内。
谈到这里,周主任向我们透露了这几年全省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坚持的“五给”秘诀——
一是给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并比国家规定的扶持对象有所扩大,扶持标准有所提高。目前针对的主要是三类就业困难群体:城镇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群、退伍转业军人等);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家庭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农业富余劳动力中的困难群体(包括农村低保户、残疾人、独生子女及二女结扎户等)。当然,对所有进城的农民工(包括被征地农民、库区移民等)福建省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就业扶持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五大类。2008年,福建省还制定了对地震灾区入闽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大力开展了对口就业援助工作。这些政策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扶持对象身上,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二是给服务。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秉承以人为本高效服务的宗旨,对各类服务对象实行免费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社保事务代理、档案寄存等一条龙服务。三年多来每年都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专项活动。今年,为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又开展了“迎国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专项活动,使就业工作既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又扎实有效,服务到位。
三是给平台。主要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用工招聘平台、劳务协作平台。多渠道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定期不定期的举办招聘会,并通过信息网络形成永不落幕的招聘平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福建省的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作用和功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福建省多部门联手开展“八闽行巡回招聘活动”,促进供求对接,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四是给技能。为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状况,福建省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等。今年以来,又实施了特别培训计划,把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困难企业职工作为培训重点,提高他们的技能,促进他们尽快就业、稳定就业。
五是给权益。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既保护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福建省开展了和谐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其做法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每年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专项行动,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大力抓了工资清欠工作,制止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我省在实行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同工同酬、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福建省的就业工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下一步,将有哪些新的动作呢?
对于下一步的就业工作,周平主任满怀激情,充满信心。他说,要创新就业工作方式,着重抓“六
建”——
第一,建立海峡西岸人力资源合作组织。拟在适当的时候举办海峡西岸2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合作联席会议,签订相关协议,推动合作机制的形成,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第二,建立闽台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机制。加强闽台就业和职业培训的交流,引进台湾先进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管理方法,注重创业培训方向的合作与创业人才的培养。发展两岸金桥的创业培训模式,推广闽台创业孵化基地的成功做法。
第三,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系统。在近期加快全省各级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将网络向基层工作平台延伸,向所有街道(社区)、乡镇覆盖。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基本实现全省联网,信息共享,一点就通,即时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突出素质就业,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和合格劳动者。当前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建设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走培训社会化的路子,使培训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培训量的扩充与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扶持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体系。注重政策的长效性、普惠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根据全省各地的实际,逐步扩大扶持对象范围,提高各类补贴标准。通过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建立健全基础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要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就业困难户,做到就业援助进家入户,一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或转移就业)。
第六,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新格局。将原有的9个县(市)的试点逐步向全省推开,以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为抓手,以平等就业为核心,以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为重点,以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就业工作的新突破,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