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闯关东》到《走西口》:论迁徙题材的期待视野和传播功能

2009-11-26 03:14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闯关东文化传播

李 莹

[摘要]从《闯关东》到《走西口》均创下当年央视开年戏收视率的新纪录,国内电视界已兴起了迁徙题材作品的创作热潮。除了其制作优良、思想深邃、艺术精湛、演员出色等自身原因外,从明代以来的人口迁徙史和文化传统来看,剧作还切合了大众的“期待视野”,从而发挥了良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人口迁徙;期待视野;文化传播

2008年央视首播大剧《闯关东》获得了平均收视率7.78%,单集最高收视率10.9%的好成绩,创下2002年以来最高收视率。2009年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已播放完毕,根据央视的数据统计显示,《走西口》全剧平均收视率高达9.60%,单集最高收视率12.47%,力压《闯关东》创下2002年以来央视开年戏收视率的新纪录。早在《闯关东》创作过程中,国内电视界已兴起了迁徙题材作品的创作热潮,只不过《闯关东》剧组捷足先登,以大手笔、精制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闯关东”的热议。从《闯关东》到《走西口》,其制作和展播过程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省级电视台与央视联合制作;第二,由央视开年首播,多个省级电视台重播;第三,获得全国观众普遍关注。这两部迁徙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能够获得从媒体到大众的普遍关注?本文认为,除了其制作优良、思想深邃、艺术精湛、演员出色等自身原因外,剧作还切合了大众的“期待视野”。从而发挥了良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全国观众普遍关注并引起热议的迁徙题材作品《闯关东》和《走西口》,则体现了观众对作品接受的共同性。如果说接受的差异性体现了接受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欣赏水平、艺术情趣、气质个性等。那么接受的共同性则体现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结构在每个观众心中的积淀。本文试图从近代历史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分析迁徙题材作品《闯关东》和《走西口》期待视野的共同性及其所发挥的文化传播功能。

一、共同的期待视野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综观人类文明史的历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衰、变化,始终伴随着人类不断地迁徙和动荡。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过多次大的人口迁徙和无数次的小迁徙。而正是这些人口迁徙。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格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

中国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影响深远的三次人口迁徙是“下南洋”“走西口”和“闯关东”。三次人口迁徙的直接后果便是:“下南洋”开启了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触的帷幕:“走西口”将中原的农耕、贸易、文化、物产等直接输送到封闭、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闯关东”把“关内”先进的生产方式、深邃的孔孟文化带到了广袤无垠的关东地区。不仅使华人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改变了国内的人口分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建国后,国内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庞大。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规模的流动次数难以精确统计,千万人以上规模的就有三次,即: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1968年至198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普通家庭的生活命运。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迁徙”生活体验。

电视剧《闯关东》所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其实山东人向东北三省移民,明代及以前就有历史记载。到清代初年以来,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移民,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前后数百年,山东先后向东北移民约一千九百万人。东北三省的人口中,按祖籍论有70~80%为山东人。山东人移民东北的主要原因既包括清代后期以来频发旱灾、涝灾、蝗灾、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山东地少人多、土地兼并严重等人为因素,天灾人祸造成大批农民破产逃荒,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蜂拥“闯关”,局面已无法控制。在此情形下,清政府被迫允许流民进入关东。闯关东的山东移民从事的职业以农垦为主,兼有其他各业,如从事采参、淘金、砍伐森林、猎取兽皮等。随着农业的发达,一部分山东移民开始经营商业,开办商店。成为富商;一部分人流向新兴城镇,从事泥、木、瓦、铁各匠各种手工业和力役,成为城镇贫民。…

电视剧《闯关东》以诗化的方式阐释了这段历史,通过朱开山一家生动曲折的命运变迁,艺术地重构和再现了这段历史。有学者将其审美方式阐释为“传奇现实主义”。所谓传奇现实主义指的是,《闯关东》的情节基本建立在许多传奇故事的叙事上,如淘金、土匪、伐木、采参、开矿、抗日等等,但这些故事又是有现实依据的,他们本身既充满传奇色彩,又具有真实性。既适合普通观众对曲折故事、异域风土、传奇英雄、跌宕命运的向往,又能引起移民人口的原驻地山东等省和迁徙地东北三省几亿观众的历史回忆。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冀、鲁、豫、陕等地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早在明代开始,人们将长城沿线的关隘称为“口”,习惯上经常把河北张家口称为“东口”,而杀虎口位于张家口以西。所以被称为西口。虽然它涉及的活动范围很广,但主要在内蒙古西部。迁徙人口数量以山西人最多。走西口又称“走口外”“跑口外”,从清朝前期开始。历经近三个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长城以内的中原人离乡弃土、不畏艰辛,一代又一代来到长城以外的塞北从事农耕和行商活动,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形成这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清代中期以来,晋、冀、鲁、豫、陕等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短缺与贫瘠,人地矛盾突出;二是自然环境恶劣、频发自然灾害;三是清代内蒙古西部社会环境宽松、土地资源丰富,蒙古人不谙农事,主动将土地让与汉民耕种;四是清朝统治者改变了“治蒙政策”,由“封禁令”到“借地养民”,最终实行全面“放垦政策”。治蒙政策的变化对走西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西口外便成了晋陕等地的贫苦人民开垦土地的理想去处。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蒙古大部分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与“走西口”紧密联系的—个社会现象是晋商的繁荣。可以说走西口使晋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打开了茶叶之路的新商道,繁荣了草原经济和文化,加强了蒙汉民族联系。

