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琦
在为纪念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国际海上阅舰式的阵容里,一艘来自澳大利亚的客舰显得颇为特别:不仅是因为其200多吨的个头在青岛外海的“战舰大街”中越发显得“袖珍”,更因为她是唯一一艘参加此次海上阅舰式的新型巡逻/护卫艇。换句话说,这就是一艘建造于21世纪的当代炮艇。炮艇,或许是历史最悠久的海军舰艇。自火炮用于海战的那一天起,炮艇就出现在了海洋上。从风帆时代的“快船”到一度成为各国海军明星的“伦道尔炮艇”,再到后来的巡逻/护卫艇,当年并肩战斗的各个舰种有的已经从海洋上消失,有的已经与最初的名称大相径庭,而炮艇虽然也历经变迁,但“装火炮的艇”的“本质”却没有多少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讨论,这里所说的巡逻/护卫艇仅指满载排水量在200吨以上、具有一定远海航行能力的型号,排水量只有100吨不到的小艇不在此列。
南半球海面上的精灵——大洋洲国家海军柏新型海岸巡逻艇
参加此次海上阅兵的“新型炮艇”,正是澳大利亚海军的“阿米代尔”级“皮里”号海岸巡逻艇。该艇是澳大利亚最新建造的巡逻艇,计划建造12艘。“皮里”号海岸巡逻艇全长56,8米,满载排水量270吨,编制人员21人,动力装置为2台MTU柴油机,双螺旋桨推进,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3000海里/12节。“皮里”号的舰载武器十分简单,只有一门M242型25毫米机关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
作为21世纪建造的新型巡逻艇,“皮里”号当然也要体现出“时代特色”,例如:外形具有一定的隐身特征;上层建筑采用了全封闭结构,从而具有更好的抗风浪能力:可携带两艘新型刚性充气艇,通过安装在后甲板上的特制吊机快速施放下水。这种刚性充气艇与美国海军试验中的“斯巴达侦察兵”无人巡逻/攻击艇是同一艇体,因此也就意味着“皮里”号或许也可以携带“斯巴达侦察兵”。而上述特点,似乎是大洋洲国家海军新型海岸巡逻艇的通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既然“皮里”号可以在补给船的陪伴下远涉重洋来到青岛,也就意味着“阿米代尔”级虽然个子小且被称为“海岸巡逻艇”,但至少从理论上说,具有到遥远的异国海岸去执行巡逻和海上反恐、反海盗等任务的潜力。
就在这次海上阅兵举行前几天的2009年4月17日,同处大洋洲的新西兰海军接收了他们的最新一级海岸巡逻艇首艇“罗托伊蒂”号。3艘后续艇——“哈威亚”号、“普卡基”号以及“陶波”号也在之后的几个星期内正式交付新西兰海军。这4艘巡逻艇将与多功能舰“坎特伯雷”号和另外2艘海岸巡逻舰,共同构成新西兰海军的新型第二梯队构建计划——“保护者计划”。
“罗托伊蒂”号全长55米,满载排水量340吨,动力系统为两台曼柴油机,双螺旋桨推进,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3000海里/12节。虽然个头比“皮里”号略大一些,但“罗托伊蒂”号的火力却还要弱那么一点,只有3挺12.7毫米机枪。在其他方面,“罗托伊蒂”号无论在外观还是性能参数上都与“皮里”号十分相似,包括具有隐身特征的外形、全封闭结构的上层建筑和后甲板上的快艇。
无论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目前都没有现实的海上威胁,甚至连潜在的也没有。新西兰海军甚至在其绝对主力“安扎克”级护卫舰上都不安装反舰导弹,防空导弹也只有区区8枚。因此,上述两国的海军舰艇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例行巡逻、应对海战以外的各种突发事件和低强度对抗或冲突,以及作为多国联合舰队的一部分赴海外展开军事行动,几乎没有与强大对手遭遇的机会。又因为澳、新两国的人口和相应开支都比较有限,却都是拥有漫长海岸线、广阔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以及众多外岛领土的岛国,因此两国海军都经常“客串”扮演海岸警卫队的角色(新西兰海军的“保护者计划”就是典型)。而作为澳、新海军中最小的舰艇,其海岸巡逻艇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在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内体现其海上力量的存在,同时担负各种琐碎的日常勤务工作,于是续航力和抗风浪性能较强就成为了这些小艇最重要的共同特点:一定的隐身特征和搭载刚性充气艇则可以说是“时下的流行元素”,火力则弱化成最低限度可以实施警告性拦阻射击的枪炮。这或许就是某些文章中所说的“炮艇,已经由‘近海的战列舰转变为‘海上的吉普车”的“趋势”。但是,这未必是四海皆准的共同规律。
近海里的无畏舰——东南亚诸国的巡逻/护卫艇及其他
南海丰富的资源像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一个东南亚国家,而海军力量正是东南亚各国在南海事务中争取发言权,以及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中获取更高地位的重要筹码之一。东南亚诸国海军的日常巡逻舰艇在争议海域对峙甚至摩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各国的巡逻/护卫艇更是首当其冲。为了在与他国同类舰艇之间可能爆发的冲突中占据“优势”,东南亚各国的巡逻/护卫艇都具备相当程度的火力,令大洋洲国家的同类望尘莫及。
