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发展视野下高校社团发展策略研究

2009-11-24 07:54杨明娇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公民社会策略

杨明娇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民社会在中国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公民社会”的背景,剖析了大学生社团培养公民道德和公益精神,增强素质教育时效性,弘扬和传递志愿精神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团结构、强化政策导向、突出社团的公益性、增强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和选择意识、鼓励社团走出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为高校学生管理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民社会;大学生社团;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64—02

一、公民社会及其价值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CivilSociety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译名: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和市民社会。这三个译名基本涵义是一致的,都是对当代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即表明一种文明化的、世俗的,与私人和独立经济以及民主相联系的社会存在[1]。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可以看作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 thethirdsector) [2]。公民社会不仅包括上述结构性要素,也包括与之互为表里、相互支持的基本价值或原则,它们构成公民社会的文化特征。具体来说,公民社会的价值准则和文化特征如下:(1)个体性。它主张个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公民社会和国家都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存在的。(2)多元化。它要求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团组织的多样化和思想的多样性。维系这种多元主义的是宽容精神。(3)公开性和开放性。政务活动的公开化和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讨论和参与政治的前提条件。因此,当代研究者无不坚持公开性和开放性原则。(4)参与性。强调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制约国家权力,并要求参与其中的人们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交流、自由讨论和辩论。(5)法治性。研究者强调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反对国家随意干预公民社会的内部事务,保证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3]。

公民社会的发展给大学生社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大学生社团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与公民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当代大学生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志愿精神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公民社会所具有的个体性、多元性、参与性、公共性、开放性的特点在价值上趋同。亦可言,公民社会的发展,恰好契合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之,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专业、学科素质,这就为大学生在较高水平上参与公民社会活动准备了必要的能力和素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中的社团组织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势必能够推动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与社会上各种社团组织联系交流,不仅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更加密切的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可以为高校大学生社团在管理方法、监督机制和运作模式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因此,要想创新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思路,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提高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公民社会是绝不容忽视的时代背景。

二、公民社会视角下大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

1.培养参与式民主所需要的公共精神。有组织、有章程、有纪律和有影响的大学生社团,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及其需要的公共精神。通过在社团中参与内部事务管理和与其它社会组织互动,大学生学会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自我约束,既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充分地享受应有的权益。大学生社团的政治参与,既是一个实现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只有在积极地参与过程中,大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利益。大学生社团培养的自我克制、责任心、参与的主动性、公共伦理以及理性等品质,正是公民社会治理中所需要的公共精神的内涵;大学生社团主张的妥协、谈判、沟通、容忍、宽容、平等博弈、对等交易等能力和素质,正是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参与式民主的要旨。

2.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必然诉求。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全人”,其具体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而社团的特点正是契合了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形成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且由于内容、形式等均来源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组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校内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目前社团的该功能已得到了很好的显现,不少学校都把学生社团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来建设,并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了学分制中。随着学校对社团投入的加大和社团自身建设的加强,该项功能将在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3.弘扬和传递社团志愿者精神。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4]。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精髓。大学生社团工作者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主动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感;大学生社团的志愿活动,还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他们的行动等于为社团,为学校储存信用资源、道德资源,而这种信任资源、道德资源的运用不会折旧,只会增值;大学生社团通过自己的志愿行动,便会无形中暗示,影响其他同学,使相互关怀、利他行为和人际互助形成为同学们的日常习惯,进一步促进校园志愿精神的弘扬和传递。

三、公民社会视角下社团发展的策略

1.优化社团结构。学校团委作为社团的核心领导组织,应把社团的发展纳入学生工作整体发展规划中,依法对其进行管理,为青年社团发展在宏观指导、综合管理方面提供长期性的指导和政策帮扶。要根据各级社团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分类指导,合理布局,要重点培育一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生社团,主要有三类:一是优先培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社团,如“德育研究,大学生心理研协会,法学研究会”等,可更多地培育一些学生需要的、进行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社团;二是积极扶持公益性、服务性大学生社团,如“法律之光”普法宣传队、爱心社、“绿鸟”、环保协会等[4],尤其要鼓励这些服务型、志愿型、公益型社团,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倡导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文明新风,发挥高校在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三是发展专业性社团,精心培育一批计算机、数学、科技创新等专业的大学生社团。

从整体上把握,优化大学生社团的结构,促使大学生社团平衡发展,一方面当好助手,促进发展,促使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更具前瞻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大学生共同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与呼声,加强学习交流。

2.强化政策导向。根据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应有选择地优先发展相应的大学生社团,并简化登记管理程序,为青年社团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界定优先发展的领域方面需要着重考虑三个标准:一是公益性标准,即看该领域青年社团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或带动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并形成广泛的受益者群体;二是社会需要性标准,即看该领域青年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是否为社会所迫切需要并能够弥补政府和企业之不足;三是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标准,即看该领域青年社团的发展是否远离敏感的政治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宗教意图。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领域、环境保护领域、法律援助领域、社会福利领域、社区建设领域和青年就业领域应当成为现阶段青年社团优先发展的六个重点领域。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资金保障、办公场所和政策导向上予以适当倾斜,鼓励这些青年社团优先发展。

3.突出社团的公益性。社团要保持自身公益性的本色,谨记它不是解决部分人的“致富”问题的工具,通过它来攫取发财就颠覆了原初的目的,青年社团通过服务获得营利,要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底线”,过了“底线”就会沦为商业性的营利机构,就会丧失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4.增强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和选择意识。公共行为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行,一个集体的风貌,一个民族的素质。但是,调查和实践观察的结果均表明,在高校社团生活中,大学生存在过于自我,缺少应有的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问题,这与现代世界公民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教育,具体而言,就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法律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公共规则意识、公共空间意识等,让大学生学会站在道德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把公共意识根植于心,以社团为依托,关注社会发展,以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行动发挥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5.鼓励社团走出去。高校的社团应该是开放的。就学校而言,所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等等,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为此,一方面要鼓励高校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创造社团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团国际间的密切交往。中国高校的学生社团和世界各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交往必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而加快加深,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交换信息,展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风采,树立我国学生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学习外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优秀经验。

参考文献:

[1]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

[3]黄湘莲.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EB/OL].http://www2.ouc.edu.cn/oceanyouth/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06.

(责任编辑/姜超)

猜你喜欢
大学生社团公民社会策略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探究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公民社会治理主体作用及其角色的历史性分析
洛克公民社会财产权视角下的中国房产税改革
大学生社团的职业素质培养功能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