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一种声乐体裁,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与民族风格。自诞生以来,以其诗词特有的文学韵味和旋律的清新优美赢得了音乐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生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将其创作方式大致划分为四种,进而发掘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81—02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当时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钢琴伴奏占重要地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西方艺术歌曲体裁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表达中国古诗词所特有的神韵,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民族性的音乐织体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中国所特有的艺术歌曲,是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的新的衍生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体裁自上世纪初形成以来,在题材上多选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而且流传已久的名人佳作,或直接选用近现代白话体诗歌(如沁园春·雪)结合新的音乐创作技法,新的音乐形态进行创作。经过作曲家的不断努力,已有大量优秀作品产生,如《南乡子》、《红豆词》、《我住长江头》《不辞常作岭南人》等。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作曲家,如从20世纪初的黄自、青主到后来的刘雪庵、黎英海、罗忠镕、王志信、汝艺等,正是由于他们一代代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开拓创新,才使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体裁得以成熟发展。
古诗词艺术歌曲按照其创作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依古诗词直接谱曲。中国古诗词与音乐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诗词与音乐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创作模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于是音乐与诗词各自独立出来。虽然音乐与诗词各为一体,但是他们之间所具有的关于美的通感并没有消失,他们的相互结合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艺术美。
依照古诗词直接进行谱曲的这类作品主要有:青主为李之仪词谱曲写成的《我住长江头》;黄自为辛弃疾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谱曲写成的《南乡子》;王志信为苏轼词谱曲写成的《不辞常作岭南人》;黎英海为孟浩然唐诗谱曲写的《春晓》和为张继唐诗谱曲写的《枫桥夜泊》;刘雪庵为曹雪芹词谱曲的《红豆词》等作品,这类创作方式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占大部分。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再现性创造,同时也具有的一定的隐喻意义,借古诗词抒发现代人的心境。
2.依现代白话诗进行创作。现代白话诗是“五四”运动以后,诗歌以现代白话作为诗体语言,实现言、文一致, 以自由灵活地传达自然的、真实的心声作为追求的一种体裁,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在当时社会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作曲家开始选择现代题材的诗词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
部分词作家根据自己的心情写出的意境深远,体裁多样的诗词,后由曲作家进行谱曲,得到广泛流传,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有根据毛泽东诗词谱曲创作的《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叶清臣作词、李叔同谱曲的《留别》等。这是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体现。
3.依民间传曲与古诗词融合进行再创作。民间传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通过广泛的群众性即兴创作,口耳相传,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艺术形式。民间传曲与中国古诗词意境相融相合,具有永恒不衰的艺术感召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阳光三叠》和《关山月》等。
4.依历史传说再创作。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历史传说,为广大民众所熟知,比如花木兰从军和王昭君出塞等。作词家将这些历史传说创作成现代诗词,作曲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再创作,使这些历史传说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广大民众。这类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清新的旋律获得了成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木兰从军》、《昭君出塞》(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等。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
价值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客体的功能与主体的合理需要相符,并产生积极效应的体现。审美价值是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欣赏与审美所获得的积极效应的体验。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活动中,不仅具有一般音乐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其具体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体(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欣赏与品味,能够提高主体的审美能力增加审美体验的积累,同时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加现代人对古诗词的了解与喜爱。
1.提高主体的审美能力,增加主体的审美体验。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音乐形态和情态上不仅可以使人的听觉得到愉快体验,同时也能使人感受到各种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由于古诗词特有的文学韵味与凝练的语言更能使人在联想力和逻辑力的发挥上得到满足,使审美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人性的回归,从而使主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体验得到积累,同时也为主体的下一次审美活动做准备。
由苏轼作词,汝艺谱曲的《水调歌头》,词通篇在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经过作曲家的创作,诗词与旋律结合的神韵动态、人声与伴奏表演的情境体现使人在欣赏曲调优美变化的同时,更能感悟、体会到一种发自肺腑的抒怀和畅想;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采用八六拍子,以简练的音型和节奏,表达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感;黎英海的《春晓》和《枫桥夜泊》以动人的旋律与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感染,突出原诗所蕴含的宁静深邃的古代诗意。这些作品使主体在欣赏歌诗美的同时,增加了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
2.弘扬传统文化,加深现代人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喜爱。中国的诗词与艺术歌曲的结合是完美的统一,不仅体现了中国语言的凝练也体现出传统音乐的律动。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欣赏和创作离不开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研究,王维的《阳关三叠》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孟浩然的《春晓》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苏轼的《不辞常作岭南人》及杜牧的《清明》等等这些作品的再创作,不仅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增加了现代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热爱。
古诗词,代表着中国语言文化的卓越成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艺术歌曲,意境深遂,充满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中国古文化的一种再现性创造,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灿烂的一笔,需要音乐家在创作中继续探索和创新,使得这一体裁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杨溢.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J].艺术教育,2007,(4).
[3]王希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意蕴[J].齐鲁艺苑,2007,(6).
(责任编辑/李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