以新加坡海军“无畏”级(这个名字就让人联想起当年的大舰巨炮)护卫艇为例,该艇满载排水量达到500吨,采用喷水推进,航速20节,舰载武器包括1门奥托·梅莱拉76毫米紧凑型舰炮、4挺12.7毫米机枪、“辛巴达”防空导弹系统和“白头”反潜鱼雷,还配备有对海,对空搜索雷达、声呐以及电子侦察,无源干扰设备等。越南海军也建有2艘满载排水量365吨的护卫艇,采用3具螺旋桨推进,最大航速可达30节,火力配置包括1门AK176型76毫米舰炮、1门AK630型30毫米多管速射炮和SA-N-10防空导弹系统,也装有对海/对空搜索雷达和无源干扰设备。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印尼海军也连续建造了数个级别的护卫艇,主炮均为57毫米博福斯Mk2型舰炮,其中一级还装有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此外,泰国也购买和建造了数十艘装备奥托·梅莱拉76毫米紧凑型主炮和40毫米博福斯副炮的巡逻艇。
希腊于上世纪90年代也建造了两级4艘护卫艇,都配有奥托·梅莱拉76毫米紧凑型主炮和40毫米博福斯副炮。另外,巴西、韩国、阿曼等国海军也拥有装备中口径(40毫米以上)舰炮的巡逻/护卫艇。
“海军的炮艇”——巡逻,护卫艇的未来
如果按照“理想”的趋势,既然导弹化是水面舰艇的发展趋势,那么作为“炮艇后代”的巡逻/护卫艇,就应该扮演“海上的吉普车”的角色,作为以较低端的武力体现自身存在同时执行各类琐碎的日常勤务的轻型舰艇。但在很多情况下,现实却总是不按“理想”去发生。“理想”的思路或许没有注意一个要素——她们是“海军的炮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若只扮演“海上的吉普车”的角色,那么这些巡逻/护卫艇更应该隶属于“海岸警卫队”一类的海上警备部队,而不是各国
海军。虽然海岸警卫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从性质上说,“海岸警卫队”在执行任务的区域和方式上还是比较受限制。这也就是明明美国海岸警卫队“国家安全舰”和日本海上保安厅的“敷岛”号大型警备舰都非常适合执行反海盗一类的低强度海上任务,但美国也好、日本也罢,都不会派她们去亚丁湾海域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日本还有“显示实力,谋求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的存在”的含义,那美国无论如何都没有这种必要了)。而海军的活动范围则完全由自身实力说了算,如果我们哪天看到某些国家派出巡逻/护卫艇参加索马里海域的军事行动,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新型海岸巡逻艇交付给海军而不是海岸警卫队,除了人口和经费的原因外,可能也有希望她们发挥更广泛作用的考虑。
既然是海军的舰艇,又处于海军舰艇战斗力“金字塔”的底端,巡逻/护卫艇自然就会最频繁地被各国海军派往争议海域。作为在敏感海区内最容易遭遇的舰艇,巡逻/护卫艇也就是最容易引发或参与低烈度海上冲突的舰艇类型。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事国对这类低烈度海上冲突往往会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很少有为此出动主力舰队大打出手的。因为在争议海域爆发冲突的国家往往是邻国,“邻居是不可以选择的,战争结束后,仍然要继续生活在一起”。但这也给了当事国海军一个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难题——一旦卷入低强度海上冲突,尽量要占便宜,因为如果吃了亏,可能就连赚回来的机会都没有。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最容易引发低烈度海上冲突的是巡逻/护卫艇,而这类海上冲突往往会以较突然的方式开始和结束;那么按照“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坦克,最好的防空兵器是飞机”的思路延伸下去,最适合对付别国巡逻/护卫艇的武器正是己方的巡逻/护卫艇。在这种思路的驱使下,大多数国家的巡逻/护卫艇都不会忽视火力的配置,而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还在使用甚至新建火炮护卫舰,堪称“近海中的战列舰”。
在一些国家的海军里,巡逻/护卫艇甚至火炮护卫舰还担负着近海反潜和“为主力舰队充当斥候”的任务。在可预见的未来,“火力侦察兵”一类的无人直升机、类似“翠鸟”水上武装无人机、“泰帆”和“火力阴影”之类的“巡飞弹”、“保护者”和“斯巴达侦察兵”之类的武装无人水面艇和能携带轻型鱼雷的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也将被运用到这些舰艇上。集成了更多高科技装备的未来巡逻/护卫艇的战斗力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增强,甚至有可能出现战斗力不输现在的导弹护卫艇的“新概念”舰艇。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至少三次规模不小的“炮艇问的对决”:朝鲜和韩国海军之间的“黄海事件”,正是朝鲜海军将“坦克炮艇”的85毫米坦克炮增强到了100毫米,让尹永夏少校和他指挥的“野猫”级巡逻艇成为韩国“悲壮的纪念”。作为对应,韩国不仅新建了以尹少校名字命名的导弹护卫艇,还计划在“尹永夏”级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火炮巡逻艇。下一场由巡逻/护卫艇甚至火炮护卫舰主导的海战会在何时何地上演?这种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的舰艇未来究竟会如何继续进化?时间将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