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业
韶关有3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它们从何而来?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为解开心中一个个疑惑,今年8月5日,笔者随同在韶关出席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暨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研讨会的5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始兴红围、南雄瑶坑、浈江区五里亭等3处“红色祖屋”。这些“红色祖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见证。
汽车在曲曲折折的乡间道路奔驰,我们首站来到始兴红围旧址。红围旧址位于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是个正方四合院,园内原有一座5层高的楼房,用红泥石灰的混凝土、鹅卵石、青砖砌成,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因整个围子外观为红色,故称红围。据称,红围已有200多年历史,1945年2月被日军焚毁。如今只残存有一座高高的围楼外墙,隐约可见它被战火重创的痕迹。
据介绍,红围是当年中共广东省委办公之处。时任省委书记的张文彬和省委机关工作人员住在红围内楼房的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1941年2月,粤北省委迁到韶关,省委电台仍留在红围执行任务。直到1945年初夏,省委机关全部撤出红围。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中共广东省委从这里发出的红色电波,保持着与党中央的联系,指挥着南方地区的抗日斗争不屈不挠地开展。
离开红围,我们一行来到南雄雄州街道瑶坑村旧址。据悉,该旧址原由大小5间房屋组成,均属土木结构,是当年村子里的一所私塾。现只有一间保留完整,其余4间已毁坏。
瑶坑旧址尘封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传说当时瑶坑的群众基础比较好,选择此处作为中共广东省委的办公地点,有利于隐蔽和安全。1939年12月,省委机关由韶关市区迁来此处,时任省委书记的张文彬、组织部长李大林等先后在此开展革命工作。
时近黄昏,我们来到韶关浈江区五里亭旧址。该旧址有两排共10间类似四合院的建筑,均为一层泥砖瓦平房。因年久失修,受损严重,屋顶瓦片多处掉落,瓦梁腐坏,墙体开裂倾斜,但整体轮廓还在。
3处旧址有怎样的关联?韶关市史志办主任吴土清介绍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针对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由广州迁至韶关。期间,1938年10月至1939年冬在韶关,1939年冬至1940年春迁至南雄瑶坑,1940年7月至1941年春迁至始兴红围。1940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会议,将广东省委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粤北省委于1941年春迁到韶关市五里亭牛头冲。1942年5月出现了“粤北省委事件”,由于叛徒出卖,粤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
韶关3处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是我们的“祖址”、“祖屋”,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最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坚持与国内外敌对势力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是珍贵的党史、革命历史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是韶关乃至广东红色旅游的珍贵资源。走近“红色祖屋”,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缅怀革命先烈,让人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
饱经战火的洗礼和时代的沧桑,又因年久失修,如今“红色祖屋”亟待保护和修复。值得欣喜的是,在韶关市党政主要领导和史志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广东省、韶关市等各级党委、政府对“红色祖屋”的保护和修复非常重视,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省、市领导多次亲临旧址考察,对旧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指导意见。今年8月初,省市有关部门联合在韶关举行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暨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研讨会,就是为落实汪洋同志的重要指示和省委常委会决定而进行的。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韶关3处“红色祖屋”,是抗战时期我们党留下的珍贵财富,是无价之宝,必须按照省委的要求,抓紧保护和利用,让其得到应有的保护,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邀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李蓉说,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对党史研究者来讲,可喜可贺。因为它为党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好阵地。有了这个阵地,就可以做出很多漂亮的文章来。如今,广东省委和韶关市委把旧址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这对党史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会随这一工程的开展,不断地升华、拓展,拿出新的研究成果。
走近“红色祖屋”,我们才发现她是那么深沉,那么丰富,真可谓风采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