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她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倡议被国务院列入规范条例;她是首位获得欧洲环保最高奖“苏菲奖”的中国人;她如今正在建设“乐和家园”,央视相约《廖娘的理想——廖晓义》,《时代人物》邀您共同关注。
村民都管廖晓义叫廖娘,就是廖阿姨的意思,不过在她身上有点特殊,因为不管男女老少都这么叫,用村民的话说这在廖娘身上没有辈分之说,是尊称。
廖娘的规矩是真不少,走哪儿吃饭都自己带着筷子,不让用塑料袋,不让用一次性纸杯子,不让用真皮包,她还提倡大家一周只洗一次澡。这位爱较劲的廖娘,无论在国内国外,城市乡村,只要看到不符合她环保理念的现象,她都会大大地宣讲一番,面对面听她宣讲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就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1954年廖晓义出生于重庆,上过山下过乡。1974年,廖晓义进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中山大学哲学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助理研究员。
90年代初,廖晓义撰写了《工业革命的代价》等呼吁环保等文章。从未干过电视的她,借钱成立起摄制组,历时一年,在全国采访了30多位环保专家,做成系列电视片《绿色访谈录》。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而廖晓义也为她在当时看上去另类的理想付出了代价。她负债累累,费尽心力录制的《绿色访谈录》却无处可播,1993年,她随读博的丈夫来到美国。她猛攻英语,通过了托福考试拿到了美国绿卡。她竟然用自己给人当保姆、到餐馆打工的赚下的两万多美元,分赴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再次拍摄纪录片,在这部名为《地球的女儿》的纪录片中,廖晓义一口气采访740多位国际知名环保女性!
1994年,廖晓义的《绿色访谈录》作为“6·5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终于在北京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一些世界环保机构和组织看中廖晓义的背景邀请她加盟,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要特批招她为博士生,却都被她一一婉言谢绝。1995年5月,廖晓义带着6岁的女儿和电视专题片《地球的女儿》的两大箱素材,踏上了回国之路,
在那段拮据的日子里,廖晓义在北京采访了全球皆知的“老环保”当时的挪威首相布兰特伦夫人,为《地球的女儿》系列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995年9月,《地球的女儿》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播放,成为这次世界盛会的中国骄傲。1996年3月,廖晓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一一地球村。1997年,地球村成为为联合国环境署的民间联络站。由当时的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与廖晓义共同主持的中央电视台每周十分钟的环保节目《环保时刻》,廖晓义的声音借此传给了千家万户。
十几年来,廖晓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作了上百次的环保讲演,发表文章40多万字。拍环保、说环保、呼吁环保,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审编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儿童环保行为规范》,还联合各环保组织一同发起了“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无车日”等二十多项环保倡议。廖晓义主动放弃美国绿卡,于2000年,带领地球村村民在北京延庆租了近3000亩山地,搞起垃圾分类、使用太阳能、种植无公害食品等绿色生态模式来,将此为集教育、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基地,多年要推行的环保理念不再是一句空话。
2008年9月,应中山大学校友会的邀请廖晓义回母校作了题目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向何处去》的专题演讲,题目很大,在廖晓义看来却是每个中国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