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霖 杨桂荣 陆荣双
〔摘 要〕本文从内容建设、服务体系、技术体系、社会环境4个方面阐述了近几年江西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9-0045-04
Digital Development Study of University LibraryXiao Yonglin Yang Guirong Lu Rongshuang
(Library,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This text expounded digit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four aspects,including content construction,service system,technique system,society environ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 ry;digital library;digital study;tendency
1 内容建设趋势
1.1 海量资源
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1)以传统方式保存资源的数字化,如古籍、书刊文献、图片、音像制品等;(2)由出版机构发行的商业性数字资源,如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源等;(3)网络上可广泛获取和使用的数字资源。
近几年来,图书馆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商业性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数字资源大幅度增加,馆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趋势。在为学校师生获取文献信息提供保障作为首要任务的高校图书馆,将通过网络和数字资源构建全新的文献服务体系和利用环境,营造出满足学校师生快节奏、高效率地开展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数字信息空间。
信息资源的趋势正在发生两大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以纸质形态、模拟形态存在的传统信息资源正在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化;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创建、生成、存储及传播的原生数字资源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形态的信息资源,成为数字时代的主角。
因特网的传播能力仍在源源不断地催生着海量的数字资源。未来两个方向的发展将促使原生数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一轮飞跃。将实现对机构中学术活动和学术创新过程的知识管理,扩大对研究资源的存取能力,重申学术机构对学术的控制力,减少学术出版的垄断性,加强各类机构及图书馆之间的关联性[1]。
1.2 深层次加工
海量资源通过深层次加工,可实现信息增值并形成新的知识,这一点已成共识。海量资源必须得到深层次开发和有效管理,才能适用大范围用户的利用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加工可分为元数据揭示、信息关联、知识关联等3个层面。
1.2.1 元数据揭示层面
随着国际上标准规范的发展和我国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实践的需求,人们普遍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和内容揭示,更主要的是分布数字化的整体环境中,实现数字资源之间的互操作访问和服务的便捷获取。近几年启动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制定包括数字资源创建、描述、组织、检索、服务和长期保存的整个生命周期、相对完整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元数据方案。未来几年,在元数据揭示层面的发展将是在开放环境下,遵循国内外的主流标准规范,结合具体数字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环境,进行反映数字对象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性、深层次揭示[2]。
1.2.2 信息关联层面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产生、处理、传播数字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用户在浩如烟海的数字资源中查找信息,仅仅通过元数据层面(目录索引)掌握获得信息的线索已经很不够用,读者更需要某个学科或某类问题的较为专深的信息或供决策的参考数据。近年来,国内的很多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都开始注重信息关联层面的深层次加工,尤其在一些侧重学科内容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中。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在信息关联层面进行深层次加工,发挥图书馆员的聪明才智,借助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在信息关联的基础上向知识关联过渡[3]。
1.2.3 知识关联层面
知识关联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渐成热点的ONTOLOGY理论在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关联。知识关联可采用人工标引和计算机自动标引两种方式。而领域本体的知识体系建立是研究的难点,依靠领域专家来建立不仅非常困难,而且在完备上也难以保障。未来发展趋势是采用知识挖掘的手段来自动获取本体。可以预测,未来的几年,国内具有研究实力的高校图书馆或文献情报机构将建立起基于知识关联的数字图书馆模型,进而向读者提供新型的知识服务[2]。
1.3 资源整合
国内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和探索分为两种方式:依赖元数据收集的元数据仓储/聚合型;依赖计算机能力和标准协议的元搜集(METASEARCH)/技术型。
依赖元数据收集的元数据仓储/聚合型。通过抽取、映射和导入等手段对分布异构资源的元数据(也可能包括对象数据)进行收集和聚合,安装在本地系统或者中心系统平台上,提供统一的检索和服务。而这些资源的提供商绝大多数不同意用户将其资源安装在另外一个平台上。他们大多数是将资源和系统绑定在一起作为产品销售,以获取商业的最大利益。依赖计算机能力和标准协议的元搜索(METASEARCH)/技术型。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实时地对分布异构资源进行检索。元搜索的优势是查全率高、搜索范围大,即时性好。其劣势是在查准率方面不易控制。最近几年,国内陆续有一些软件公司、文献情报机构以及高校图书馆致力于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开发,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购买安装国内外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和开放链接系统,提供数字资源的整合检索服务。可以预见,面对迅速发展的数字资源环境和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未来的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的图书情报机构建立起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带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和网络服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4]。
2 服务体系趋势
2.1 服务体系的3个发展时期
