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盈
古人敬天,畏天,认为天是具有某种意志的神秘主体,故有“天意”、“天命”之说。因为“天”对于古人是神秘的,不知天有多高,天有多大,更不知天有何物。今人对于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现在人们知道,广义的“天”可以包括整个宇宙,狭义的“天”不过就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层。
可别轻看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大气层,它可不只是一个储藏空气的大仓库,其中还隐藏着一座神奇无比的“天然化工厂”,而且是一座世上最大、最复杂、最神奇,“产品”种类最多的“化工厂”。
现代人根据大气层的不同特点,从地面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这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但由于太阳光照、昼夜变化、地球公转以及天气变化的影响,各层之间并非静止不动的,其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频繁地物质之间的相互流动、交换。现代观测发现,在强雷暴天气中,一些巨型闪电可直达电离层。
由于火山喷发,太阳辐射、宇宙线辐射的电离作用,使得大气层中的物质种类异常丰富,同时由于大量带电粒子的存在,昼夜温差的变化,大气层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说,天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大“化工厂”。
“天空化工厂”的“常规产品”
“天空化工厂”生产的最多的“产品”是空气。每一次生产空气的过程都会形成强烈的风。所有的强风、暴风都是天空化工厂生产空气的过程中的化合反应释放能量形成的,因为仅仅靠气压差、温差是不可能导致“摧枯拉朽”、“飞沙走石”、将大树连根拔起那样的飓风的。生产空气,只需要有一定量的氮、氧、氢等元素的离子或原子,这些成分在大气中并不缺乏,在阳光的强烈辐射下,氮、氧分子会被电离或分解,从而为重新合成氮气和氧气等提供“原料”。现代观测已发现闪电过后空气中会产生一氧化氮、臭氧等气体,表明大气中的物理、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新的气体物质。
正是由于天空化工厂的不断补充,才使地球大气层虽经历了数十亿年的耗散,仍存留如故。而且,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大气层本身也是起源于“天空化工厂”的“空气生产车间”。因为大气层整体上也处于“起源——成长——平台期——衰减——消亡”这样的动态的循环过程之中。刮风并不单纯是空气的机械流动,其中存在着空气的再生过程。
“天空化工厂”的另一种常规产品是雨和雪,它们的“生产原料”更为简单,只需要足够的氢、氧离子和原子、分子。不仅仅是太阳风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输送大量的这类“原料”,太阳辐射、宇宙线辐射的电离作用、火山喷发、海洋、湖河水的蒸发……也都是忠实的“原料供应商”。
夏天,天空化工厂合成雨水的场面常常十分壮观,电闪雷鸣、声势浩大。生产过程有时极为神速,效率惊人,以致造成“暴雨倾盆”、“大雨如注”的奇观。如此巨作,也只在转瞬之间便告完成,这便是物理、化学合成的巨大威力。许多暴雨也是突然暴发,因为恰在那一刻,天空化工厂完成了化合反应的临界条件。
锐意创新的“天空化工厂”
天空化工厂还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厂家”,它不时生产出的许多“新奇特”产品,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天降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视为一种祥瑞的征兆,以致举国同庆,还要隆重地写进正史。如:《南齐书》载,升明二年十月,甘露降建康县。十一月,甘露降长山县。中兴二年三月,甘露降茅山,弥漫数里。光绪《山西通志》卷一六三载:“嘉靖八年岢岚甘露降,白如酥,甘如蜜,人争食之,三日乃止”……
可见,所谓甘露,是指从天而降的一种带有甘甜或芳香气味的胶状的黏性液体,其实这不过是天空化工厂的一点小把戏而已。一旦天缘契合,许多有机粒子(离子)如碳、氮、氢、氧等凑在一块,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合反应,“甘露”便会降临人间。
雨土雨石天空化工厂不仅能合成气体(空气)和液体(降雨),而且常常合成固态物质,形成“雨土”,“雨沙”、“雨石”种种奇景,此类事件在史料中比比皆是,如:
《新唐书·五行志》载:“唐天宝十三年二月丁丑雨黄土。”光绪《顺天府志》载:“元元统四年夏四月昌平大雨红沙,昼晦。”《明史·五行志》载:“成化十年四月丙辰雨黑沙如漆。”……
雨土的结果是土壤造成的,这是天空化工厂送给人类的最为宝贵的礼物,它给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带来了生的希望。而规模过大的雨沙事件却给人类带来不幸——它往往导致沙漠的形成。