近几年播出有关晋商题材的电视剧有很多,自1991年张艺谋导演《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借景拍摄开始,《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白银谷》《乔家大院》和香港TVB拍摄的《汇通天下》,都是张扬晋商文化之辉煌的电视剧。通过这几部晋商题材电视剧,国内观众对晋商文化和晋商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和体会,形成了对《走西口》的期待视野。虽然晋商剧数量很多,其中也不乏精品,但体现的大多是富贾商战、深宅大院,晋商一贯的“诚信”主题,《走西口》则略有不同。其侧重点是山西的贫民百姓如何背井离乡寻求生存的艰辛过程,可以说是晋商剧的一个新突破。特别是突破了以往晋商

剧男性为走西口主角的范式,该剧塑造了以豆花、翠翠为代表的女性在走西口过程中的磨难和抗争。与当下社会“女性能顶半边天”的社会意识和家庭经济结构有相通之处。

二、文化传播功能

电视剧作为重要的电视文化形态之一,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民族文化。电视剧如何在荧屏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如何才能良好的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闯关东》和《走西口》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从文化传播的内容来看,《闯关东》涵盖的文化储量丰厚、种类多样。以朱开山一家为代表的闯关东者大多数来自孔孟之乡山东。他们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仁爱、谦恭、积极进取等美德在《闯关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爱国主义精神在剧作中一览无余,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主人公朱开山嫉恶如仇、善恶分明,早年曾参加义和团运动,为了民族利益“扶清灭洋”;一家人闯关东的过程中,经历了当地人的许多刁难,他都采取礼让、谦卑、以德服人的策略:面对日本人的挑衅他又深明大义,彰显民族气节。

此外,《闯关东》还呈现了浓厚的江湖“侠义”精神和民间道德传统。无论是早年抛家舍业参加义和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老金沟,为义兄报仇;无论是搭救素昧平生的土匪头儿震三江,还是惩治专横跋扈的潘五爷……都充分展现了朱开山的侠义情怀。而民间道德标准特别鲜明地表现在文他娘和秀儿这两个女性身上。文他娘和秀儿虽然十分痛恨日本人,但却不顾个人安危搭救了身染重病的少年龟田一郎。朱开山夫妇虽然是固守传统婚姻道德观的老人,但还是宽容了儿媳秀儿的“改嫁”以及与龟田一郎的跨国之恋。这都体现了民间传统道德中人性化和宽容的特点。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在《闯关东》剧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如果说在《闯关东》涵盖的多层次文化内涵中,突出的是儒家文化的“仁”,那么《走西口》则突出了走西口的“艰辛”和晋商文化的“诚信”。晋商以儒家文化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经营之道,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结合几代人的从商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商理念和价值观,其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民族陛、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走西口》以史诗般的叙事,诉说了山西祁县田家父子两代人“走西口”的艰辛历程:在他们成为富甲一方的晋商之前,由逃荒、创业到成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表现出山西人的诚信、坚强、抗争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从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闯关东》成为了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山东地方文化、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多层次文化的载体。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艺术地再现了“闯关东”后裔的心理积淀和历史想象,切合了山东人在国人眼中定型化了的硬汉形象。剧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观众的道德观念和爱国感情,提高了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2008年山东省在宣传沿海经济和旅游城市的浪潮中,打出了《闯关东》这张影响深入、底蕴深厚的文化品牌。

《走西口》在延续了《乔家大院》《昌晋源票号》等晋商剧热和《闯关东》的迁徙题材热之后,在2009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社会环境下,更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播功能。观众除了在品味晋商文化和迁徙传奇的同时,更需要学习《走西口》的山西人在创业和面对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商业理念,传承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晋商文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恶劣的经济环境。

综上所述,从《闯关东》到《走西口》,国内近两年兴起的迁徙题材作品,诗化的表现了自明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人口迁徙史,切合了大众的“期待视野”。剧作所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鲁、晋地方文化,切合了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精神需求,从而发挥了良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德龙山东人“闯关东”文化现象学术研讨套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7(04),

[2]本刊记者,艺委会邀请权威专家深入破解《闯关东》成功经验[J],中国电视,2008(03),

[3]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4]降大任,走西口与晋商[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5]刘建生,等,晋商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闯关东文化传播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