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年和他的读书诗

2009-12-01 02:43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4期
关键词:古人读书

张 剑

提起读书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以池塘不断注入活水始能清澈为喻,指出读书要不断积累补充始能真有所得,精辟而富含理趣。晚清刘书年的《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则是另一类型的读书诗,它以“观水”、“寻山”、“饮酒”、“传薪”、“耘苗”、“看云”、“贾货”、“持衡”、“较射”、“品药”等十个动宾词组意象,分别比喻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及解决方式,堂庑丰大,思虑周详,其成就较之《观书有感》毫不逊色。

刘书年(1811—1861),字仙石,河北献县人,道光二十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诗文词兼工,散馆试《拟扬子云长杨赋》被道光皇帝擢为第一,“喜为诗,兼工长短句”(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文苑类《贵阳公传》),今有《涤滥轩诗钞》、《词钞》、《文钞》存世。后任贵州安顺、贵阳知府期间,参与平定黔乱,并著《黔乱纪实》,史料价值特高。晚好三礼之学,其经说详密严谨,为时人所重。可以说,他既是晚清的一位能臣,又是一位诗人兼学者。刘书年的幼弟刘其年(1818—1870),字芝泉,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雅州知府,同治二年因奏劾胜保,直声震朝野。刘书年是刘其年的启蒙老师,兄弟两人感情深厚,《涤滥轩诗钞》有不少给刘其年的诗,《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即在其中:

读书若观水,道在穷其源。源远流自长,六经有遗编。导河始积石,千里纡绵延。次及列朝史,汹涌扬波澜。诸子与百家,骚选连千篇。清泉漾池沼,亦足供流连。于此不致力,末学凭倒颠。案头制科文,童丱困其间。没齿奉为宝,干禄操微权。叩以经史义,张目都茫然。譬彼断港水,日暴将立干。

读书若寻山,横峰而侧岭。一丘与一壑,曲折藏胜景。

彳亍穷跻攀,历历心自领。既往惜已遥,未来望犹警。跬步神偶疲,当前失妙境。今之读书者,卤莽杂驰骋。匆匆数行下,对人夸奇颖。譬彼游山客,流连清昼永。问以山之奇,懵腾殊不省。所贵善学人,妙悟生于静。

读书若饮酒,其味抵醇醪。斟酌才满杯,能使垒块消。酝酿得其方,真珠滴小槽。承筐泲以草,入瓮缩以茅。未闻饮酒人,歠醨其糟。旨哉古人书,精粗无不包。此中有津液,不与糟粕淆。患在读书人,所见只皮毛。不能细咀嚼,奚自承熏陶。酒中有真味,曾未尝分毫。

读书若传薪,攸灼终弗绝。徒观始然时,杯水即朴灭。比其势既炽,可以镕金铁。其中稍间断,沸止薪已撤。昼短夜以继,兰膏勿销歇。焰焰逮炎炎,焜煌并日月。若使旦暮间,或作而或辍。死灰难再然,伯益岂能烈。余烬不可收,碌碌因人热。

读书若耘苗,土疏苗自生。顺其自然性,去其拂逆情。若嫌所生迟,率意加经营。朝夕助之长,屑屑矜聪明。根株一以断,是自绝其萌。枯槁可立见,何以能敷荣。拘牵与穿凿,毕竟同无成。所贵学养兼,速效敢预程。无益而有损,宋人所当惩。

读书若看云,当存活泼思。翛然云在天,舒卷随其意。何日天无云,何日云相类。变化在须臾,无心作游戏。古人今已死,陈编偶然寄。即使身不死,复生今之世。

缕述所言,焉能不少异。今之读书者,循行而数字。一一求其合,寸心先已滞。持此论古人,岂能抉深秘。纸上画云山,终年乏殊致。

读书若贾货,巨眼辨几希。罗陈五都市,珠玉辉陆离。良楛杂真伪,所争在毫厘。古人著作才,非似书奴痴。或为铺张笔,或为粉饰词。有时诡寄托,有时耽游嬉。懵懂略无别,一例尽信之。举伪以乱真,已为古人欺。所赖读书者,善悟兼善疑。入市逞奇巧,乌能眩波斯。

读书若持衡,贵在平两端。毋轻为披驳,毋刻为讥弹。事后论古人,少智而多顽。局外谈世故,有易而无难。设身以处地,未必心皆安。如何后学者,率意兴狂澜。能令青史人,千载心犹寒。譬彼持衡者,轻重淆多般。空自较锱铢,呶呶肆呼。

读书若较射,画的悬居中。范围过不及,偏倚皆消融。毫厘一以差,矢发流西东。著书出异端,百计欺愚蒙。趋向苟不审,步履将终穷。歧途一误入,无术出牢笼。展卷对圣贤,事事宜折衷。志正而体直,所发自不空。道书与内典,充栋宜火攻。

读书若品药,甘苦杂温凉。药性既异宜,对证即良方。岂容稍无别,一例投肝肠。人性各有偏,毗阴而毗阳。古书即妙药,扶弱兼抑强。用之苟失宜,反为性情伤。返躬须自审,先事为预防。切中所积弊,弃短而取长。良药或误用,勿令疾者尝。

