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特聘教授葛金芳
●主持人简介:葛金芳,男,汉族,上海人。原湖北大学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特聘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委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10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中华文化通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经济通史》)、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等10余奖项。
●主持人话语:对宋代社会究竟怎样评价,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认为宋代社会“积贫积弱”的传统观点已经受到诸多质疑。历史实际表明,两宋(960-1279)在三百余年的时段中的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从政治格局看。魏晋以降以门阀世族为主体的贵族政体,至宋演变为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政体,基本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从经济结构看,随着中古田制经济的瓦解和契约租佃经济的确立,商品经济再度繁盛,原始工业化进程随之启动。同时,经济重心由中原移至江南,从而更加靠近拥有出海良港的东南沿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导致汉唐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的立国态势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发展路向开始呈现。从社会层面看,汉唐时期以奴婢、部曲为代表的贱民阶层已向平民阶层转化;而随着多数客户取得退佃和迁徙自由,原先“军府之地,户不可移;关辅之人,贯不可改”的“地著”社会也已变为流动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自晚唐疑经之风大盛,到北宋中叶学派林立,风气所及,“我注六经”变成“六经注我”。这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思想解放时代,其结果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向融儒、佛、道于一炉的宋明理学转进。这些成就不仅超迈汉唐,而且在许多方面为明清所不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高峰段落,它对后世的多方面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即20世纪初叶。正如严复所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俱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职此之故。今天确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两宋在中国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本专题这组文章即为重新认识与估价宋代历史地位而作,所发四文均以宋代所获重大进步及其深远影响为主题:李裕民认为“宋代积贫积弱”说和“南宋小朝廷”说均不能成立,因其与实际情况不符,指出此类成说的出现与晚清以来中国备受帝国主义欺凌之时代背景有关。何忠礼从制度变革入手,证明了官僚士大夫政治体制在北宋的确立,认为北宋开创了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崭新局面,不仅结束了晚唐以来的武人政治,极大地调动了知识阶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两宋学术思想的空前繁荣和文化的下移与普及。柳平生、葛金芳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方向就是不断靠近机器生产和市场经济机制,而两宋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和原始(早期)工业化进程的首次启动,因此两宋在经济成就上不仅超迈汉唐,而且在农业生产率、科技发明和新经济因素的急速成长等方面不输明清。范立舟从北宋的学派林立说到南宋的理学独尊,充分肯定了宋代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并着重强调了宋学转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些看法当然仅是四文作者的“一家之言”,但亦是他们数十年研究心得的结晶。发表于此,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
中图分类号:K244;K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5-0122-17收稿日期: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