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商业摄影打动人的关键是什么?如何通过摄影赋予产品以美感、情绪与个性?本期让我们管中窥豹,从动感拍静物的角度,来探究郑之老师30 年磨一剑的商业摄影从业心路历程。
郑之
1945 年生人,现任辽宁光维摄影设计印务中心总经理, 从事商业摄影30 年。在国内外影展, 尤其是广告影展上荣获30 次大奖和100 多次各级奖项。2007 年获中国摄影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09 年荣获PPA“世界杰出职业摄影师”称号。编著有《国外广告精萃》、《商业摄影创意与技法》、《风光· 感悟》、《静物· 广告· 意境》等书籍、画册出版。现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美术分院客座教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摄影教授。
商业摄影不应该是局限于表现作品,而是要通过作品让人们记住接受产品,进而产生购买行为。所以商业摄影作品最需具备的应该是一种心理引导的能力。如何进行心理引导,这里就从作品的审美愉悦、情感打动以及理性诱导三个方面来探讨。
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应该是摄影美感缔造的三步曲。摄影师郑之在交流中也提到过说自己一生喜欢美、追求美,看来美是如此深入人心。
发现在于视角,这与摄影师的眼界、经历有关,正如罗丹那句被引用为艺术观察滥觞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多观察、多体味才是发现神奇的关键。
表现美就设及到了商业摄影的技术表现。本来技术技巧应该是丛属于目的,是为最终表达服务的。但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摄影更依赖于对技术技巧的熟练掌握程度。本期采访,郑之老师也以实例告诉你如何能将一个创意通过技术技巧来完美实现。动静结合是一种视觉观感;虚实结合是一种镜头感的强化。二者的微妙之处在于都指向心理感受,让观者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静物,而是表现为一种趋向与引导。
商业摄影中的“发现美”和“表现美”都是受产品外形及创意方向的局限的,于是摄影师常常需要通过后期制作来“创造美”。这种创造的美能还原成真实还是艺术,这因摄影师个人风格而异。本期采访也谈论到了从前期拍摄到后期的制作过程,如何才能让作品保留住摄影言语的特色。
情感打动目前还是商业摄影的软肋。在创意策划中,如果将情感诉求放在重要的考虑范围之内,用摄影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情感会很困难。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摄影的表达能力确实有些平庸。给摄影增添故事性,应该是提升摄影情感表述和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从采访中我们也得到了有益启示:让摄影作品与社会事件发生联系也是赋予摄影作品以情感性的另一途径,这种情感的创意要保证由感而发才能打动更多观者。
理性诱导是指在摄影作品中埋藏种种伏笔,赋予作品以深度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引起观者探究的欲望,让观者对产品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商业摄影作品的目的。而摄影作品最终要实现的,是理性思考的感性表达。如何感性表达?例如将产品拍活而不是简单地拍成图解。那么如何将产品拍活?这里,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本次采访的主题上来。
《数码摄影》:最初是在第九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上看到你的展览,感觉创意很清新,而且展出作品的图说还别具特色地介绍了一些拍摄特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把自己作品中的“看家”技巧一句话就全给“暴露”出来了,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郑之:我是这么想的,经济发达的地方,商业摄影的氛围才会浓厚,而我国经济起步晚,商业摄影发展就比较晚。我从事摄影整整三十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就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开始时的创意是自己的,几年以后就是他人的了。我享受了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悲伤,我已经享受了过程,所以也就不介意“暴露”告诉大家了。
在给学生上课,我也在教给大家这些知识和技巧,如果有一天让我去给商业摄影揭密,我也愿意去做。这不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创造和创意。
《数码摄影》:创意是永远求新的。在我看来,创意不在大小,实用就好。不知您是如何理解创意在摄影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的?
郑之:摄影也很难分清大题材与小题材之别。你的作品是否能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或赏心悦目的东西,关键在你作品的深度与技巧的高度结合,这里作者的艺术修养、艺术水平和给别人带来的视觉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摄影属于平面艺术,其创意过程思维方法和歌、舞及文学领域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小说可以写一个很庞大的故事,平面的东西可能只会给你带来些视觉愉悦,带来些联想。所以我认为摄影的创意要大于技巧,创意很重要,技巧是随之而来的,两者要相得益彰,才能出现好的摄影作品。所谓艺术,我的理解“艺”主要指创意,“术”主要指技巧。
《数码摄影》:你对“艺术”二字的理解也很独特。
郑之: 在这个创意时代,如果你的创意不精彩,不能够打动人,我觉得你的作品便不具有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商业摄影作品要通过创意迅速打动、触发、感动对方,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更不要浪费别人的思考。
《数码摄影》:你刚才也提到了创意深度与技巧要高度结合。看你的作品即使是后期叠加,作品也恰当地运用了镜头感的效果表现,这些摄影语言的运用,在如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创意摄影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作为创意摄影的资深人士,您是如何把握这些摄影言语与其他艺术手法之关的平衡关系的?
