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2009-11-23 02:46
蓝盾 2009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病郑州市工友

宇 丰

患病工人雪上加霜

2009年6月22日上午,河南省省会郑州暑热难耐。而此刻拖着沉重步履迈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的张海超却浑身寒颤。看到张海超进来。几位好心的医护人员上前搀住,一位男医生再度劝慰他说:“仅凭透视x光片子。医生用肉眼就能看出你的病情。从医学技术上讲,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不可能做出如此低级的误诊!可你为何非要剖胸?这办法很危险。弄不好你能上手术台。可不一定下得了!”闻听此言,明知对方好心的张海超一阵感动,不觉淌下两行泪水。“我铁心了,没啥好怕的!”他平静地对医生、麻醉师说道。

此前。数位医生也曾这样劝他,可为了表明决心,现年28岁的张海超甚至在手术前拒绝躺在女护士推来的担架车上。坚持要自己走进手术室。看他如此坚决,两位护士眼眶湿润了。此刻。望着近在咫尺那张冷冰冰的手术台,张海超憋住一口气毫不犹豫地躺在了上面,可脑海里却闪现出不堪回首的往昔……

同千百万向城市涌动的农民一样,家住新密老寨村的张海超也盼着打工淘金摆脱贫穷。2004年6月,他经人介绍来到曲梁乡的郑州振东耐火材料公司上班。看惯了麦浪滚滚、菜花飘香的黄土地,猛然间来到机器轰鸣、烟尘滚滚的宽敞厂房内,张海超觉得哪里都新鲜。跟师傅学艺,他与几位同乡工友们一道每日都干劲十足。短短两年内。张海超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工、压力机工等工种,由一个地道的农民渐变成了技术熟练的工人。

每次发工资时。张海超难抑欣喜,总是第一时间就把大部分工资拿回家交给父亲、妻子。虽说他的工资并不高,可对于家里人来说这些钱却犹如甘霖。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到了2007年9月,这时张海超常感到胸闷、咳嗽,身体不适的他起初并没太在意。以为是劳累过度感冒了。于是他常到小诊所里开些药来,但是药虽没少吃可病却越来越重。

这天傍晚,回到家中的张海超两腿如灌铅,胸口阵阵发闷。“我这是怎么了?”一肚子纳闷的他向妻子倾诉。望着日益消瘦的丈夫,妻子认为他的身体是出大毛病了,力劝丈夫明天请个假。由她陪着去城里大医院检查一下。这时,张海超猛然想起1月份时。单位曾在新密卫生防疫站为职工做过体检,他也拍了胸部透视片子。“这事儿过后,防疫站的人说我的肺有问题,还说要通知单位让我去复查,可单位并没通知我呀!”张海超接着对妻子说。妻子闻听一脸紧张,一时竟没了主意,

次日上午,张海超与妻子一道来到郑州一家医院检查,一位门诊医生怀疑他是肺结核。但不能确诊。“啊?”张海超和妻子闻听当时就懵了。经济拮据的张海超与妻子一直在外打工,每月两人工资加在一起不过2千多元。除掉日常花销及孝敬双方父母一些钱外。这对夫妻还用节余把女儿送到城里的一家幼儿园里。“咱俩吃了没文化的亏。可不能让女儿再走老路!”妻子一席话。张海超频频点头附和说:“好日子刚开始”。可现今。得了这病,什么也干不了了,还要吃药打针花钱受罪。刚有起色的日子转眼蒙上阴霾,那一刻,张海超和妻子心如刀绞。

此后,果真像医生说的那样,虽然张海超每日按时服药。但身体却越来越差。平日里闻见刺激性味道就咳嗽不止。别说去工厂上班了。就是走到厂房门口就一阵头晕眼花、恶心不断。无奈张海超只好回家静养。眼见逐步丧失了劳动能力。张海超心急如焚。这时,整个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身上,为了看病还借了债,女儿也不得不离开幼儿园回了家。

