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庄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
1.产业差异与互补动力
城市群的一体化源于经济的一体化,而经济的一体化源于各城市的产业差异与互补。中原城市群构建产业差异与互补总的指导原则是,参照城市群区域城市产业的等级层次框架,从城市群总体发展格局出发,协调好城市间产业联系,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的优势产业,强调城市产业的趋异和互补;高等级城市向综合性产业结构发展,积极培育职能性大城市,促进城市群地区首位城市产业的升级;加快城市产业职能的综合与专业化,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色,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益的结构趋同。
中原城市群产业差异与互补调整和优化思路是,根据每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区位、人口等条件和现有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其主体经济发展优势和优势产业部门,进而从城市群内、省内、省际以至全国经济协作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协调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突出产业,使之各具特色,又搭配合理,既突出城市自身和所在区域的优势,又避免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构成结构合理的、高效益的城市产业体系。
中原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产业集中。以矿产资源为基础,区域内集中了全省大多数的优势工业资源,有煤碳、有色金属等,中原城市群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其优势是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洛阳是先进制造业、火电生产、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生产基地;许昌发展的重点产业则是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焦作的支柱产业是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开封占据着农产品和旅游业的优势;新乡的支柱产业是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平顶山的支柱产业是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漯河的支柱产业是食品、纺织、造纸、皮革、化工、机械;济源的支柱是电力和铝工业。各地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看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在发展中形成群的合力。
2.制度动力
城市群制度是规范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合作与竞争秩序的一系列规则,它约束和支配在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城市行为。在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协调资本、技术、劳动,还要对制度进行整合以形成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在凸显城市主导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构建,培育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制度动力。正式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包括市场经济管理制度、法律制度、信用制度、企业制度等相关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区域间市场割据,地方保护一直没有彻底被打破,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推进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建立共同市场的层面推进市场平台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在推进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无疑是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对经营者和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
同时,还应该通过非正式制度的构建,为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当前,不少大都市、大中城市都把文化战略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一个必然趋势。
文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城市群文化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道德观、价值观等,这种力量具有引导、激发、感召、整合、统领等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各区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将城市群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总体目标。城市群文化是各城市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各个城市又都受中原文化的浸润,形成了中原城市群的特色文化资源。当前,正确把握中原城市群文化发展方向,通过多种渠道,挖掘、提炼、整合中原城市群文化资源,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焕发中原城市群居民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和变革意识,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给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注入持续的动力。
以文化指导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要求我们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营造“中原城市群文化”和产业集群文化,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和地位,以此推动个城市的一体化进程。
3.支持系统动力
(1)市场支持动力。市场一体化对经济整合的作用通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主体的个体行为来实现。首先,在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的推动作用下,基于对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城市群地区逐步展开并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其次,随着区域分工的逐步加深产生了区域之间相互合作的需求,区域合作的对象、方式、程度、内容等深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基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区域之间的合作主要在城市群地区不同的地域单元之间展开。最后,城市群地区的经济整合只有是遵循市场需求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中原城市群应以商品市场建设为基础,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支撑,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市场竞争为重点,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对各市的区域市场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有度、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统一高效的中原城市群大市场体系。
(2)基础设施支持动力。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区域经济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目前,中原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滞后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对群内城市进行总体统筹规划。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管理经营体制,吸引多方投资,提高公共设施水平。
(3)技术、信息支持动力。信息网络也是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实施中原城市群信息资源开发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网络平台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务、科教、金融、税务、公安、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4)物流系统支持动力。物流业涉及运输业、仓储业、商业、物资业和对外贸易业等部门,是一个多部门复合行业。构建区域一体化物流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推进中原城市群物流体系的标准化、信息化,培育和发展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市场,提升中原城市群物流企业的竞争发展能力,需要有中原城市群各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城市群物流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能够提升城市物流企业的竞争发展能力,加快各城市经济一体化进程。
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1.构建“一极两圈三层众三角”的城市群格局
中原城市群形态一体化的发展,要突出城市群发展的不平衡性,空间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多轴向性,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廊道效应和“增长三角”的作用,构建“一极两圈三层众三角”的城市群网络格局,同时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组县级市和小城镇,逐步调节城市群内城市的等级规模、网络结构和功能分工,以促进中原城市群空间一体化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发挥。“一极”,即建设以郑汴新区为核心的增长极;“两圈”,即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层、“半小时交通圈”为区域为紧密层、“一小时交通圈”区域为辐射层;“众三角”,即由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相邻3个中心城市组成的众多“金三角”。通过构建“一极两圈三层众三角”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内各“三角”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协调推进、共同繁荣的城市群一体化经济。
2.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类型、产业结构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城市群的职能分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去经营城市群。在大区域空间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环境、经济、生态等要素的有序发展,通过城市的职能分工实现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经济联动发展。
结论与展望
目前,中原城市群正成长为河南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南经济发展向中原城市群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它正在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也将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但是中原城市群在区域经济总体实力、工业化发展程度、区域服务性产业发展状况、区域生产潜力、区域财政运筹能力、区域对外经济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整个城市群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合力是造成目前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要通过甄别一体化的组成要素,培育和挖掘一体化动力,瞄准实现一体化的诱因,进而通过产业、市场和支撑系统的一体化来改变目前中原城市群在地域空间上的“离散状态”。同时,如何促成利益主体达成共识,保持共同的利益和方向,也是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伊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