相对罕见的“雨石”事件则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美丽的鹅卵石、雨花石、玉石等。历史上有许多天上像降雨一样降下大量石块的记载,有些雨石事件是与降雨同时发生的。诸如:
史载1430年(明宣德五年),甘肃,三月十五日,陕西庆阳府陨石如雨,大者四五斤,小者二三斤,击死人以万计。1490年(明弘治三年),甘肃,三月,庆阳雨石无数,大小不一,大者如鸡卵,小者如芡实。明人杨慎在《滇载记》中说:元代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天上降铁,民房、山石都被击穿,人和动物遇到的都被打死,俗称“铁雨”。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大地震是天空化工厂合成这些固体物质的可靠的“原料供应商”。火山灰中的微粒和被火山喷发时高温电离的物质形成的等离子体在大气中长期飘移,最终聚集为尘埃等离子体,尘埃等离子体在获得一定条件后就会复合为土、沙或石降落地表。
生命的摇篮
天空化工厂的神奇之处远不止于此,它绝不满足于合成一些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它还是地球生命的缔造者。由于大气层中的物质粒子种类十分丰富,具备合成生物体的所有成分,当天空化工厂由于自然的演化具备了合成生物体的特定条件时,就会在一瞬间完成合成生物体的壮举。
天雨粟天上有时真的会掉下“馅饼”来,但掉下来更多的是制作“馅饼”的原料:雨粟、雨黍、雨米、雨豆、雨麦、雨五谷、雨菽、雨黑子等等等等,这些令人惊异的事件,频频见诸于历史记载中,曾有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龙卷风的搬运作用,然而,这些从天而降的“粟”、米、豆、五谷等,根本就不是人们常见的,而是形似而实异的稀有“新品”,是天空化工厂制造出来的“新产品”。如:
《宋史·五行志》载:“乾道四年春,舒川雨黑米,坚如铁。破之,通心皆黑。”……《岭南丛述·卷一》载:“洪武六年六月十九日,广州雨米,如早谷米,米身略小而长,黑色,如火烧米样。炊蒸之为饭甚柔。……”《清史稿》载:“同治九年十月,遂昌雨谷,外黑内红:德兴雨豆,内黑外白。…光绪九年三月,咸宁雨红麦。”
记据文献记载,这些天上掉下来的“谷”、“豆”有时种在地里也会发芽成活,但多数很快枯萎,只有少量的能持续存活下来。
科学研究表明,“雨粟”现象就是地球植物的起源途径。经过无数次的“雨粟”、“雨豆”,一些生命力强盛的植物便在地球上长久地生存并繁衍开来。
天上下活鱼天空化工厂不仅能生产能吃能种的五谷杂粮,而且能直接合成活蹦乱跳的活鱼、活虫,甚至像鹿、鳄鱼之类的动物。如:
《汉书·五行志》载:“汉鸿嘉四年秋雨鱼于信都,长五寸以下。”《元史·五行志》载:“元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京师大雨,有鱼随雨而落,长尺许,人取而食之。”宣统《思县志》卷十载:“万历十一年三月三日大风陨鱼,形状颇异”……此类记载多不胜计。
由此可见,天空化工厂还是一个“生命工厂”。甚至有科学家认定,这样的“雨鱼”、“雨虫”、“雨鹿”等现象,就是地球动物的起源途径。经历了无数次类似事件,天上降下来的动物便在世界上逐渐繁衍起来。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自然史上的多次生物大爆发,也主要是通过“天空化工厂”合成生物后以“天降异物”的方式来完成的。
天上掉活人有一种可能性是,人并不需要由其它动物“进化”而来,而是由天空化工厂在一瞬间一次性创造出来。笔者认为,由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天空化工厂”的电磁场条件和不同的“原材料”成分,而合成了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并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
人一开始就是人,而且永远是人,猿一开始就是猿,而且永远是猿,二者之间不可互化。
尽管可能由于文献的灭失,此类记载远不够丰富,但仍能给我们管中窥豹的机会:
《左传》中记载有(公元前622年)庄公三十二年“秋七月,有神降于莘”。《蜀王本纪》提到一个古帝王号望帝的杜宇,也是“从天堕”。
宋代无名氏的《异闻总录》记有一则发生在唐代的小人故事,说的是扬州人上官彦衡的夫人杨氏,这一日白天正与女儿闲坐堂中,“忽雷雨大作,奇鬼从空陨于地,长仅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顾见人掩面如笑。既而观者渐众,笑亦不止。……”
《金坛县志·祥异志》中说:“宋徽宗宣和初,蔡祜以醮事至茅山谒陈彦英,陈云近山数月前雷雨,空中坠下一小儿,十余岁,两目不开,遍体皆毛,其腥逆鼻。村人聚观……
《渠县志·别录志》说:“康熙二十二年冬月初一日,治东礼义山铜鱼门侧乡民闻声如雷,有人从云中下坠,五体尽红……”
天空化工厂的“产品目录”远不止此,天上掉下来的宝贝数不胜数,相关的历史记载异常丰富,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科学财富。所不同的是,“天空化工厂”既无“厂长”也无“工人”,一切都是自动自发的,因而愈显其神奇。或许这也就是古人之所以敬天畏天的缘由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