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亦武
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正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有关大学国际化的话题, 也成为高校管理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在介绍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对我国的大学课程国际化进行战略分析,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确面对威胁,化威胁为发展的契机,加快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大学课程的国际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课程;国际化;五力竞争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17—03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大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手段。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已冲破国界的束缚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并融入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呈现出的国际化趋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正是因应了这种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大环境。
一、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背景
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主导下适应传统工业化发展而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进行了许多的变革,但创新性和实质性的变革突破不多,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使得我国大学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重知识学习,轻能力训练;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培养;重阶段性培养,轻持续性发展的弊端。面对经济全球化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大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手段等都显得捉襟见肘。
1.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国际化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具有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2001年11月,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竞争后的中国,有大量的合作项目需要设计,国际市场需要开发,利益分配需要谈判,法律纠纷需要诉讼,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结构失衡,人才资源仅占全国人力资源总量的5%,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 而高层次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毫无疑问,要改变我国人才资源结构的不平衡状况,就必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首当其冲的是大学课程的国际化。
2.人才国际化的趋势。人才国际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人才国际化的特点包括国际性、历史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人才国际化的趋势主要指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配置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人才竞争与合作的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化、人才评价与人才政策法规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各方面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这种趋势加快了我国高校师生的国际流动,引发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重大改革。我国的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们也开始在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业内人士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中都涌现了大量的国际化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我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模式分为理性模式、渐进模式和综合模式。
1.理性模式。指的是高等学校有计划地集中开发和落实国际化课程。如清华大学,为了使其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计算机学科加快课程国际化的进程,直接引进了国外一大批先进的计算机学科的原版教材或是国外教材的中译本,从而使清华大学在计算机学科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估、教材体系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成为国内其他各大学的权威。
2.渐进模式。是指高校的教师自己主动地在课程的教学中注入国际化内容,如教师在自己任教的某门课程中直接选用国外同类教材或是在某门课程的某些章节引用国外教材的相关内容等。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在开展的双语教学其实采取的就是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渐进模式。
3.综合模式。指的是高校在进行大学课程国际化的过程中,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用,理性模式中搀杂了渐进模式的做法,渐进模式中又融入了理性模式的理念。国内高校在进行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实践和探索中,大多采取的是综合模式,既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在全校各专业的课程国际化中有全盘的和具体的开发和拓展计划,也就是说有理性的模式,但在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师资和生源情况时,又有选择地、有区别地采取渐进的模式。
三、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战略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毫无疑问地将履行已作的承诺,逐步开放教育服务。因此,在开放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我国大学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率先在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而有效的战略基于到位的战略分析。
(一)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对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战略分析主要是基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行业结构的分析,其关键是要识别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行业的主要结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竞争力的强弱。这里我们引入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来对人才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说明。
1.国外大学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中国加入WTO后,西方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把留学生教育当作一个朝阳产业来发展,教育出口成为这些国家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国留学对中国人来说不再是奢望。近年来,中国涌起的出国留学热,充分展示了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潜力,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中国发起强大攻势,频繁地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国际性大都市举办教育展的原因。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依靠其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高新科学技术,在大学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模式等诸多方面都领先于我国,这些国家的大学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也是我国目前所无法比拟的。显而易见,国外的这些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在争夺生源等方面都给我国大学带来威胁,也使我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近年来,国内各大学的纷纷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虽然高考的压力并未完全解除,但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与二十年前相比已是大大减弱。由于民营资本的介入,许多民办大学加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这类学校,特别是一些民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由于专业设置灵活,市场反映灵敏,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因而他们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反而比某些公立大学的毕业生更有竞争力。民办大学的兴起,使本已因为扩招而造成生源质量大大降低的一些中小型地方公立院校面临更大的竞争威胁,而同档次院校之间的竞争则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加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为了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国内各大学都把大学课程的改革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而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就成为这一战略举措的排头兵。
3.教师的流动——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加强。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联系加强,交流障碍减少,人才流动加快。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外资企业和外资机构纷纷涌入我国。这些外资机构凭借其高工资、高福利等物质条件和工作条件吸引国内高校人才,导致出现高校骨干教师“国内出国”的现象。大学教师,作为大学课程的供应商,人才的国际化流动趋势使他们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他们往往以高校待遇差,没有太多个人发展的空间为理由离开讲台,离开高校,这使得我国高校一些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如计算机、通讯、自动化、外语、法律、国际金融等的教师队伍存在较严重的不稳定现象,也使得这些专业的课程国际化进程遇到极大的阻碍,而这些专业又恰恰是国内高校所急需完成国际化的专业。
