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地方高校特色工程实训基地初探

2009-11-29 07:59张云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基地实训设备

张云华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创建地方高校特色工程实训基地初探

张云华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为建设符合地方高校自身校情的工程实训基地,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在工程实训中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指出地方高校建设符合自身校情的特色工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以及以工程为背景提高工程实训成效的方向,强调实践性是工程实训的关键,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必须体现出实践之重要性。

工程实训;资源节约型;工程背景;实践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成为时代的共识,即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型教育为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世界各工业强国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都将实践教学(重点是工程训练)摆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位置,强调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工业强国高校采取各种模式将实践教学列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将工程训练纳入理论教学中,以期培养出未来工程领域的高质量工程师。

面对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层次不同、管理主体不同等复杂化的特点,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各方面不可能平衡发展,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学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这有利于学校之间互相促进,从而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以长江大学为例,作为省属高校,长江大学由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依托于地方,不同于国家重点院校,学校重点建设项目有限,更多依托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更加需要积极探索自身发展之路。依据这一特点,高校建设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建设,更应抓住机遇,以校情为基础,建设符合自身高校特点的工程训练基地,在现有的特定环境下,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工程训练道路。

1 国内外高校工程实训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高校中工程训练的发展概况

上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转变以往的通才教育模式,强调产学研的结合。美国高校通过相关政策和标准,促进高校学生加强工程训练,如延长学年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参与实验研究,开展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教学改革等等,逐步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由科学向工程的“回归”。

德国在高等工程教育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工程训练的实践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的工程训练直接参与到真实的企业生产中。通常,工科大学生在入学前至少要进行12个月的工业训练;在校学习期间,要用一半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工业训练。

日本工业产品制造工艺先进,与其在工程教育中非常注重实践训练息息相关。日本的工科院校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械工作”这一工程训练教学环节,或按机械工作内容进行,或根据产品制造过程,按生产顺序完成“机械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工业意识、纪律、情感等基本工程意识。在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职场,日本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会用一年以上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门工程训练。

英国大学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中,深刻反思对社会和教育的认识,意识到“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最需要的不是科学家,而是有开发能力的工程师”[1],从而进行了工程训练的改革探索。如在一些大学设立工业中心对学生进行工业训练,使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利用中心的设备,参与到工业训练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活动中去。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格分为2个层次:一个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员为目标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学制2年,是一种短期高等工程教育。一个是以培养文凭工程师和工程博士为目标的“大学校”,其培养需要5年以上时间,其中包括2至3年的预备班和3年本科,在接下来的三年培养中,第一年在企业(国内或跨国公司)一个月;第二年在企业两个月;第三年在企业三个月。总共有半年的工业实践时间。学生毕业时所获得的是工程师称号,而不是学士学位。构成了国家、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五位一体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所谓精英教育[2]。

1.2 国内高校工程实训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在积极探索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很多突破,但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现行改革中推出了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虽然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学生仍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通过课程改革,大幅度压缩了教学时间,给了学生扩充知识面的空间,但传统的强调专业教育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历史沿革下的灌输式教学,强调整体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共性制约,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内部进行的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学科壁垒仍牢不可破,随着新学科的涌现,各高校工程类课程也就不断增加,学生则疲于应付越来越多的课程考试。

目前这种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现状,致使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社会评价较低,教育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比例,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众多而对国民生产贡献值低。因此,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地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3]。

2 资源节约型工程实训基地的创建

2.1 建设资源节约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资源节约型工程实训基地主要指其建设投入与运行维护成本均较低的工程实训基地,其特点是:能够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训的基本要求;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低。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类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甚至中学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工程训练/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等,比如我校对数控机床的投入、石油机械设备的配置等。虽然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但是能够接受实践机会的学生数依然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自身建设的训练中心机器有限,能接受学生规模受限制,学生真正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时间依然严重不足。

(2)因设备运行费用很贵,学校承受不起高昂的运行费,或者对外租用大量设备以获取学生实训的材料费并支撑实训设备运行费用,或者停止使用设备以节省运行费用,其结果是,虽然购买了一定数量的设备,但是,学生真正能够获得使用的设备依然不足。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已经为实训教学所广为接受,但是,由于设备专业工业生产设计开放性不足、现场条件制约使得有效教学时间很低、安全隐患大,教师管理压力大、运行费用的制约,导致基于生产型的课程教学开展的难度较大。

