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的三张面孔

2009-11-23 06:19
报刊荟萃(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朱镕基戈尔巴乔夫面孔

文 平

1998年春天,朱镕基迎来了他的政府首脑时代,在中国改革的攻坚阶段,他率领新一届中央政府义无反顾地冲进改革的“深水区”。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藐视“地雷阵”不惧“万丈深渊”的悲壮,已定格成一张时代的面孔。

平和的面孔

1998年3月17日10时40分,朱镕基被投票决定为国务院总理。这一天上午,朱镕基给我们留下了一张沉静平和的面孔。

当高音喇叭中传出“朱镕基被批准为国务院总理”的声音时,亲临现场的人们说,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一再打断大会执行主席试图推进程序的努力。

掌声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团结的象征,胜利的象征,是所有政治性集会中必不可少的礼仪。没有人天真地认为国务院总理的提名与决定,是喜从天降的出乎意料。朱镕基亦非中国政坛的黑马。但人们还是以惊喜的心态,将掌声送给了他。自1993年出任副总理以来,他帮助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掌声是对他以往政绩的肯定,是对他未来政绩的期待。彼时,亚洲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国企密布下岗阴云,社会底层冲突不断,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朱镕基就在这样的肯定这样的期待中,迎来了他的政府首脑时代。政论作家凌志军说:朱镕基低着头,面色沉静平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那种咄咄逼人的光芒。当掌声停歇,他站起来,双手合十,向与会代表躬身致谢。

事后,这张面孔被人们长久地记住了。在一个见惯政治领袖昂首向前举手挥舞的国度,普通人已经不习惯于谦恭低调的面孔。朱镕基的面孔在中国政治的面孔中,犹如水墨画中的留白,给中国民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悲壮的面孔

当选第二天的上午10时许,满面春风的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与等待他的中外记者见面。我们想说的是他的第二个面孔,不是春风拂面,而是严肃悲壮。

看到这里,我们相信读者们已经在心头和我们一起念诵起那句十年后依然振聋发聩的朱氏名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一刻,朱镕基的面孔是悲壮的,目光是深邃的。

鼓掌。中国记者在鼓掌。外国记者也在鼓掌。

西方社会面对朱镕基那个悲壮的面孔,放下了他们始终为中国政治家举起的大棒,予朱镕基的亮相以极高的评价。美国投资银行界的一位作家赞扬朱镕基勇于担当,从不担心个人失败的政治后果。

悲壮的面孔描绘了朱镕基的个人魅力。出任总理之前,民间故事说,他在看话剧《商鞅》时曾为改革家的命运而落泪。在中国,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到戊戌变法,改革家的面孔总是悲壮的。

“失态”的面孔

当选总理第二天,朱镕基还阴沉着脸,给我们留下了一张“失态”的面孔。曾经戴过“右派”帽子的他,不愿意戴上外界送给他的“经济沙皇”或者“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的帽子,对于这样的帽子,他说:“我都不高兴!”

呈现给中外记者的这一面孔和话语,被政论家评价为“失态”。需要说明的是,评论家所谓的“失态”,在这样的语境中并无贬义。相反,人们还能从这两个字中品味出率真、可爱、可敬的语感。

十年过去了,想起他的人们,有时还会议论他“失态”的面孔,猜测他的脸上为什么阴云密布。

“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这顶西方媒体经常乱扣的帽子,的确不该戴在朱镕基的头上。戈尔巴乔夫葬送了共产党在苏联的执政地位,是共产党的败家子,而朱镕基是忠诚于共产党的事业服务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

朱镕基在他总理任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用他执政生涯中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开门见山地分享了他的九大施政“心得”,他不但细数了成绩,也开列了遗留问题清单。全国人大代表们一如既往地用热情的掌声,给了他无言的评价。海内外民间人士则匆匆给了他许多评价的言辞。机构改革成败几何?税费改革是成是败?国企改革能打几分?纷纭众说,褒贬不一。

今天,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间纬度内。我们已不想纠缠于对他成败功过的议论。

还是让我们重温他在1998年的三张面孔吧。请相信,在谜样的不可思议的中国历史上,他留在1998年春天的三张面孔,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发清晰,反复温暖我们敏感、脆弱的心灵。

猜你喜欢
朱镕基戈尔巴乔夫面孔
本期面孔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为赖莎而唱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