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强
“美国第一健笔”
前一阵,曾任已故美国总统尼克松文胆,后以专栏写作于1978年拿下普利策奖、被誉为“美国第一健笔”的才子萨菲尔(William Safire)患癌症病逝,享年79岁。
萨菲尔与另二人,雷蒙德•普莱斯(Raymond Price)、帕特里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并称为尼克松的“铁三角”。布坎南文风较为硬朗,萨菲尔则较为温婉、机智,各擅胜场,再加上普莱斯,这个组合堪称一时之选。
萨菲尔有很好的幽默感。
一次尼克松飞抵伦敦,在唐宁街10号做客。有份出席的包括时任英国首相威尔逊委任的驻华盛顿大使约翰•弗里曼(John Freeman)。他曾是左翼刊物《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的总编辑,办杂志时批评尼克松可谓毫不留情,如今狭路相逢,晚餐气氛就有点不自然。萨菲尔为尼克松准备了一段短短的晚餐发言,内容如下:
“他们说,如今有了一个新尼克松,而他们想知道是否会有一位新弗里曼。就让我们搁置所有可能的尴尬,因为我们的角色已经有所改变。他是一位新外交家,而我则是一个‘新政治家。”
这段话一说,冰封的空气旋即解冻,双方尽释前嫌。
萨菲尔一生撰文无数,但最富传奇性的,却是一篇没有正式发表的演说。
那是1969年7月20日,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征月。此行吉凶难卜,每个人都心如铅坠。总统尼克松准备了一篇悼文,万一航天员以身殉国,便用得上。这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演说稿,不乏令人动容的佳句:
“命中注定,那些探索月球的人,灵魂将在那里得到安息。……敢于把两个孩子送到未知之地的大地母亲会哀悼他们。……古时,人们仰望星空,在星群中看到他们的英雄;现在,我们同样如此,只是我们的英雄是伟岸的血肉之躯……从今以后,每个在夜幕降临时举头望月的人都知道,在某些角落,有永远属于人类的另一个世界。”
这样一篇佳作,最后没有用上。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成功。聚散有时,曾经合作无间的“铁三角”也各奔前程。萨菲尔到了《纽约时报》当政治评论员,全职撰写专栏,但这份自由派的报章,却一向被尼克松视作死敌,因此他并不喜欢这位下属的新岗位。离职的前一天,萨菲尔曾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门外徘徊。与他握手道别的守卫问他,是否要进去向总统辞行,他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没有敲门。
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踏出白宫的这一步,让萨菲尔避过“水门事件”这一劫,保得一身清白,在媒体闯出了一番新天地,尽领风骚30年。
尼克松的幕僚长霍尔德曼(H.R.Haldeman)曾透露,这位总统对萨菲尔的评价是过于“脆弱”,在那场风波中未能顽抗到底,临阵脱逃。后者如此回应:“没什么好抱怨:毕竟呆在媒体要比上法庭或进监狱好些。”
想多知道一些萨菲尔的文胆生涯,可翻看罗伯特•施莱辛格(Robert Schlesinger)所著《白宫幽灵》(White House Ghosts: Presidents and Their Speechwriters)一书,这部精彩的著作记述了由罗斯福到小布什等诸多美国总统和他们的文胆的趣闻轶事,实在不容错过。
萨菲尔被誉为“美国第一健笔”,读者或许会问,他有哪些写作技巧可供“偷师”呢?
其实萨菲尔出版过好几本供人学习写作的书,其中首推一本演说集《借贵耳一用》(Lend Me Your Ears——Great Speeches in History)。这本超过1000页的演说集,搜罗了历史上诸多伟大演说,还每篇附上一段导读,向读者细说个中精华、神髓所在。他会向你解释,希特勒的演说虽然欠缺贯通的逻辑,却因为提供了民族主义的想象空间,提醒德国人勿忘昔日的屈辱,能大大鼓动听他演讲的爱国者。
他认为一篇伟大演说有10个要诀,包括:
一、欢迎:一开始便与听众建立一种个人化的关系,犹如握手;
二、结构:用心构思如何开始、进入主题以及结尾;
三、节奏:为演说建立节奏和韵律;
四、场景:伟大的演说总有伟大的舞台,以凝聚大家的希望和愿景;
五、焦点:有妥善、系统的铺排,一步一步让听众聚焦,进入核心信息;
六、目的:演讲不是为了取悦、讨好听众,而是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七、引语:引述一些名言警句来增强演说的智慧和分量;
八、佳句:令人难忘的演说总有一两个精心原创的佳句;
九、主题:能够以一句话简单总结的主题;
十、表达: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掌握演讲技巧。
除此之外,萨菲尔的著作还有《Leadership: A Treasury of Great Quotations for those Who Aspire to Lead》以及《Words of Wisdom》等,都是非常好的写作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