郑之: 当一个拍摄创意想好了,我会非常强调技术和技法的运用。
近几年来,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商业摄影,之前多半都是在写实拍摄,因为这样商家才会买帐,写实会让作品有呼之欲出之感。但这几年,我的作品开始把虚实放在了同一个画面中来,让虚的更虚,实的更实,用虚来突出主体,表现主题。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创意宗旨和画面的表现力度。
《数码摄影》:这种虚的效果怎样来实现?
郑之: 我喜欢借用水、烟、气、体的流动来表现虚化的效果。摄影通常是瞬间曝光,我便会利用长时间的曝光,将流动的水、飘动的烟拍虚。
我拍的作品《红姑娘》,并非商业片,而是我空余时间的创作。我一个北方的男人,却喜欢红姑娘的那种大红色。我喜欢红姑娘表面的粗糙和纹理质感,喜欢红姑娘形状的饱满。一到秋天收获后我就会拍,头几年我拍的红姑娘大部分都是“超写实”拍摄的,今年拍摄红姑娘时我想解决画面的虚实问题,想了好多办法,最后确定用流动的液体来表现。我试用了矿泉水、蒸馏水和烧开晾晾的水,最后选择的是雪碧,雪碧可以很好地形成这种细密的气泡,画面的效果极佳。
我的作品后期叠加的作品很少,很多这种效果都是通过多次曝光来实现,包括冰雪中的汽车这几幅作品也都不是后期电脑制作,而是一次拍摄出的效果。
《数码摄影》:我想知道“冰雪中汽车组照”这几幅作品,为什么这样来表现?
郑之:我平时给广告公司,给厂商拍汽车,都是为了获取报酬。而这次拍摄创作,却是因为2008 年南方出现的那场雪灾。当时南方电网中断,高速路上到处是雪封的汽车,南归的人有家没法回,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种感情、这种情景交融让我很受刺激……由然而生拍摄了这组“冰雪中”。
《数码摄影》:一次拍摄出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郑之:商业摄影作品很少有一次拍成功的,我每一个作品的拍摄都要做实验。拍这组作品时,我用的是汽车高防模型,前后买了十几个,到现在还放在我的办公柜子里。但拍摄时,有的已经冻坏了。
我做了个铁皮水槽,装水做冰冻实验,最后我发现是烧开晾凉了的水最理想,矿泉水、蒸馏水太干净没有杂质,透明度太高,没有冰雪封冻的那种感觉。
12 月份的东北天气十分寒冷,但却达不到冷冻汽车的条件,后来改用冰箱来进行冰冻。我家的冰箱也有速冻档,但这里却用不上,一铁皮箱十几公斤的水,水的外缘冻实后,里面还是冰水,这时再冻里面就会膨胀,这样如果一次放满水进行冰冻就会胀裂铁皮水槽。
于是,我只能选择分层加水的方法来分3-5 层来冰冻。我从晚8 点开始加入2-5公分的水,过几个小时第一层冻好后加入汽车,同时加入第二层水,如果这层没有冻好,还要下半夜2、到3 点时再起床加次水;到第二天上班时加第三层或第四层水,这样基本是在24-26 小时才能将十公斤左右的水完全冻成冰。
《数码摄影》:这种奇妙创意的背后是辛苦繁杂的执行。
郑之:是的,很辛苦,但拍摄成功了也很愉快和幸福。
《数码摄影》:作品《撞击》中的球冲撞出的水纹就像是一尾尾真实的鱼儿,为争食在画面中聚拢起来。看得出这种精彩是难以掌控的,这个拍摄需要哪些技巧?
