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渔海
今天,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无疑,科教兴国战略是巨大的推动力。回顾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经历了“普初”、“两基”、“两全”等发展阶段,各级各类农村中小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却越来越大,可谓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国家对农村中小学实施了“两免一补”、“义务教育保障资金”等政策,但是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是使这类学校的发展步履艰难。如何办好薄弱学校?学校的管理者们无不苦思冥想。以下为笔者浅薄之思考。
一、立足实际,自主发展
学校自主发展就是指学校自主性的发挥过程,学校自觉、自动地利用自身内外条件,独立支配和合理调控自身行为的过程。学校作为自身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对外部环境加以利用、选择与改造,以促进学校自我发展需要满足、学校自我实力的提高、学校自我潜能的开发。学校自主发展是学校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如果学校不能实现自主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就会僵化和封闭,缺乏办学的主动性,固守、等靠的思想突出,管理者往往怨天尤人,学校无生机活力。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但人的因素是能动的,立足实际,自主发展,学校才能走上有序、有效、有望的办学发展之路。
1、要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
马克思曾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是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若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头脑里没有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学校校长和教师每天的忙碌顶多就是蜜蜂在建筑蜂房。学校自主发展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自主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成长,其着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教师。只有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教师队伍才有工作的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才有可能为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加倍努力。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对“自主发展意识”的认识略显粗浅,因为认识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摒弃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在谈学校的发展时也谈到,一所普通学校走向成功学校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理念的过程,学校的每一步的发展,都是而且应该是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校长没有教育理念,不持之以恒地为实现教育理念奋斗,就不可能有学校持续发展。形成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对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滞后、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中小学来讲,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功。
2、要制定自主发展的规划
农村中小学校缺乏发展规划意识,往往只着跟于眼前,未放眼或不敢放眼于未来。规划是办学目标的具体化。办学不能有“只要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愉悦思想。规划就是未来、就是希望,规划能激发社会、家长支持学校发展的积极性,能激发教师爱校、以校为荣的情感和为之努力工作的动力。规划不能平庸模糊而无未来希望之感,也不能遥不可及而有空中楼阁之嫌,要立足实际,有的学校提出了诸如“打造一流”、“大胆创新、永争第一”之类的口号,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试想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能实现这种高标准的目标吗?“学校发展,我分享”,“人人努力造就学校,学校成功服务家乡”等这类宣传口号恐怕更加切合实际。规划应包括学校软硬件两方面,忌重硬轻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依轻重缓急、现实条件有序开展,规划可边实施边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哪怕举步维艰但也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给工作造成混乱和危害,阻碍学校的发展。
3、要优化自主发展的环境
学校自主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外部环境既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又可能在变化过程中对学校教育教学造成某种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妥善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内部环境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可根据当前外部环境的要求,在利用外部条件改善学校内部环境的过程中,促进外部环境的优化。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其内外环境是可想而知的,在办学问题上,当地政府责任意识如何?社会信任支持度如何?社会家长的认同度如何?学生满意度如何?这都是学校应该去优化的问题。事实上,学校在优化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着内部环境,内外因素的合力成为学校自主发展的动力,尽管“优化”SE作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去思考,并有所作为,否则,学校自主发展谈何容易?
二、以校为本。突出特色
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表现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的综合特色。由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强调高度集中,强化行政手段,要求整齐划一,学校活力难以发挥、个性难以展现,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是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于是,一时期各级各类学校都贴出了一样的标语;校园墙上全是差不多的名人名言;都是一样的课程设置(不管农村学校具不具备条件);教育管理思想都是口号加“八股文”,全无个性化可言。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走什么样的办学之路?不能盲从,更不能拔高,要以校为本,走本校特色之路。
1、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设特色课程
特色是学校的亮点,但不是学校的全部。是建立在资源拥有的基础上的特色。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办学资源匮乏,或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要想求大求全那是不现实的,只能利用优势资源为学校增添有特色的亮点。如学校体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就办体育特色班(根据资源可偏重某些项目);有会武术的老师,就开设武术课;有会围棋的老师,就开设围棋课;有喜欢文学的老师,就开设诗文朗读课。总之,最大地利用、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优势作用。
2、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校园文化,在显性校园文化方面,设计有特色的学校形象标志,建设与校园相协调的文化设施,培育有特点的校园景观,布置有个性的校园、教室、学生寝室,定期举行特别的仪式等;在隐性校园文化方面,彰显学校历史文化,提出有教育内涵的办学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锻造独具魅力的管理风格,张扬凝聚力强的团队精神等。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全,但求特色闪亮,就此可让学校名扬四邻。
3、追求特色的教育服务
江苏张家港市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认为,教育是一种精神服务,也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事业。教育服务就是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以人为本服务细节,分出了人的素质高低,
管理水平的高低,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当你参观某城市学校时,你会感慨学校的大气,你会说那才是学府殿堂,这样的条件才可能为学生服务好,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的条件不可类比,但服务可以做到“别致”,那就是有特色的教育服务。如:建立学生家庭和学生个性档案,教师能做到对学生的家庭、爱好、特长、性格、心理等了如指掌,有的放失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成立“爱心”协会,经常、及时关心家庭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学校师生如同朋友,心灵沟通无碍;老师和家长零距离,把教育和关心紧紧连在一起。总之,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不同方式的细微服务。
三、因校制宜。科学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脊梁,学校的成败管理是关键因素。关于学校的管理,学校管理理论阐述的更多地是管理一般规律和原则,具体的管理模式或管理实践,学校管理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管理要素对象与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差别,其管理应该因校制宜,以校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讲求管理实效。
1、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层级是学校组织机构设置层数,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的规模往往都比较小,切忌盲从“小而全”的管理模式,不宜设置过多的管理层次。同年级平行班少可不设年级组(因为老师都可能上了好几个年级的课,不便开展工作),学科教师少或兼课教师多不宜设专科教研组(可设类学科教研组),减少部门负责人副职数,加宽管理幅度,尽量避免交叉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即增加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管理的人数,这样信息沟通就会畅通,效率也就越高,从而增加学校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加速学校的决策过程。
2、管理制度要适度,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科学的、适宜的学校管理制度能增强管理的有效性。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从本校师生员工及学校所处的农村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办学条件和工作任务等具体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实施,应该充分考虑贯彻执行的条件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要避免要求过高,照搬照套,脱离实际,无法实施。如有的农村学校规定教师备课必须按照“课改新理念”格式化备课,以追求“时髦”,而本校教师连参加过“课改”培训的都很少,“新理念”何从谈起?再说“格式化”有无实际的意义,其制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3、重视管理的软要素,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要素分“软要素”和“硬要素”。所谓“硬要素”是指严格的规章制度、行政命令,表现为“刚性”管理;而“软要素”是指价值观、道德规范、管理艺术等,称之为“软管理”。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一般比较重视“刚性”管理,而忽视管理的“软要素”,有的校长甚至以过于严格而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来体现自己的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强硬有过而缺乏应有的尊重、关心和沟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生硬、缺乏人情味,从而导致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心情不顺。队伍凝聚力下降。所以,学校要通过精神文化的培养,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管理水平高的、奋发向上的有机体。
我国基础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不管是城市基础教育,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其根本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的改变,促使人们对人才成长要素不断重新审视,因而学校办学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基础教育也不例外。谁都期望自己的学校成功,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最底层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当地父老乡亲赋予了更多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办好学校呢?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