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路
同新中国的发展变化一样,60年来,统计生产工具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从算盘、手摇计算机、电子计算器,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作为在新中国生长的一代人,笔者无法亲身感受统计生产工具在整个60年中的变迁,但作为统计信息化发展的见证人,笔者却深切感受到现在的统计工作已经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
虽然计算机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发明,但在中国开始常规应用却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刚刚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计算机还被人们视为很神秘、很高深的技术时,统计部门就已开始踏入这种新技术的应用领域。1980年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用小型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这时操作使用的还局限于部分人员。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大量的统计调查,如城镇住户调查、第二次工业普查、房屋普查、商业调查等,开始应用计算机处理,并从逐级统计汇总转变为超级汇总。90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统计业务开始大规模、大范围地应用计算机,从此计算机成为统计业务人员的必备工具。
随着计算机开始大规模使用,其应用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在统计数据采集方式上表现最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虽然大量统计业务已应用计算机来完成,但应用方式单一,企业需每月到统计部门报送纸质报表,统计人员收审录入报表到计算机中,再将数据打包上报。在当时,一个办公室内集中十几台计算机,业务熟练的录入员右手盲打录入、左手掀翻报表,这种景象现在已极难见到。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统计部门的计算机应用也开始转变。工作在统计部门的人们不会忘记,1999年开始,每个统计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并以网络连接,通过网络能快速查阅到各种信息,一下子拉近了世界的距离,这种便捷、快速的手段让当时的每个统计人欢喜和满足。同时,企业无需跑腿,联网填报,统计人员网上审验,使统计数据采集方式发生了一次根本的变革。从最初完全人工的统计业务到统计办公人手一机,从单机处理到网络应用,从人工录入到网络填报,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统计人不可缺少的工作方式。
现在,人们已习惯了身边计算机和网络的存在,但它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依然在变化。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它已成为现今社会、每个家庭的日常所需。同时,电子政务也逐步渗透到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并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过去,人们仅仅将计算机当作一种计算工具来使用,而现在,人们用计算机来帮助规范工作流程,记载工作过程。以2005年建设的统计核心业务系统为典型实例,该系统不仅为企业提供网上填报等统计服务,还建立了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了统计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统计数据即时共享。
在计算机被统计工作广泛应用的同时,各种信息技术也逐步渗透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在企业报送统计报表前采用语音短信提醒,城镇住户由纸质记账变为电子记账,农作物面积和产量估产采用卫星遥感统计,消费品价格采用PDA(掌上电脑)采价,移动技术使统计工作实现移动办公和移动数据查询,通过网络视频召开会议,等等。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掌握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能则是人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以现代的通信技术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信息技术还将使统计工作产生更大的影响、带来更大的变化。
60年间的变化笔者无法一一历数,而笔者所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变化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能感受发生在身边的一点一滴变化,这种无限的创新和挑战让我们振奋,也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和奋斗。相信未来的统计信息化会越来越强,信息技术会给统计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