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并同时进行与之相配套的高考制度改革。然而,不少人担忧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将会在高考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地位。
高考综合素质测评:对农村学生的又一“不公平”?
据了解,今年全国有11个省份推行了以新课改为基础的新高考。与以前的高考相比,新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新高考的要求,在我国实施“新课改”的一些地区正在尝试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
然而,这种综合素质测评被不少人认为是对农村孩子的又一种“不公平”。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有“三少”——课外读物少、供学生上网获得信息的电脑少、经验丰富以及有特长的教师少。由于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实际上目前部分农村学校还无法完全落实新课改要求,素质教育无法到位,学生综合素质也就很难提高,农村孩子自然就在新高考综合素质测评中处于劣势地位。
据了解,部分省市已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实现了“软挂钩”,即在现有录取模式的基础上,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电子档案的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对此,不少农村教师和学生感到疑惑:什么是综合素质?难道仅仅是琴棋书画吗?一位在农村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说,对于农村小学、初中学生来说,美术、音乐等课程都是空白,他们如何培养这种“素质”?
“现在还只是‘软挂钩,如果以后高考改革真将综合素质测评作为硬性条件,在录取时占有一定比值,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肯定不是好消息。”一位今年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如是说。
自主招生和特长加分:别成为城市孩子的专利
基层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当前自主招生、特长加分等举措实际上成了城市孩子的专利,农村孩子在看似公平的表象下承受着非常不公平的竞争。
很多网友认为,特长加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太遥远。 农村学校能开齐音体美课就不错了,老师还多半不是艺术专业毕业的,因此农村孩子就算有艺术天赋,也在小学、初中阶段因缺乏条件而被埋没了,到高中要想通过培养获得特长加分难度很大。
为培养学生的特长,为自主招生、特长加分等增加砝码,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特长班”。然而在这样的“特长班”里,城市孩子占了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极少。
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说,要想上学校的“特长班”,每个学生首先得交1.2万元的费用,这个门槛让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望而却步。他说,城里孩子从小就学习钢琴、小提琴等,基础特别扎实。他尽管很喜欢音乐,小学时就自己学会了吹笛子,可直到高中才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得用两年多的时间把别人学了十几年的东西补回来。
对农村学生来说,要获得资格参加自主招生也绝非易事。学生要想参加自主招生,一般首先要获得省级各科目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为获得这个奖,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有些城市学校还专门聘请奥赛教练辅导。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无力承担竞赛成本等原因,农村学生参加竞赛的概率较低。
教育改革应更加关心农村孩子的教育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教育改革中不能忽视农村孩子,不能忽视农村教育条件和城市教育条件的差距,应该从教育资源分配、招生政策完善等方面入手,给农村孩子以公平待遇。
首先,应加强乡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多为基层教师提供充电培训机会,促使他们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尤其要重视农村学校音体美及英语老师缺乏的问题。
其次,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从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学设备的配置等各个方面来看,农村教育都不及城市教育,城市教育长期占据着优势教育资源。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推进新课改困难重重。多媒体教室有限,实验室器材也达不到新课改要求的标准。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补充与教育改革相配套的设施设备。
第三,应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的评价体系。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在目前城乡素质教育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如果让农村孩子使用为城市孩子编写的教材,和城市孩子参加一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平,这只能使农村孩子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中被边缘化。
对于农村和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很多人认为应制订不同的标准。从见识方面来说,大城市的孩子能够去各种博物馆补充课外知识,而农村学生很多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乡,哪有机会见识这些?在这种情况下,对城乡孩子区别对待才更具科学性。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有人建议,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应充分兼顾农村和城市生源,适当向同等条件或条件稍差一点的农村学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