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幸
摘要:本文对国内学者关于金融成长及其框架下有关概念的各种表述进行了考察, 并对金融成长的概念重新作了界定, 认为金融成长是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有机结合,金融增长从量的方面体现金融成长,而金融发展则从质的方面体现金融成长;量的变化表现为金融资源规模的扩张,质的变化表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和运作效率的提高;而金融效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体现,以此为基础设计了14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的金融成长, 构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成长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金融成长;金融增长;金融发展;金融效率;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23—02
一、金融成长研究的理论渊源
第一阶段是爱德华肖和格利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展开了分析,解释了货币在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货币在在决定产出化水平和产出组成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金融结构的改观和金融资产的高度化会促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是戈德史密斯在他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了“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这样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金融结构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金融发展。”并且他还从比较金融的角度实证描述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演变过程。第三阶段是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和罗纳尔德·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这为发展中国家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国内学者对金融成长和金融效率的种种认识
(一)金融成长的代表性观点
1.张杰(1995)认为,金融成长是对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概念的一种综合,包含着增长与发展两重内涵,但并不是对现有理论中有关概念的简单加总。他把金融资源规模的大小看做金融成长的量的规定性,把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基础归纳为金融成长的值的规定性,因此金融成长本身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2.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中,金融增长指的是金融资源存量与流量的相对规模,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的高低。而张凤超,袁清瑞(2001)认为,只有与金融发展相关考虑,金融增长才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运行状况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定;同时金融发展也必须表现为一定规模的金融增长,其自身意义才不会变得难以捉摸。因此,他们把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两种概念进行内涵上的延伸,归结为综合、动态的有机体——金融成长,二者也分别代表了金融成长量与质的规定性。
3.张凤超(2003)认为,金融产业成长是对金融产业量变(量的增加) 与质变(质的发展) 双重规定性的确认, 要求依据多种成长指标综合衡量金融产业的成长状况。
(二)金融效率的代表性观点
关于金融效率的涵义, 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1.王广谦认为(1997), 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运作的能力。
2.杨德勇认为(1999), 金融效率是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 即把金融要素(人力、物力、各类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 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
3.主张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表白钦先等(2001)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资源在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之间配置的协调度”。该定义体现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统一。
4.王振山(2000 ,2001)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用于金融效率衡量标准的确定,提出了衡量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标准:“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就是在金融交易中,不存在一种交易在不以某些交易参加者的满意程度降低为条件就不能使另外一些交易参加者的满意度提高。这时的金融市场状态就称为金融效率。”
5.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2004) 认为, 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 其内涵是指金融机构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产出,即金融机构最高的投入产出比率意味着最高的金融效率。
6.郑旭(2005) 认为, 金融效率就是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 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金融成长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1.明晰性原则。指所选取的指标含义明确, 内容简单明了, 测定方法标准, 而且能准确反映客观现实。
2.代表性原则。指所选取的指标应该能比较全面地体现金融成长的现实状况。
3.可获性原则。指所选取的指标在统计数据中应该比较容易获得,否则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因此,设置指标时还应考虑到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统计基础, 尽量保证所选取的指标有可靠的、连续的且权威的数据来源。
4.相关性原则。指所选取的指标与金融成长状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四、金融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金融增长评价的指标体系
1.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数量(含ATM机和自助银行)。反映了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规模,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数量越多居民接受金融服务越便利,越有利于动员储蓄规模总量。
2.金融资产总量。这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反映资金筹集量的大小,也就是社会总储蓄量,其越大说明金融部门动员的储蓄总量越大。
3.金融资产的种类(从金融机构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负债和权益)。这是一个绝对数,反映金融资产的齐全性,资产种类越多,消费者的投资渠道越多,可选择的范围越广,其资产以金融资产的形式持有越多,金融部门聚集储蓄的能力越强,可转化为投资的机率就越高。
4.服务领域。反映金融业发展面的广度,服务领域越广居民接受金融服务越便利,经济运行的效率越高。以上指标可以大体从总量上反映金融成长的规模。
(二)金融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
1.金融资产规模占GDP 比重。反映总资产的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占比越高,不同资产之间的转换越容易,使资金从收益低的资产向收益高的资产流动越快,从而说明金融配置效率越高。但这个指标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要与资本形成比率指标联动考核。
2.资本形成比率。该指标等于资本形成总额/金融机构的资产,反映金融机构在资金运用方面真正转化为生产性资本的比率。这个比率与上一个指标共同评价金融成长。因为上一个指标高有可能是资产泡沫引起的,就像今年金融危机时的冰岛破产。
3.储蓄投资转化率。该指标等于资本形成总额 / 储蓄总额, 反映整个金融体系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4.存贷比率。该指标等于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反映间接融资渠道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5.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效率。该指标等于“(非国有企业贷款额+非国有企业市值)/(总贷款额+股票市场市值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非国有企业通过股票市场所筹措的资金占股票市场融资总额的比重。主要是因为非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6.净资产盈利率。该指标等于金融机构的总利润/金融机构的总权益,反应金融机构盈利状况的指标。
7.资本充足率。该指标是银行自有资本(一级资本) 占总资产的比重。按照《巴塞尔协议》,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在8%以上,否则会影响银行金融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8.不良贷款率。该指标等于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重, 而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它是一个逆向指标, 数值越小越好。
9.成本收入比率。该指标为经营成本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它是反映了金融企业微观层面经营成本和经营效率的代表性指标。它也是一个逆向指标, 数值越小越好。
10.人均利润额。该指标等于利润总额 / 平均职工人数, 它从金融企业微观层面衡量每个职工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五、有关问题的几点说明
1.以上指标体系中1~5个指标是衡量宏观金融效率的指标,6~10个指标是衡量微观金融效率的指标。微观金融研究的是具体的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状况,因此其考核既有与一般经济主体相同的指标性,又有其特殊的指标性来评价。
2.在微观金融机构效率状况的指标体系中,又可划分为两类: 其中6、7、8指标用于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 仅适用于银行; 9、10指标用于反映微观金融机构的营利能力,适用于各种微观金融机构。
3.本文尝试性地对金融成长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构建思路,意图以此对金融成长进行全面、客观的定性、定量的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没能进一步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这也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凤超,袁清瑞.试论区域金融成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3]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周国富,胡慧敏.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5]赵崇生,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12).
[6]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8]叶望春.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论,1999,(4).
[9]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0]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1]汪永奇,程希骏.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J].价值工程,2002,(4).
[12]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3]郑旭.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效率[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4]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5]王振山.中国金融效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吴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