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悲剧的心理分析

2009-11-24 07:54于丽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矛盾

赵 爽 于丽艳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力图从心理角度,按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分析哈代笔下女主人公苔丝悲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矛盾;超我的建构;父权制意识;苔丝的悲剧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为了获得社会性别身份,成就为父权制标准下真正的女人,苔丝经历了对父权统治秩序的身份认同和内化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她最初面临的矛盾和最终遵循父权统治秩序建构起来的“超我”使得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一、“本我”所面临的矛盾——抉择于本能与现实之间

从心理分析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始于她的“本我”所面临的矛盾,即本能冲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开始,苔丝的形象是一个天真无暇,没有处世经历的女孩。但随着她接受了当时国家的教育,苔丝不断地成长、成熟,她的“本我”已经有意识的遵循某些现实社会的规则,她开始学会了用有区别的交流方式与不同的人交流,这正向读者暗示着苔丝已做好了被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所塑造的准备,她所受的教育为她未来的社会身份认同历程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19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小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经济结构的瓦解。这些人失去了原本的生计,被迫加入到了产业化工人的大军之中,人民大众一贫如洗。苔丝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苔丝的家族本也是显赫世家,但传到苔丝父亲这一辈之前早已家道中落。极具家庭责任感的苔丝不得不帮助经常酗酒的父亲和贪慕虚荣的母亲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而后,由于苔丝的疏忽,家中的老马又被撞死,使得苔丝全家陷入到了窘迫的境地之中。还是16岁少女的苔丝,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到冒牌本家亚鲁·德伯家打工。正是这种情况给了轻薄好色、厚颜无耻亚雷·德伯维尔以机会,他利用苔丝的天真无知,夺走了她的贞操——父权社会最为重视的界定女人的标准。可想而知,苔丝所背负的精神枷锁是难以想像的。

面对亚雷的诱惑,苔丝一直摇摆于情欲与道德之间,在“本我”的本能冲动和现实条件下社会规则的压力之间徘徊,道德的堤防终于被情欲的洪水吞噬。虽然苔丝坦承开始仅仅是被亚雷的热烈态度所蒙蔽,但最后还是以情妇的身份同亚雷生活在一起。由此可见,苔丝是有着“本我”矛盾冲突的女性形象,这也为而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失身于亚雷之后,苔丝在传统道德的镜子面前,她看到的是一个罪恶的影像。然而,纯朴的苔丝希望在宁静的乡村生活中,任时间的细流慢慢地洗涤自己的罪液。在奶牛场,苔丝找到新工作的时候,她立即对生活又充满了向往,并希望借此能够远离亚雷,远离耻辱的过去。但悲剧之轮早已开始转动,等待苔丝的是更为激烈的冲突。

二、“超我”的建构——父权制的内化

在维多利亚时期,父权思想统治着整个社会,男性在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而女性则被紧紧束缚着。女性要想寻求到自己的社会性性别身份,就必须得向对男性有利的统治标准“投降”,并按照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要求,抛弃自我,逐步地吸收社会的训教,建构并完成心理的“超我”, 最终成就为真正的女人。苔丝在奶牛场与安吉尔一起度过的时光,正是她渴望心灵“超我”,并逐步建构“超我”,向父权统治下对女人判定标准彻底“投降”的过程。

苔丝所处的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持贞操观念的社会,按世俗观念和传统,男子的尊严不准女子失去贞洁,女子失去贞洁就等于是最赤祼的不洁。当苔丝意识到自己的失贞使她变得“不干净”并且不被社会所接受时,她开始拼命想摆脱自己的肉体。而恰在此时,苔丝找到了可以摆脱自己肉体的方式——依赖并寄托于她精神生活中的神灵,安吉尔。在安吉尔看来,苔丝纯洁的如白雪一般,她淳朴真挚,是世间美好事物的代表与象征。做为具备当时社会进步思想的自由资产阶级代表,安吉尔却可以抛弃当时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苔丝结为夫妻,这表明了他对真挚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与摒弃世俗的决心和勇气。然而,不论他是多么地蔑视父权社会下的世俗观念,他的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早已将这些传统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了他的内心,他自然要以父权制社会的标准来做出判断和支配其行动。因此,当在安吉尔心中原本是纯洁无暇的苔丝向他讲述了自己失身于亚雷的不幸时,安吉尔毅然地抛弃了苔丝,毫无原谅她之意,将她彻底地推进了绝望的深渊。在丢失了生活的支柱与希望之后,苔丝被迫再次回到了亚雷的身边。就此,苔丝的悲剧已成定局,不可逆转。

