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道尊严”的辩护及重构

2009-11-26 07:58管浏斯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权威身份

管浏斯

谈及师生关系,我们会很容易地想到“师道尊严”。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师道尊严”也一直被人们予以推崇和尊奉。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中,‘师道尊严已演变成为一种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符号,以等级、集权和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师道尊严”?如果需要,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师道尊严”呢?

一、“师道尊严”的合理性辩护

当下许多人对“师道尊严”进行口诛笔伐,但“批判者在批判‘师道尊严符号意义及其传统结构的同时,忘记了其合理内核与其生存环境的规定性及其作用方式是两回事”。我们所批判的,是失真的“师道尊严”,而非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权威主导为保证的真正的“师道尊严”。真正的“师道尊严”是指为师者智能令人信服,人格令人尊敬,在学生中、在社会上,具有精神感召力,并转换成学生的向师心理、社会的敬师风尚。

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师生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主体,有着各自的思想和特点,作为主体间的交往,师生双方在人格、尊严、法律、真理等面前是平等;从教育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处于教育活动中、有教和学双方、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特殊社会关系,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体的‘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规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的角色和身份均有独特的色彩”: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教师”被赋予了传承文化、促进学生社会化等职能;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学生”也被要求向教师学习,接受教师引导。由于教师在知识、能力、经验等各方面的水平和成熟度上总体超过了学生,而学生“身心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抽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水平还比较低,社会阅历极其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也不足”,这就决定了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师是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获得进步的人,掌握着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发展和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认识的内容和方向;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获得全面进步,尤其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需要作为社会制度代言人的教师引导。因此,“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与尊严至今是有其合理性的,“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仍需要教师和他的权威形象”。

二、“师道尊严”的重构

但我们需要摒弃失真的“师道尊严”,构建真正的“师道尊严”。真正的“师道尊严”不是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和迫不得已的服从,而是要把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的心灵之上,让学生对教师发自肺腑的尊重。教师既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学技巧和优秀的教育艺术等,更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丑恶的毫不妥协,对学生的火热激情和正直的情怀。简而言之,就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问题在于,如何让“民主、平等”不滞留于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从管理层面上讲,管理者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建立一个广泛参与和分权的机制。要打破过去的单向性的线性管理体制和“唯我独尊”的观念,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让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开展对话,使各种规章制度成为各相关群体博弈的结果。当然,要明确的是,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决策权是不同的,如在校规的制定上,学生的意见必须得到成人的肯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们平等的参与权。

从教学层面上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权威是学生给的,“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要先做到“尊道”——既要“学为人师”,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更要“行为师范”,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如当学生擦完黑板后说声“谢谢”,求助于学生时说声“请”,面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时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等,而不是依靠诸多的条条框框来强制树立所谓的“威严”;应把学生当作一个和自己地位同等的、享有同样人权的人,而不能以知识含量的多少来评判学生。

其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谓“真”,不仅指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必须要符合事实,更指教师要诚实、勇敢地面对学生,不能因为害怕有损自己的“师道尊严”而在学生面前伪装成“万事通”;所谓“善”,是指教育作为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导向者。应引导学生向善发展,形成乐观的态度与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所谓“美”,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艺术美和可接受性,包括语言、眼神、表情、姿势等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三,教师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把每个学生放置回生活世界,还原学生多样的社会身份。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多种身份角色的,这又会引发不同身份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只是教师个体的“职业身份”,同样“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学生个体的职业身份。正如教师自身会发生职业身份与家庭角色冲突一样,学生也存在类似的冲突。而传统的“师道尊严”只强调学生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身份(甚至把学生放在了“无知者”身份),却忽视了学生其他的社会身份。学生的“受教者”身份被孤立地摆出来,变成了一个必须顺从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仿佛学生是个盲人,教师是他唯一的指路人,学生必须无条件尊重和服从教师。因此,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还原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多样身份,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不仅是有待引导的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学生不仅需要接受自己教育和管理,也在家庭、社会等其他机构中和场合中受到父母、长辈及同伴等影响;学生不仅受学校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影响,也受制于其阶级、地位、身份、地域等多种因素影响;等等。当教师多面看待学生时,才会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民主、平等对待学生,才能对学生加以正确有效的指导,而学生也会自发尊重和喜爱教师,从而构建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了真正的“师道尊严”。

第四,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中,教师还必须有这样一个意识:传统上的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唯一来源的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社会,学生的知识来源已经空前扩展(甚至有可能学生的知识远超过了老师)。这就导致了教师权威与其他群体的分享,如家长、媒体、社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学生的“权威”。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分享自己的权威,处理好“师道尊严”在不同权威主体之间的分配和共享,既不能把这种权威强制地集于一身而排斥其他权威,也不能丧失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和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就是要正视学生从其他权威体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影响,辩证地对待其他权威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其他权威体的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唯我独尊或是唯教材独尊。

最后,教师还必须注意的是,与自己相对的既是作为“个人”概念的学生,也是作为“集体”概念的学生。对于作为“个体”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不能因学生学业成绩、行为习惯、生理条件、家庭背景等因素而戴上有色眼镜;另一方面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姑息、放任对学生的要求,而应在全体学生共同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孩子的特殊需要,积极引导和促进每个学生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协调健康发展;对于作为“集体”的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集体的自治,引导学生在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中培养自己的民主和平等意识,通过把教师自己的权威转化为“集体权威”,即转化为班集体对每一个成员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曾经在教育界流传过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无疑,这对于以前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还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如何使自己“蹲下来”的不只是躯体,教师的下蹲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奉承与赞扬,还是为了真正地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要“蹲下来”多少——是要抛弃教师的“权威”,屈服于学生的需求与评判之下去纵容学生吗?如何让“蹲下来”的老师也能有效地发挥他/她的引导作用?……可见,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光身体“蹲下来”是远远不够的。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权威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