“要死也得死个明白!”张海超对家人说。接着,张海超从公司离职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他先后自费去了郑州市二院、省胸科医院、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等数家医院做了检查。直至2008年5月。医生们给他的一致诊断结论是:职业病——尘肺。

“他们真黑心。骗我!”手拿一张张检验报告的张海超气愤地对家人说道。回想当初,防疫站让他去复查。单位领导人为何没通知自己?这里面究竟还有什么猫腻?张海超决心要查个水落石出。

维权之路坎坷艰辛

随后,张海超到原单位询问此事。才知道当初是单位私自扣下了他的复查通知。内向的张海超觉得被企业欺瞒了。无情病痛整整折磨了自己两年。还耽误了及时治疗的宝贵时间。于是。他气愤地找到公司领导理论,但却碰了一鼻子灰。“体检是公司出的钱,没有义务把结果告知你个人。”一名负责人这时坦然承认没通知他,并气势汹汹地对张海超这样解释说。

“那我这病总是工伤吧!你们不能一推了事!”张海超据理力争,

交涉无果,气哼哼的张海超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这时,一位年长的工友在厂门口外面悄悄拉住张海超,两人来到一偏僻处后,工友对他说,厂里一直不注重环保,他们拿工人的命当儿戏。因为工作中接触大量粉尘。同村的马某也因在公司打过工而患病了。还有工友张喜也被诊断为尘肺2期,过了不到半年就死了,可厂里总是推来推去不给解决,像这样的事情厂里已不止一起了。老弟。你想开些吧!别气坏了身子。工友说完,摇头叹气地离开了。可生性耿直的张海超认为,就是因为大伙儿忍气吞声才使老板气焰高涨。“我绝不认命,要找他们讨说法!”张海超暗下决心。

次日。张海超找到了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可他们改口称。职工体检是受企业委托的。检查结果也只对单位,不对个人。面对如此答复。张海超知道那家公司颇具规模。财大气粗。一般部门不会主动惹麻烦的。于是,张海超回家途中去了书店,买了关于职业病防治及相关法规的书籍。知己知彼才能跟他们交涉。从工友谈话中。他深知一旦跟黑心老板硬碰硬。不熟悉一些法律条文是要败下阵来的。

接着,张海超前往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求诊时,原公司却拒绝出具有关他的职业健康监控档案等相关材料。根据职业病鉴定的规定,这些材料是做职业病鉴定所必需的。无奈之下,张海超只得到新密市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当他踏上了上访之路以后,公司领导人对他的态度则越来越恶劣。

“你什么时候在我们厂干过活儿?我都不认识你,不要再来单位骚扰了。否则对你不客气!”公司一负责人面对张海超再度讨说法时竟如此蛮不讲理,此后他们干脆来了个闭门不见。

“因去的次数太多,信访办的人看见我,大老远就把玻璃大门关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海超伤心地说起他的上访遭遇。自上访以来,仅是新密市委的领导人就先后接访了张海超3次。就这样,张海超还是没拿到完备材料。张海超还回忆说,因为去的次数多了,一位市领导人最后拍板决定。单位是不会给你出材料的。我来找他们,你先去诊断吧。

2009年2月7日。新密市信访局终于表态:指定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为张海超的病情进行鉴定。5月25日。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为张海超检查后出具了诊断证明,但手拿证明的张海超异常震惊。鉴定结果竟是“无尘肺O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而该所给出的

意见是:进行肺结核诊治,建议到综合性医院进一步诊治。根据有关法规,此诊断使张海超不能作为尘肺病患者得到治疗。更得不到企业的任何赔付。“这是明显误诊。他们故意的!”张海超义愤填膺。

在近两年的求医过程中,他做了大大小小近百次检查。肺结核始终是重点怀疑筛查对象。可每项检验的结果都成“阴性”,且这些材料都提交给了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如此结果让张海超和家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郑州和北京的各大医院都认定他是尘肺,而且就在去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正式鉴定前,张海超曾先拿着自己的胸片找到那里的工作人员,当时他们看后说是尘肺,可现今怎么突然变了卦?“你说,这是不是故意捣鬼?他们是不是拿了黑钱?”张海超气愤地跟妻子说。