由此可见,作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的高校,理应从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职业理念的教育中充分融入“节约”的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工程训练基地。

2.2 资源节约型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意见

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中,机器设备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这是显性的,比较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运行维护费用、场地建设费用等则是隐性的,往往被大家所忽视。表1为某一院校工业中心现用设备和某小型设备的运行情况与运行费用情况。由表1可知,一台7.5 kW的生产型数控车床在使用一年半至两年半时间节省的电费就可以购买一台小型数控车床。

表1 某工业中心现用数控设备与某小型设备运行费用对比Table 1 Operation cost comparing with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equipment and a certain minitype equipment in one industrial center

由此可见,在进行机器设备选购时,可与相关厂家研制引进能进行生产型加工的小型机器设备代替大型设备,一方面可节约设备购置费用,另一方面可利用小型设备节约的运行费用购置更多的设备,以增加设备数量。另外,购置的小型设备要能满足生产型加工的需要,所有操作模式与生产型数控设备一致。

为了增加与就业岗位的接轨,高校可与厂家联合开发适合于引进的小型设备配套的软件,让学生接受与实际加工相一致的训练,以提升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环境的能力,在保证训练时间的前提下,提高工程训练的实效。

在对校办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可引进企业、创新机制,校企共建工程实训基地,将学生实训学习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以“产”养“教”,引进企业,带来真实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创造生产效益,使工程实训基地处于循环发展状态,解决高校单方面建设的高投入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进驻使实训设备动起来,使实训内容真起来,让学生真正进入设计生产加工的真实环境中,从而达到使实训学生“沉”下去的目的(深入真实企业、深入生产一线)。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合理组合各方资源,建设富有活力的节约型工程训练基地。

3 以工程为背景的工程实训基地的创建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一个普遍现象是去工程化,按单一学科建设思想造成实践教学内容连贯性和综合性差,以仿真和模拟为主的“学术化”实践教育造成学生“纸上谈兵”现象,从而导致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巨大的差距。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责之所在。

3.1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真实工程实训环境

在工程训练中心硬件设备具备生产加工条件下,如何产生工程训练实效和保证实训中心可持续运行,是工程实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可借助地方政府支持,引进地方企业,创新机制,校企共同建设工程实训环境。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引入真实企业,开通真实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企业的销售网络。学生在企业生产中进行实训,不断接触到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实践锻炼中就处于一个真实的工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工业意识。对企业而言,可以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而且可以在实训学生中挖掘优秀人才。

学校建设的实训中心,除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技能实训机会外,也可为企业进行来料加工,让师生在校园里就得到“真枪实弹”的操练机会。这种合作模式,寓教于学,学以致用并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在适当的合作机制的实施下,一方面可保障学生实训质量,使学生提前进入一个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另一方面各方投入的资金、设备都充分发挥了实际功效,运行中利益共享,从而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问题[4]。

3.2 以产促研,建设科研型工程实训基地

一般高校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中,多以教学为需要进行建设,缺少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在建设工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机械类优势专业的部分教师,组成研究队伍。研究领域瞄准合作企业的市场需求,着力在生产应用方面找课题、下工夫,达到研究课题从生产中挖掘,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的目标。综合各方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基地。为此,高校可根据各项科研成果(比如专利)寻求合作开发厂商,利用地方政府的便利政策带动生产,并在生产中完善科研成果,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产品。

为提高这种以工程为背景的工程实训成效,还可开展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比如,校外顶岗实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办各种企业冠名的合作培训班以及企业设立奖学金等。近年来,长江大学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并由此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纷纷来长江大学设立企业奖学金。比如,安东奥尔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安东奖学金”;河南油田设立的“河南油田奖学金”等等,以各种形式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4 小结

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高校工程实训的发展概况;根据地方高校所处的特殊环境,提出了两种以地方高校校情为基础的特色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即创建资源节约型工程实训基地和以工程为背景创建工程实训基地。作为地方高校更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审时度势,开放环境,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做好高校学生转入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引导,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实现高校自身向着高质量、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

[1]严岱年.现代工业训练楷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23.

[2]李兴业.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1998,(2),98~102.

[3]李剑慧.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陈传伟,张世凭,曾维玲.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222~224.

2009-11-12

张云华(1971-),男,山西昔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原理教学与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09.04.028

G642.44

A

1673-1409(2009)04-S095-03

猜你喜欢
基地实训设备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