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2009-11-25 07:52曹根记钟义凡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述评大众化

曹根记 钟义凡

摘要: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背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主要特色以及宣传普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述评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2-0041-05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重大命题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该命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很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梳理,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任何一个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例外。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个命题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此展开了研究。

1.第一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本质要求。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掌握程度的高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正如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产物。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这种‘物质力量,同样,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第二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刻反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对此,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影响相对削弱,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谋略变得更加隐蔽。国际上的各种社会思潮涌人中国,以各种方式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影响着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与认同。”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影响日趋明显,致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问题从社会蔓延到我们党内,甚至在一些党的领导干部中间也出现了某些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与它们长期共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还要在与它们的激烈竞争中通过自身发展来取得胜利。王建华认为:“应对现实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甚至恶意攻击,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紧紧依靠自身的理论发展不断取得自己的理论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做到理论掌握群众,才能保障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3.第三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他们认为:要克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困难和险阻的根本方法,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被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还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水平,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把抽象深奥、逻辑严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让他们能够看得懂、听得明、学得进,切实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工具,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进行界定,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还是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主要内容

1.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层面进行阐述。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三个词组组成。由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涵义是指,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第二层涵义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第三层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上三层涵义各有其内在的逻辑,第一层涵义中,“化”的主体是“精英”群体,“化”的内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接受者是“人民大众”,也就是要用“精英群体”、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化人民大众”,从而实现理论掌握群众之目的;第二层涵义的目的,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第三层涵义的目的,是让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武装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进行阐述。一些学者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刘书林认为,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和重要论断作为这次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把学习、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活动与宣传、学习、普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地联系起来,……和人民大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

3.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直接语境进行阐述。更多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宣传和理论普及等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去

主动走向群众的生活,让马克思主义真正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涵义。刘建军认为:“从前者来说,它特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后者来说,它泛指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又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可以看出,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注意问题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中国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问题,向人民群众讲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突出的问题,才能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陈岸涛指出:“如果看不到这些理论的相承性,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这就告诉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地掌握人民群众,变成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2.中国化与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王晓云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相伴而行,缺一不可的”。关于这个问题,主要观点有:

一是从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和联系的角度对二者进行研究。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过程。”这就从二者的基本概念上,使我们将它们区别开来,增强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指出:“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这为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角度对二者进行考察。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在这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艾思奇、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花费大量的精力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民族化、具体化和大众化的工作。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中国人第一次,以通俗的、完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诠述带有西方哲学思想思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内容丰富化”、“表述形象化”、“宣传普及化”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3.大众化与通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过宣传、普及等形式,让马克思主义主动接触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通俗化,即大众化和通俗化是相关的。他们都是要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精神和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要、变晦涩为清晰、变死板为生动。”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大众化更不是庸俗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反对庸俗化的做法。因为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实质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歪曲和误解甚至恶意攻击。

三、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1.实践性特色。从真理层面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理论的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是大众化的本质内涵。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能存在于实践之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群众认识、掌握理论与理论掌握群众的内在统一。同时,又是人民群众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与理论服务人民群众的内在统一。因此,王联斌指出:“这两种含义都是也只能是通过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实践来得以展现和确证。”也就是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最终体现在广大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结果上;马克思主义的的实践本质,必须通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

2.民族性特色。从价值层面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民族性认知的范畴。民族特色就是大众特色,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就是中国民族的个性特色。”正是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彰显着民族特色,才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更好地认同、接受和信仰它,为实现它的“大众化”奠定了广泛的民族情感和价值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

3.时代性特色。从历史层面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民族性品质,还在于它的时代性,从而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任务就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宣传活动。从目前看,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目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其宣传普及的目的。有学者认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时代以及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起来。”张蕾则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只有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人民接受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实处的根本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宣传活动,所必须弄清楚的基本前提。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要求。深入浅出,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基本要求。有些学者认为:“深入浅出的‘深就是理性方面的思考,理性层面的感受,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浅就是心理层面的思考,心理方面的感受,往往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一时的,但它是生动的、有力的、很有价值的。”而深入浅出的方法,则是大众化的通则。这就要求用人民“群众自己的语言即朴实、准确、直白、幽默的语言,群众身边生动鲜活的事例,按照群众的思路,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最简单的道理讲明白、说清楚,才能被被群众理解、接受。”实际上,我们讲得越深入浅出,就越容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越能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重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重点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自从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有了比较系统的准确说明,并在群众之中逐渐普及。但是普及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内容选择上还必须突出重点。应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应该把这一过程与学习可普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合理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困惑的需要,收到真实的经济效果。”因此,刘书林指出:“我们在现在的现实当中,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和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关键。生动感人的语言,是宣传普及的关键。有些学者认为:“宣教者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才能感染人,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才能把需要宣教的内容转化为群众接受的东西。”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也是我们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必须展示的一个方面的能力。在理论普及宣传中,“语言生动的本质是讲话的人自己投入自己的感情,投入真实的感情,投入真情实感讲话的人,用真情实感讲话的人,他的语言听起来是不可能不生动的。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他无论玩弄什么手段和技巧,他的语言也不可能是生动的。”

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形式。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网路已经成为公众接受传递信息、学习获得知识、交流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也为理论宣传普及开辟了重要的阵地。一方面,“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指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新兴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优势,组织开展网上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此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交流,把网站办成给人以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提高素质修养、指导科学人生的平台。”

五、结语

除了上述分析以外,还有学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其他领域和学科的作用和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仅对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还有非常广阔的理论拓展与研究空间。一是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研究。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方法研究。三是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途径研究,等等。

总的来说,理论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阐述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在探讨中也达成一些共识。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此薄弱之处。比如来说,有的问题重复论述比较多,有的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的问题尚未涉及,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并加以克服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M]北京:党

猜你喜欢
述评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