可老实巴交的妻子除了悄悄抹眼泪竞一言不发。此刻在妻子眼中,得了重病的丈夫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丈夫和自己说话声音很小很温柔,可现在却常大声吆喝着说话。有时还因控制不住情绪摔锅砸碗。妻子明白。他是心烦控制不住呀。这会儿,面对怒目圆睁的丈夫正在气头上。她不敢多言,生怕激怒丈夫,气大伤身啊!如今,张家的门楣上还贴着“幸福之家”四个大字。然而这场“古怪肺病”却搅乱这原本欢声笑语的小院。

生死维权堵塞漏洞

两年维权求医之路,张海超一路走来历经艰辛和苦难,为此花费了近9万元,家中早已是债台高筑。为了节省医药费,张海超治疗期间只有去条件差的乡级医院,虽然张海超参加了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但乡镇医院认为:他是工伤,不在医保范围。而对于张海超的遭遇。不少给他看过病的医生在同情之余大都认为:“这是制度有漏洞,按照规定。得职业病的工人。得单位开具证明才能鉴定。这其实恰恰给那些黑心企业留下了逃脱的空子。”

3月15日,张海超的病情突然加重,当地镇政府经过研究决定给他一笔300元的困难补助。村干部把这一好消息告知张家人时,他们夫妇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堵住这个漏洞,就还有工友要深受其害。我维权也是给他们争权力,这样想想我不孤单。”张海超含泪给前来家中探望的一位村干部说。“唉,别提当初了。兄弟一口气能把上百公斤玉米扛到平房上,可是自从得那种病,别说干活了,走路都要大喘气。”姐姐一旁唉声叹气地说。接着,张海超还向村干部坦言。黑心公司势力强大,可镇政府的救助让他信心倍增,为此他想去郑州“开胸验肺”。要拿铁证向黑心公司讨说法。

谁料。张海超此言一出,家里顿时炸开了锅。妻子、姐姐、父亲坚决反对,姐姐拉着张海超的手说:“弟。你体虚再动刀子。加上天气炎热,咱不能拿命开玩笑啊!咱不要赔偿了。姐就是吃糠咽菜也拿钱给你看病。”可张海超心中明白。出此下策不仅仅是经济原因,也是为其他维权的患病工友们打气。数周前,曾有两位患病工友找过张海超讨教维权。一位工友听过张海超的维权遭遇后。本想打退堂鼓了,可张海超却告诉他们自己想去“开胸验肺”的大胆想法。其实,仅张海超知道的就有7名工友也有同样的症状,但由于面临维权困难,大家伙没他那样的勇气。而张海超觉得不能忍气吞声,要豁出去跟黑心企业放手一搏……

就这样,为了找出真相的张海超不惜“开胸验肺”。手术做完5个多小时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身上缠着绷带的张海超醒来后。一名参与手术的大夫赶来告诉他:“我们已经看了。你就是尘肺,铁证如山,放心吧!”张海超的胸部被打开后。手术医生就发现了他肺上的大量粉尘。肉眼可见。医生还为张海超做了肺部切片检验,排除了肺结核的可能。该院出具的“出院诊断”中写明:“尘肺合并感染。”而医嘱第1条是:“张海超需到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进一步治疗。”那一瞬间,张海超觉得刀口似乎不疼了。甚至庆幸这一刀挨得值。可身旁的妻子、姐姐却哭成了泪人。

几天后。张海超的身体稍微恢复后。马上就给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打电话。“你们误诊了。”他对一名业务科工作人员抱怨。谁知,工作人员冷冷告诉他。开刀医院“没有做职业病诊断的资质”。难道一个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病理学证据。就这样被轻易地否定了。此消息一经传出,张海超悲怆之举立即引发当地媒体关注。一度更成了当地人们的热议话题。

