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文化与政治效用的关系

2009-12-01 08:44黄勇昌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效用政治语言

黄勇昌

语言、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具的特质,是人类劳动的当然成果。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语言、文化的推广、扩散、普及及磁铁效应势不可挡。这两者对提升和强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以发挥“政治效用”为特征的“硬实力”将随着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相应的内涵,从而加快或延缓政治影响的进程,并为特定的“政治效用”服务。

一、语言与文化的涵义

所谓语言,就是由各个相关联的成分(音位、词素、词、短语、句子、谚语等)按层次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语言具有交际、认知等多种社会功能,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应用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1]语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历史和文化。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民族性质(即民族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科技和哲学等,习惯称为“大文化”,它是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习惯上称为“小文化,它在“大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大文化”中的其他成分相对应。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语言的发展是相对稳固的,其演进过程具有相对的静态性和迟缓性,而文化的发展变化幅度具有相对较大的波动性,其演进过程具有相对的动态性和时代性。每一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落后,它都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化对语言又有制约作用,但文化的发展丰富并赋予了语言更多的内涵。

二、语言文化与政治效用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语言文化与政治效用均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统治阶级来讲,二者往往是相统一的,统治阶级为了在政治活动中追求其政治效用,其所属集团就推行服务其政治统治的文化体系。同时,文化体系在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施加着独特的影响。

(一)政治效用的涵义

“效用”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所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是一种主观感觉和心理感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政治效用”就是统治阶级或集团运用国家机器等“硬实力”和文化等“软实力”在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一切政治活动时而达到的目的或效果,从而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施加国家影响。本文拟提出积极的“政治效用”和消极的“政治效用”两个概念予以探讨。

(二)文化的交流、推广和扩散是实现积极“政治效用”的重要手段

文化因素作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其文化的扩散性和吸引力会给该国带来一定的“软实力”,使其他国家自觉追随其文化模式和意识形态,实施其国际影响,中国所推行的“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文化当然是一种引导价值观念、规范社会行为方式的有效形式,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身份证。文化已经成为“冷战”后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鉴于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彼此的文化交流,中国当然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中日的“乒乓外交”取得了举世震撼的成效,最终促成了中美、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政治和解,文化先行”反映了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效用的影响是巨大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盛况空前。中、美两国先后举办了“中华文化美国行”、“美国三百年文化展在中国”,前者使悠久的东方文化神韵再显神奇,使更多的美国人惊叹:中国是如此令人神往的地方;后者全面展示了美国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大师的杰作以及美国现代文化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中、美文化交流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旋律。这种文化交流加强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中美两个伟大民族的交流合作,正如美国前克林顿总统所说“我们两国的文化交流、推广和扩散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共同的远见和价值”。不仅如此,中国与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均不同程度地互相举办了“文化年”活动;另外,中国为向海外普及本国文化,正大力推行强化“软实力”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孔子学院”以促进汉语教学,截至2008年7月底已设立了180所,这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为此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使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架起了心灵对话的桥梁,消除了误会、增加了友谊,增强了中国积极“政治效用”功能,切实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为实现“政治效用”所进行的政治扩张带动了文化的扩张、灌输与演化,以营造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文化环境

在国际政治中,政治的扩张意味着某一国的政治力量通过权力的扩张与扩散取得对他国的控制,以期达到其政治效用的愿望,这是消极的“政治效用”。近代西方殖民史证明,文化的扩张、灌输与演化一直都与帝国殖民存在联姻关系,并与之长久相伴。[2]为了维护殖民政治效用需要,推行殖民文化是殖民者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殖民过程中,老牌的殖民国家西班牙、葡萄牙以及继起的英国、法国等都曾在其殖民地大力推行其文化。1835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指出:大英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在印度人中推行欧洲文化。为此所拨出的专款只能最大限度的用于英语教育。在英国殖民扩张达到鼎盛时期,英语也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言。[3]“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强国,随之而来的就是借助其强大的政治实力,大力向外推介英语,英语也就当然地占据了世界通用语言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日本殖民者占领中国东北以后,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所谓“政治效用”,实现其彻底的殖民统治,采取日本文化代替中国的民族文化,推行“皇民化运动”等愚民政策,实行文化上的种族灭绝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1910年以后,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大力加强奴化教育,烧毁朝鲜书籍二三十万册,所有学校被迫完全采用日本学校的课程并强制朝鲜人用日式名字,全面推行日本民族文化,从而营造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文化环境。

总之,任何一种政治扩张都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诠释而赋予其“合法性”。因为任何权力的支配持续与强化都需要非暴力力量的支持,也可以说征服和控制的对象不仅在于人的肉体和国家的政权,而且包括对灵魂的慑服。因此,“文化殖民”、“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等形形色色的文化征服和文化渗透也就构成了政治扩张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实现政治效用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政治效用向良性方向发展

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取长补短、互补共生的世纪。就中国来讲,其“和”文化就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影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文化是其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求同存异、厚德载物等思想和观念始终贯穿其中,而“和谐”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应使用和谐的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不同民族间的桥梁,以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借鉴和吸收中国“和”文化的有效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国“和”文化中关于“民胞物与”、“上善若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和情怀,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4]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政治效用向良性方向发展,展示中国是世界和平维护者和推动者的良好形象。

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是理解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追求政治效用、实现政治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一种文化一经形成,就会赋予民族的稳定性和生命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愈悠久、深厚,其生命力也就愈强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重信义、讲礼仪、爱和平。周总理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中华民族“和平文化”的具体体现,对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因此,政治效用越明显,其文化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总之,我们应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智力支持,营造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4).

[2]蔡俊生,陈荷清,翰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宗言.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绿 叶

猜你喜欢
效用政治语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