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车车厢有关

2009-11-30 08:18何鑫业
中外文摘 2009年22期
关键词:正点餐车坐火车

何鑫业

捷克有部电影叫《远方》,说的是一位少年逃学去旅行,当他走到国境线时被扣留了,列车长问他:“叫什么名字,去哪里?”少年回答:“叫流浪,去斯洛伐克!”列车长说:“护照知道吗?护照!”没想到少年说:“我的护照在下一站,远方是我的章,我会把它盖在铁轨上的,您放心。”

这位少年,就是后来的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8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特的诗歌中经常有关于火车、铁轨、餐车的句子出现,譬如:“铁轨就是我的故乡,车厢则是一个叫远方的小镇……你从车窗里向外瞭望,看见的却是睡眠时的景象……餐车是一个多窗的国家,它幅员辽阔、物产丰饶……”

正如美容院和裁缝铺会对女孩子有影响一样,疾速运行的火车车厢始终与少年的人生有关——譬如,你设想一下:你没有在车厢里倚窗瞭望过,又如何知道人生其实是在旋转的速度中移动忙碌?你没有在中途下过一个陌生城市的月台,又如何知道天下其实有很多像你那样的生命同时在地球上出现?你没有在火车上搭识过一个陌生人,如何知道语境在一个外乡人那里比语言还重要?你没有在哐当哐当的餐车里用过餐,又如何知道摩肩接踵和人声嘈杂其实是地球独有的一种财富?

火车的另一个特征是让你学会每站停靠和正点到达。“每站停靠”的意义相当于人生的普世价值,类似于尊老爱幼、靠右行驶和借东西要还;“正点到达”则更像是完美主义,必须令行禁止、干净利落和忠孝两全。譬如,学习“每站停靠”时,你只需做到不吸烟不酗酒不贪赃枉法不杀人越货即可;而遵循“正点到达”时,你必须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甚至仙风道骨才行。

坐火车旅行是文学属性的,因为坐火车充满了文学的一大主题:邂逅与艳遇。其中,邂逅指的是同性,艳遇则指的是异性。前者类似于《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奥利维和克里斯多夫——他们缠绵而冲突、互相吸引却不能心心相印;后者则接近1990年盛夏比尔·盖茨和妻子在华盛顿大酒店的一幕——此前一小时,比尔在电话里说:“嗅,您好,美琳达小姐,我可以约你吃晚餐吗?”后一小时,他们已互为爱慕甚至接近调侃了:“感谢你的晚餐,不过,你的手莫非也是公司的风格之一,这么‘Microsoft(微软)。”——这样的情景发生在列车餐车里是再合适不过了,难道不是吗?

塞弗尔特就写过一部叫《艳遇》的小说,在小说中,塞弗尔特说:“艳遇是比自由恋爱更接近身体原意的性别游戏……你格外珍惜、不由自主地保护它,是因为你‘以为她是上帝‘送达于你的。”

火车车厢的最后一个属性是有关哲学的,即“远方不知”——它正好是少年步入中年前必修的一课。火车真实的远方其实可知,不外乎乌鲁木齐、上海、重庆、牡丹江或者干脆莫斯科,火车的远方不可知,在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机械意外和社会动荡;关键的是,火车的远方不可知,更在于心理的离乡背井和生理的居无定所;远方不可知,在哲学中,也就是说你还在途中——“在途中”,可以说几乎是人类摆脱大自然开始直立行走以来一直面临的困境。在途中,既可以说你在流亡,也可以说你在跋涉,更可以说你在寻找,寻找什么?寻找家园!少年的家园,中年的家园,人民币的家园,左肋骨以上心的家园。

起码,坐火车是少年最好的“兴趣班”,只需买车票,无须交学费,只需瞭望,无须上课,只需搭讪,无须发言;只需民间日记,无须官方作文。

摘自《读者·原创版》

猜你喜欢
正点餐车坐火车
自动替换国家站异常数据技术方法探究
忙碌的送餐车
桌边餐车
波比坐火车
正点
趣味汉字——正点和整点
坐火车
自行车餐车风靡巴西
View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