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这两大部分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的阅读,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目前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词汇贫乏等现象与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能力低不无关系。同时,我们注意到,阅读教学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70%,因此,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阅读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进行阅读教学,可是阅读教学的效果仍不让人满意。我们要让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教师应认识清楚自己在阅读教学中担任的角色。
一、教师是对教材深入了解的研究者
教材仅仅是例子,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特征。教师要通过这些范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因此,语文教师特别需要对教材认真钻研,悉心体验,融会贯通。为了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在平日多积累资料,课前多翻阅资料。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也就是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依据各年级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安排教学环节。
教师阅读教材时,要力求有较深的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一篇课文,也完全不必囿于教参之类的局限,而要根据学生接受的实际可能性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教师不应死抱一种教参意见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属逻辑型,有的属知识型,有的属情感型,有的属方法型。不同的教学个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朗读优胜者可以以读促进教,写作擅长者可以从写作入手,分析见长者可进行精辟的分析……这样扬长避短,张扬教师个性,才能使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节典型的课,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前,教师作了种种的设想,为自己定下了教学目标。而实际上,这样的设计是否行得通,那还得靠实践来证明。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在课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教后记。以《春》的教学为例,于漪老师在教《春》一文后,曾写了三篇后记。在第一篇后记中,她谈了自己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思想——“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她认为这种设计的成功之处是“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下来,学生已能背诵”。在众人的赞美声中,她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过于细碎”。在第二篇后记里,我们发现于漪老师针对上回教学中的不足,把重点放在了朗读训练。这一回她又觉得因内容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不及前次。于是,第三次教《春》时,她又作了较大的更动,加强了单元教学,导入也作了重新设计,并强化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看着于漪老师写的三篇后记,我不禁对她精湛的教艺以及锲而不舍、努力探索的精神赞叹不已。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包含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这两方面又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动者。教师的教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学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而只能作向导或引路人。
四、教师是充满爱心的鼓励者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靠课文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要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师生相互间怀有好感,相互尊重,是有助于改善教学的。魏书生老师曾说过:“我不是站在学生对面指挥、命令学生的长官,而是深入学生内心,辅助、帮助、协助他,要求学生上进的那部分脑细胞成长、壮大、扩大范围的服务员。” 魏书生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中,他采用民主的办法,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也采用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师生之间建立了新型的平等关系,并在师生之间产生了相互信任,消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这使教师更易于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从而把握教学的最佳契机。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