其一指出读书要有本末顺序,要穷源溯流。源是道,是读书的基础,流是源的绵延,是读书范围的不断扩大,源远始能流长。在刘书年看来,源指的是六经,流依次是史、子、集,这是中国传统目录学思想的诗意体现。

其二指出读书必须细心精读,一字一句不轻易放过,譬如游山,不辜负任何一处景致,一丘一壑了然心中。

其三指出读书要抓住精华,就像善饮酒者不会弃精华而饮糟粕,古人书中精粗并包,要能取大放小。

其四指出读书要持之以恒,就像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如果一曝十寒,反反复复,死灰便难复燃,伯益佐大禹治水也不会获得成功。

其五指出读书要积学厚养,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收获。急躁和拔苗助长只能造就无根之学,拘牵穿凿,没有生命力。刘书年本人是汉学家,因此结句对宋人有所讥讽。

其六指出不能死读书或读死书,要有灵活的头脑,善于以意逆志,揣摩古人的未言或言外之意。因为古人已死,留下的言论很难说就是其完整或精髓思想的表达。

其七指出读书要能鉴别真伪,分清古人哪些是铺张之词,哪些是粉饰之词,哪些是耽于游乐之词,哪些又是借游乐寓寄托之词,不要被书中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要像波斯商人那样善于鉴别真宝。

其八指出读书要像持秤称物,具有公允客观的态度,勿超越历史去苛求古人,对古人要有理解之同情。

其九指出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性,如漫无目的,则易误入歧途。由于刘书年具有正统的儒家思想,他对佛经道典采取了“火攻”毁灭的极端态度。

其十指出读书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要根据自己情况对症下药,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涉及到读书的目的、方法、态度、选择、感悟、收获等不同侧面,且相互补充呼应,彰显出一个系统读书过程。即:读书要有本末次序(“观水”篇),要细心(“寻山”篇),要有恒心(“传薪”篇);但书海无涯,人生有限,因此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较射”篇),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品药”篇);而且在读书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之心(“持衡”篇)和灵活之心(“看云”篇),始能鉴别书中的精粗(“饮酒”篇)和真伪(“贾货”篇);最后达到自然而然地感悟和收获(“耘┟纭逼)。┆

《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结构上颇有规律。每首诗都是篇首开门见山,拈出论点和喻体,然后根据喻体展开对比联想,有时对比联想之前还承题略作发挥。如“贾货”篇,首句以货为喻,指出鉴别眼光的重要,接下承题描述市列珠玑,真伪相掺的复杂情况,再以“懵懂略无别”与“善悟兼善疑”的对比呼应开篇的“巨眼辨几希”。而像“饮酒”篇,首句提出论点和喻体后,次句即开始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没有承题的过渡安排。在展开对比联想时,方式较为灵活,或先正后反,如“观水”篇,先正面立论源远者流长,故读书须先经后史子集;后以“于此不致力,末学凭倒颠”转入驳论,讽刺只懂八股制艺的后果就像无源之水,很快就会干涸。或先反后正,如“较射”篇,先从反面驳论射箭时过与不及的危害,后正面赞颂“展卷对圣贤、事事宜折衷”的读书方法。或正反对比穿插交替,如“寻山”篇,先述寻山时“历历心自领”的佳况,转以“跬步神偶疲,当前失妙境”的遗憾和今人读书的灭裂鲁莽,复转以“所贵善学人,妙悟生于静”的正面收束。结构上的奇正相生使诗篇充满张力,显得摇曳多姿。

《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不唯对当时读书治学风气有所褒贬,今日读来也不失针砭现实意义。“观水”篇的“案头制科文,童丱困其间。没齿奉为宝,干禄操微权。叩以经史义,张目都茫然。譬彼断港水,日暴将立干”,移为描写今日的应试教育亦很妥帖;“看云”篇的“今之读书者,循行而数字。一一求其合,寸心先已滞。持此论古人,岂能抉深秘”,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目下某些索隐派的研究;“持衡”篇的“毋轻为披驳,毋刻为讥弹。事后论古人,少智而多顽。局外谈世故,有易而无难。设身以处地,未必心皆安。如何后学者,率意兴狂澜。能令青史人,千载心犹寒”,对于那些抛开具体历史时空,肆意拔高或贬低研究对象的治学方法无疑是一剂对症良方。读《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时常让人发出会心一笑。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刘书年对六经的过度尊崇以及对宋人和佛道的轻蔑,有其局限性,这是正常的,毋庸讳言。

南朝谢惠连已有《读书》诗:“贲园奚足慕,下惟故宜遵。山成由一篑,崇积始微尘。虞轩虽渺莽,颜隰亦何人。”这只是偶一为之。唐诗中的读书诗虽有40余首,但多言读书的乐趣和功用,有名的是韩愈劝儿子韩符读书的《符读书城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曾引不少宋人追和。但诗中的功利性明显,人们更欣赏的是该诗以文为诗的句法。宋人学问渊博,《全宋诗》中诗题带有“读书”的达448首,涉及的范围也扩大到读书的环境、范围、方法、过程、感悟等,写读书诗最多的是陆游,将近百首,然而既缺少《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这样规模的组诗,更缺少刘书年对读书各层面的系统思考。因此,将刘书年的《读书十章示芝泉季弟》视为古代读书诗的殿军,大概不算是过分的评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古人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