2009年7月15日晚,得知张海超已从郑州回家。一位副镇长前往探望他时说:“镇领导人得知后拍案而起,很气愤。也很伤感。镇政府决定先拿1万块钱给你看病。维持基本生活。”躺在病床上的张海超双手颤抖地接过钱。泪如雨下。“开胸验肺”后,他每天需要输6瓶液。稍微一动弹伤口就会疼。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度过的。为凑够这次手术费。父亲还把家里仅有的12只绵羊全卖了。然后又四处借了许多钱。

16日,新密市委书记王铁良召集紧急会议对“张海超事件”作出具体安排,要求尽快处理。紧接着,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负责人闻讯致电河南省总工会、郑州市总工会,“如果情况真如媒体报道那样,工会组织一定要帮助张海超维权!”这位负责人义正辞严地说道。目前,新密市总工会等部门已向张海超伸出温暖之手。针对下一步张海超病情复查的具体细节,随时准备对其进行援助。

7月27日下午,“开胸验肺”事件终有定论。由郑州市委牵头成立的“张海超事件”协调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果:专家确诊张海超患尘肺。前后两次不知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市委、市政府立即要求监察部门对事件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展开全面调查,并对张海超及其工友以及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进行排查。排查结果,目前又有四名工友被确诊为患有尘肺病。

7月28日,中共郑州市委作出决定,对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予通报批评。停止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所长李磊工作,接受调查。郑州市卫生局党委作出决定,免去李国玉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副所长职务;报请省卫生厅撤销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樊梅芳、王晓光、牛心华3人的尘肺病诊断资格,并根据张海超事件处理领导小组调查结果,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与此同时。中共新密市委作出决定,对新密市卫生局给予通报批评,免去耿爱萍新密市卫生局副局长、防疫站站长职务。责成有关部门对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进行立案查处。

至此,“开胸验肺”事件已基本落幕。

维权需要“绿色通道”

为了维权,农民工张海超悲怆的“开胸验肺”之举令人心碎,发人深思。

从早些年的找记者诉苦、写公开信。到后来的以身试药、“开胸验肺”……由于眼球效应对“创新性”要求极高的特性,弱者的维权手段正变得越来越惨烈,甚至开始带有明显“自残”的特征。基于如此背景,需要追问的是:这个悲壮的“循环链”真的会因一个人的权益得到“拯救”就消失吗?

“开胸验肺”发生之后,各地媒体有很多跟进报道,为我们展示了大量职业病患者维权艰难的现状。如果不从制度保障上给他们梳理一个出口,张海超“开胸验肺”才得以维权难免会给他人这样的示范——只有用极端手法,才能被关注。才能解决问题。张海超之后,还会有多少个刘海超、王海超以极端方式求助?那时,我们又会有多少个督导组可派?

所以。“开胸验肺”需要的不只是卫生部的督导,纠正错误也不只是郑州一个城市的事。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不仅需要“尽快解决”。更需要“全面解决”。维权需要“绿色通道”。

纠正一个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根源上避免错误发生。“开胸验肺”事件,有理由引发全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反思:对于职业病要求用人单位盖章确定的“自证其罪”,现实中是否可行?当用人单位不愿配合时,劳动部门怎样快速介入进行“责任倒置”?对于被指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又靠什么保证他们的公信、监督他们的偏私……唯有填补制度漏洞,张海超们无奈的自残“自救”,才能成为具有制度性保障的依法救助。

类似的事件提醒我们:以往那些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迁就资方、将就劳方”的思路已经诱发出诸多社会弊病,体制性纠偏成为当务之急;公共政策不能只以下层不出事为目标。必须俯下身来。直面各种各样的劳资矛盾。

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唯有将改善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收入、劳动保障等作为全社会的头等大事,才能形成一种虽然可能比较辛苦,却仍然能够感受尊严、有希望的社会生态。而这,不但是普通劳动者提升幸福感的希望所寄,也是一个社会继续和谐前行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职业病郑州市工友
贠红松作品选
职业病
职业病
春·工友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郑州市发展战略创新与重构
下坡时会遇见他们
我可爱的职业病
向“桥”里的工友们看齐
团员给工友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