郑之: 这幅作品的创意诱因是两年前一位台球圈的新人丁俊辉,他在世界台球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让我们的又一种小球走到了世界的顶峰。我也很喜欢打台球,在我们公司的比赛中还获了奖,所以我因为丁俊辉获奖而激动。我有感而发,于是买来新的光亮度好的抬球进行拍摄。拍摄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拍几次,水里有了杂质就不透明了,就得换新水。拍摄时我主要是运用逆光效果,并加了柔光箱;上方加个顶光;照相机方向加反光。
《撞击》我大约拍了二十几张,我认为科技给了你这么便利的条件,你一定不要守旧。数码相机解像力的提高,数码镜头的配合,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胶片的便利,我们公司保存胶片的冰箱已经有10 年没有用过了。
我用的是哈苏503CW 数码后背,现场拍摄速度能达到1/500s,但这远达不到高速拍摄时的需要,于是我改为提高电源闪光速度,实现我所要表现的虚实对比效果。
《数码摄影》:没想到小小作品的背后, 还有这么深情的寓意, 这种寓意也让我们会意到了一种“争锋”的视觉感受。而如何将物体拍出这种动感, 我总结你的拍摄手法为借力、借势、借助于动体。
《撞击》是借力,借助水的浮力。像两幅“冰冻的汽车”作品算是借助于一种势能,那种动感是“感觉”出来的,并非真相;《青花梦》则是借助于动体,借助活的蝴蝶来给青花这种中国传统瓷器文化平添了生机。
郑之:《撞击》那张作品,除了借助浮力,周围那几个球都是借水的底下的橡胶板的弹性,下面的球是反弹起来后的效果。
《青花梦》,这张作品在我的作品中比较特殊,是一张后期电脑叠加的作品。一个跟我学美术的朋友,让我准备三十张有“中国味”的作品到国外做展览。我想到了中国青花瓷,所以就拍摄了《青花梦》作品。也想到了小时候听过一则《渔夫与魔鬼》的西方寓言故事。故事中说渔夫打鱼时捡到了个漂流瓶,渔夫打开瓶口后里面冒出一股青烟,青烟慢慢升到空中化成一个魔鬼,并威胁要杀死放他出来的渔夫。于是我决定拍摄这个把中西文化进行结合的创意,但我不喜欢那魔鬼,便想到了用美丽蝴蝶来代替那股青烟,陶瓷瓶子上的蝴蝶,也是做上去的。现在看来作品并不令我很满意,感觉《青花梦》作品更像是一个女性的作品,不是我要拍摄的风格。
《数码摄影》:刚才听了你的介绍,总结一下创作灵感通常会是来自于文学作品、儿时的梦想以及现实的激荡……总之来源于生活吧!摄影的创意其实也是摄影师内心情感的流露和趋向。
郑之:对,是这样。我这一生趋向于美好,趋向于幸福,趋向于快乐。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戈壁母亲”主人公刘月季的大无畏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感染鼓舞了我,我便创作了“涅”作品歌颂她。
《数码摄影》:这些作品是应客户之邀拍摄还是纯粹个人自由创作?这样的创作能给你公司的经营带来些什么好处?
郑之:除了为生计,为了公司的事业进行拍摄,剩下时间我会拍我自己喜欢的作品,但这些创作的作品,后来又有很多会被商家所采纳。比如说按客户的策划来拍摄照片价格不高,而客户如看好了的我自己创作的作品,可能价格就要高几倍。我的创作给公司带来了一些利润,但这种收获是被动的,不是我主动的。这种创意提升了公司的形象和技术水平,也是一种公司形象的“软性宣传”。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我虽然拍了很多作品,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发表。我做了三十年的商业摄影,像获得“摄影金像奖”、“世界杰出职业摄影师”奖都是近几年的事。同行评价说我很低调,我认为这是在夸奖我……
《数码摄影》:有能力不断创新是一个摄影公司发展的软实力。对于摄影师将创意转化成视觉呈现,摄影人平时应怎样来训练自己的这种能力呢?
郑之:我最近写的一本教课书,把商业摄影如何从入行和提高总结为三个方面。
1. 追逐时尚。只要思维落后,拍的作品也是落后的。所以我经常会去逛高级商场,看化装品的广告和时尚品的广告,我也先后去过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2. 炼就过硬的摄影技术。这种技术,别人教的是一部分,但商业摄影,自己要去研发。
3. 如果你刚步入这一行业,可以选择一些“大家”的作品扎实地去临摹。就像学书法,最好从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和《圣教序》)开始……
《数码摄影》:这第一条是指最潮流的,第二条是指最基本的,第三条是指最高端的,是这样理解吗?
郑之:对,特别是第三点,你扎实的去临摹,就能从中悟出许多用光的道理。
《数码摄影》:今年9 月的国际平遥摄影节,恭喜你也获得了商业类“优秀摄影师”大奖。在参展作品中,有哪些商业摄影师的创意或技术是你比较感兴趣的?
郑之:我感觉这次看到的成形商业摄影作品不多,也有一些让我很感动的作品,像土仓里的几位拍人像、婚礼的国外摄影师给了我比较深的感触,他们的作品讲求自然、大方,没有刻意去追求服装的华丽,没有刻意去追求色彩的夸张,没有刻意去追求电影镜头感。对于新锐摄影师的作品,在拍摄深度上和技巧上还有待于提高。商业摄影要耐着性子下功夫去做,我认为自己优点就是耐得住,我耐了30 年。
《数码摄影》:30 年磨一剑。
郑之:就像中国的笛子,别看只有六个孔,但要超过十年,你或许才会领悟到一种乐艺。
商业摄影在我们国家还算是一个新兴的摄影门类,既缺少好的领路人,也缺少很好的教育。所以我们也正在审报在大学里开展商业摄影这个专业。
既然做了商业摄影师,就应把他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而商业摄影很难一蹴而就,坚持,努力,再坚持,这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