在苔丝意识里,安吉尔早已成为她的心中的神灵,她赖以生存的灵魂支柱。对于安吉尔的无情与冷漠,苔丝很快就接受了,她承认安吉尔对她的态度和处置是应该的并且是合理的,并愿意为他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遵循安吉尔所代表的父权秩序,接受他的一切处置。在苔丝和安吉尔相离别的前一夜,安吉尔梦游了。面对安吉尔的梦游举动,苔丝没有做任何的防范去保护自己,反而是一动不动,任由安吉尔处置。为了不破坏他们二人当时所处的情境,苔丝宁愿豁出自己的性命,也决不肯动一下。她甚至离奇地认为安吉尔对她的处置她难得的造化。我们看到了苔丝渴望接受父权制训教的想法是如此的强烈,她甚至甘愿通过自杀,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把安吉尔从这段令他蒙羞的婚姻中解救出来。作者在作品中反映出的苔丝与安吉尔的感情历程,其着眼点并不是放在对苔丝因失贞所需付出的代价之上,而是放在对苔丝那种死心踏地的、坚定不移的对父权制的屈从之上。正是苔丝这颗倾尽全力想要向父权统治秩序靠拢的坚贞之心不断地建构着她的心理“超我”,让她感受到,女人失去贞操就不会被父权统治的社会所认可,失贞的女人毫无生存所必需的地位,不能称这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在苔丝建构“超我”的过程中,这种社会道德标准不断地监管着她的意识和心理,渐渐地把她推近悲剧的深渊。

三、最终悲剧的形成

离开了安吉尔的苔丝,精神世界彻底崩溃瓦解,生活变得一片死寂。后来,由于父亲的离开人世,毫无维生能力的苔丝一家又陷入到了更加窘迫的境地,这也迫使苔丝再一次回到亚雷身边。虽然生活已经没有留给苔丝任何希望,但苔丝并没有就此而放弃对父权制度的内化过程,父权制度的一切道德理念和在她心中不停训教着她的心理“超我”无时不刻不在折磨着苔丝。最终,这种良知因她对父权制认同进程的顺利开展而导致苔丝杀死了亚雷,自己被捕。苔丝认为,要想擦掉她和亚雷的一切一切,只能以杀死亚雷的方式来完成。天真的苔丝以自己牺牲生命为代价换回了安吉尔的纯洁妻子的身份,换回了安吉尔的宽恕。而对于这一切来说,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更好的解释,那就是苔丝用行动证明出她对安吉尔所象征的父权制度对“女人”标准界定的认同、渴望与向往。至此,到文章末了,苔丝终于按照父权制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接受了训教,完成了心理的“超我”,成就成了一名维多利亚时代的“合格的女人”续写并完成了自己的整个悲剧历程。

从苔丝由一个纯朴的大自然的女儿到其“毁灭”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维多利亚时代下的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性想要变成“真正的女人”,就必须要放弃自己的个性,全力倾向并屈从于父权秩序的要求。只有经历过父权制的持续训教,建构心理的“超我”,女性才可以变成“女人”。哈代通过苔丝的悲剧命运的描述,严厉并愤怒地批判了父权制意识对女性的摧残。从探究女性悲剧心理的角度上看,《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情景,生动刻画出苔丝的悲剧女性形象,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标准对女性的桎梏和残害。

参考文献:

[1] Hardy, Thomas. Tess of dUrbervilles. 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3.

[2] Loewald, H.W. “Ego and Re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2 (1951): 10-18.

[3]刘参.苔丝成长为女性的心路历程—苔丝悲剧的心理分析[A].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

作者简介:赵爽,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于丽艳,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反应?
医患矛盾处理中的“七个三”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