4.学生的流动——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学生是大学课程的买方,作为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表象之一的学生的流动,使得学生在选择教育服务时具有了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国内学生出国热的持续升温,使得国外高校瞄准了我国的教育市场,各国都对留学签证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消了原来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限制性措施,放宽了中国留学生的入境标准。这些措施使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猛增,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市场、生源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不可避免,也使得我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进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替代品的威胁——远程教育和合作办学。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产生的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自我实现性的特点,是高效、低成本、受益面广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途径。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远程教育,把发展网络大学作为教育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国外教育机构以跨境交付方式,通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以非设立方式进入我国教育服务领域。其依靠领先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络为国际学生提供远程教育的强大势头,使他们的远程教育课程以替代品的身份给我国的大学课程带来了威胁。此外,蓬勃兴起的灵活多样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也以另一替代品的形式向我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施加影响。
(二)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战略
通过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分析,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大学课程的国际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换个角度来看威胁,我们不难发现,威胁其实可以转化为一种发展的动力。正确面对威胁,化威胁为发展的契机,加快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我国高校才能应对教育市场国际化带来的各项挑战。
1.化解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对于五力竞争模型中来自潜在进入者——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后发优势的策略来化解。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大学课程国际化的进程中,不仅可以参考和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运作的成功经验,还可以比较和鉴别国外大学在课程国际化方面的失败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学课程国际化道路。先进国家往往是先行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往往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后发优势,我国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开拓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创新模式。
2.缓解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对于来自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国内各高校应积极顺应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找好自己的定位。在实施本校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战略中,要突出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强调特色办学。要建立起本校的品牌学科,并从这些品牌学科的课程国际化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确立这些学科在国内大学中的鲜明特色,从而缓解国内高校间的教育市场和生源的竞争。国内各高校要在课程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扬长避短,进而增强我国高校在国际化教育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3.淡化教师讨价还价的能力。面对大学课程的供应商——教师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国内各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争取把大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到与外资机构技术人员薪酬相当的地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多层次需要。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真正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观念,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便利,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有脱颖而出的良好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尽快实现我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有利保障。
4.弱化学生讨价还价的能力。为了弱化学生的国际性流动所带来的讨价还价能力,我们可采取大学发展差异化和本土化的策略。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相对集中在北京—武汉—广州以东沿线,这条线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线相吻合。因此,要弱化学生在人才国际性流动趋势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就必须突出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也就是说,要有重点地发展一批有优势和潜力的高校与学科,为这些高校和学科的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同时建设一批新兴学科,占领这类学科、专业的国际市场。只有差异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才能真正为我国高校吸引优秀的生源。
5.转化来自替代产品的威胁。对于来自替代品——远程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威胁,我们与其把它看成一种威胁,不如把它看成新兴的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发展动力。远程教育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使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网络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而共享发达国家在大学课程国际化方面的优势资源,必将为我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意的参考和借鉴。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的尝试,也将使我们了解到国外知名大学的成熟的教学计划、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我国大学在推进大学课程国际化进程中所急需的。
综上所述,国内各高校要提高学校自身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尽快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因此,制定有利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竞争战略,才能使我国在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行业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6):81-83.
[2]季诚钧.关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70-72.
[3]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7):47-51.
[4]叶文辛.人才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4):124-126.
[5]林伟连,许为民. “入世”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个重要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3,(6):34-36.
[6]张秀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14.
[7]陈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12):478-482.
Five-force Model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HU Yi-wu
(International Offi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growing concern of the educators, and the topic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lso becoming a hot issue am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In introduc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university curriculum background and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citing Porters Five Forces to the competitive model, a strategic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order to correctly fac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reats, speed up the reform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China, hence a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 university curriculum; higher education; five forces of com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