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生 李 芳 陈德棉
摘要:为了结合商业银行特点研究其核心竞争力评价和提升方法,以商业银行持续为广义客户创造增加值的价值观,文章遴选了16个指标用于评价商业银行表层的竞争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核结构模型”,探析影响银行竞争力的深层因素向表层发散形成核心竞争力动力源的机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模型
1957年Selznick指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Gary Hamel和CK.Prahalad(1990)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基于一般意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框架。但又要体现于商业银行的具体特点和价值观。
一、商业银行经营的价值观——追求广义客户的“满意度”
1、客户的满意度。与其他企业一样。商业银行需要首先满足外部顾客的需求。但与其他企业不一样的是,商业银行的信誉在决定顾客对商业银行的选择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失去信用。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生存将面临危机,根本不可能参与竞争。而为了维持信用,商业银行必须保持相对的“安全性”,这是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
2、员工的满意度。商业银行是人员密集的服务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规模常规服务的提供。还是核心重点客户关系的有效维护。都要依赖高素质的员工。较高的“员工满意度”产生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口碑。有助于提高其市场声望,提升其竞争实力。
3、众多监管者的满意度。在商业银行的利益攸关者中,监管者是关键的一方,监管者的满意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表现。监管方主要有人民银行、银监会、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税务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央行、银监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和细则。对于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刚性的。
4、股东的满意度。商业银行的股东一般较为关心商业银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盈利状况。通常以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一家商业银行运作好坏的重要依据。同时。商业银行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随着2007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相关指标如资本充足率等也倍受关注。
二、商业银行表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根据阿瑟,李特尔咨询公司提出的一个高绩效业务特征的模型,一个高绩效业务的核心要素是对关键利益攸关者需求的满足。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必须确定其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制定和实施满足关键的利益攸关者需求的战略。通过不断优化配置资源适应环境变化,超越对手并且持续地为其(广义)客户创造满意度。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能力。“满意度”是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实力水平的反映。
与“广义客户满意度”相关的要素,组成一个复杂“要素集合”,综合作用构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要素集合”进行分解,将商业银行表层竞争力描述为四维指标的最终表现,用以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力表现,它说明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即表层竞争力矩阵:
表层竞争力C=(C1,C2,C3,C4)
其中:
盈利性因素C1=(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资产费用率,收入结构比例)
流动性因素C2(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比率,贷存比,中长期贷款比例)
安全性因素C3=(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贷款不良率,拨备覆盖率)
成长性因素C4=(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
1、盈利性因素C1。资产利润率:是用来衡量银行运用其所有资产总额的经营成效。资产除了来源于股东外。还有其它债权人。经调整的资产利润率为:
资产利润率=(税后盈利+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在公式的分子中。除归属股东所有的税后盈利外。还应包括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费用。
资本利润率:是用以衡量商业银行运用所有资本所获经营成效的指标。资本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则资本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资本利润率=税后利润,资本总额×100%=净收益,股东权益×100%
资产费用率:是通过对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资产的相对变化来衡量其成本控制水平。
资产费用率:财务损益表中“营业费用本年累计数”,全年资产平均余额
式中,全年资产平均余额=[年初资产总额/2+-至三季度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4
收入结构比例:是银行中间业务产生的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反映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程度。代表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对水平。
净非利息收入占比=(营业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入×100%
2、流动性因素C2。存款准备金率:按照规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率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准备金比率高,意味着一部分资金闲置,资金周转效益差;准备金比率低,商业银行的正常支付将难以得到保证,资金的清算、款项的划拨将受到影响。
流动性比率: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该指标主要用来分析公司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性比率高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强,反之则弱。但若这类比率过高,会造成流动资金浪费。
贷存比:等于贷款余额除以存款余额。该指标是表明银行资产的一个流动性重要指标。其值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差;但同时,这个指标也不能太低,因为过度流动性的机会成本极大,将导致银行盈利性变差。
中长期贷款比例:该指标是贷存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主要衡量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产和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主要考核人民币指标。监管标准为≤20%。
其计算公式为:逾期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期)中长期贷款期末余额,逾期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期)中长期存款期末余额×100%
3,安全性因素C3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应达到风险资产总额的8%。制定最低的资本充足率有助于降低存款者、债权人和其他有关利益方遭受损失的风险。有助于监管者实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
贷款不良率:按1998年开始推行的国际通用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将贷款按实际偿还可能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者称为“不良贷
款”),以该指标监控贷款质量。
拨备覆盖率:等于呆账准备余额除以不良资产余额。即为了预防不良资产的发生而准备的金额的比例,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
4、成长性因素C4。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利润增长幅度,以动态的方法考查企业经营效益。
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一上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反映商业银行的规模和实力变化,是行业排名的依据。
存款增长率:指银行存款的年均增长率。反映银行获取存款的能力。
贷款增长率:指银行的贷款的年均增长率。反映银行的业务发展能力。
三、商业银行的深层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研究不仅要考察现实结果,更有意义的是要考察背后的过程:不仅要回答银行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更需要分析这一存在的实现是怎样的。只有在分析过程中才能真正提炼出银行核心竞争力之精髓。深层竞争力是指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持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并使得其表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内在能力。
1、战略管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科学和具有前瞻性的商业银行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和学习战略。商业银行的战略是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银行对战略的规划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2、组织结构。我国商业银行“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并不适应银行业务的开展。从全球看,知名的国际银行大多趋向于实行“扁平式”组织机构,如汇丰银行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种类来划分业务部门。以应对客户需求多样化、综合化的竞争形势。在这种模式下,组织层次比较少,从银行最高层到最低层的管理路径比较少,而管理的幅度一般为6左右,与“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相比。这种组织结构显得比较扁平。由于信息传递的中间层次少、信息处理与反馈比较快,从而提高了银行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流程再造的主要表现是业务条线化和层级扁平化。条线化是指按产品线为单位建立事业部制,扁平化就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决策效率。
3、人力资源情况。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在应用系统中融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通过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职业计划、离职等业务流程,融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实施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技术。从而在规范业务流程的同时,提高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交互性和协同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4、企业IT信息科技。信息科技是提高银行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形成先进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有力的信息科技支持能力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是保障,是形成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离开信息科技。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信息科技本身的安全不容忽视。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离不开信息科技的有利支持。IT技术正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保障。
5、产品创新与服务能力。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只有坚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的商业银行才能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产品种类的多少,产品受消费者的欢迎程度、产品对银行本身的贡献程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应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内容。
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模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状态表现为一定水平的表层竞争力,可由资本利润率、流动比率、资本充足率、利润增长率等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几方面指标来反映。而随着宏观环境和企业内在因索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力系统在内外因索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演化,从而使不同时点的表层竞争力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商业银行深层竞争力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持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并使得其表层竞争力不断增强。
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架构、产品融创新等隐藏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对商业银行表层的竞争力起到支持和决定作用。这些商业银行深层次竞争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表层的竞争力给广义客户带去的满意度。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是协调表层竞争力、深层竞争力的一个有机整体。图1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结构模型”。
商业银行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的品种、扩大各分类业务的规模、改善营业网点覆盖情况、提高一线业务人员能力等措施。优化配置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超越对手从而获得行业地位。这个过程就是表层竞争力的显现过程,它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发挥直接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就是要以财务指标为参照物。解决商业银行“基业长青”的“背后推力”问题:通过整合协调商业银行内部的关键性资源。如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产品创新与服务、信息科技等不断支持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是内在的深层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的表层竞争力。商业银行内部的竞争力要素之间协同、互动而产生出更大合力优势。有深层竞争力这个“内核元素”的推动支撑和释放能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将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