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90年代中期,主要是建立“面向数字资源”的服务体系。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始订购国内外的数字文献资源,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服务。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数字资源的异军突起,促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类型和馆藏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读者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资料。在数字资源明显增长的同时,由于其传播出版平台的各异,读者常常需要逐一访问才能找全所要资料。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是建立“面向信息传递”的服务体系。在这个时期,资源提供商开始注重建立资源之间的链接,尤其是二次文献提供商,纷纷寻求与一次文献商的合作(建立一、二次文献链接),寻求与文献传递机构的合作(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这个时期,资源提供商发行的数字资源类型和每种资源库的记录数量迅速增加,一次资源库作为读者可直接获取目标资源的对象受到青睐,通过一、二次资源库之间点对点建立的链接,极大地简化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
第三个时期从最近3、4年开始,主要是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在这个时期,一些图书馆联盟、大型图书馆和文献情报机构开始重视针对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研究,改革传统的资源结构和服务模式,满足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围绕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活动规律构建新型的服务体系。
2.2 服务体系的4个层面
服务体系的4个层面是:呈现服务、应用服务、内容服务和公众服务。
呈现服务主要涉及信息门户的建设。包括各种数字媒体的浏览器、用户界面,包括个性化、可视化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查询支持。
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整合、信息聚合以及信息传递等服务。
内容服务主要包括元数据和对象数据的内容管理和服务。
公众服务主要涉及目录服务、注册服务、认证服务和解析服务等。在分布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提供服务,这些内容是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无缝联接的不可获缺的重要部分[5]。
3 技术体系趋势
3.1 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的信息传输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传输带宽的提高和节点处理能力的增强,各种多媒体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应用不断丰富。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各种业务当中,多媒体业务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应用系统包括:流媒体直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它们在远程教育、数字娱乐、计算机协同工作等方面有广泛运用。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IPV6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继中国开放建设全球最大的IPV6实验网之后,江西省已经在下一代互联网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IPV6地址协议将被启用,原来有限的IP地址将变得无限丰富,真正让数字化生活变成现实[2,6-7]。
3.2 内容管理技术
数据库技术管理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编目、管理、检索、传递和增值,并集成到结构化数据的信息系统中,从而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更加广泛的数据来源,它有着不同于关系数据库的核心技术的应用特点。
内容管理技术主要处理海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数字资源,海量数字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量巨大;(2)数字资源种类繁多;(3)数据长度不固定;(4)数据模型复杂;(5)数据定义及操作难以用传统的语言实现。这些特点要求内容管理技术、平台及相关产品具备相应实现机制,并具有以下发展趋势:系统的互通性;数据的互操作;构件和模块化;智能化。
3.3 智能检索技术
检索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增加了WEB的威力和生产力。为了获取期望的信息,精明的WEB用户已经成为最大程度利用检索技术的专家,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迫切希望出现尖端(或者更结构化)的检索方法。
检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搜索引擎领域的竞争相对激烈,市场上有多种解决方案,检索方式有多种。
因特网中的信息检索朝着智能检索方向发展,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方式。机器根据用户所提供的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是超媒体检索。未来的信息组织方式是面向对象的超媒体数据模型。另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超媒体系统的节点和链中嵌入知识或规则,实现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检索方法。
此外,随着数据库技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精确抽取大量数据中隐含的、预先未知和潜在的有用信息,这才是信息检索发展的最终方向[7]。
3.4 网络存储技术
高校数字图书馆中有大量的多媒体和网络应用,数字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趋势,这对存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的需求。
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在我国推广,网络传输能力的提升,对数据存储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具体表现为下列几点:(1)容量需求急剧扩大。(2)存储系统的性能需求急剧提高。(3)存储系统要求最高级别的安全性。(4)分布式智能化网络存储系统。目前的网络存储技术主要分为直连存储DAS、附加网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SAN三类技术。目前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正在试图解决下一代海量存储问题[6-7]。
3.5 数字版权技术
数字版权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内容拥有者(知识产权拥有者)和内容用户期望建立起可信的机制,这种机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创建、分发和再分发知识产权内容给授权的用户,并且再分发之后确保内容只有被授权者才能使用。
目前对数字版权管理有不同定义。其中比较广义的一种,是指对数字化信息在网络中交易、传输和利用时所涉及的各方权利进行定义、描述、保护和监控。另外一种定义:是指数字化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使用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从技术角度看,数字版权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技术,其中许多属于通用技术。例如惟一标识符、数据格式、元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安全通信和安全支付等。
数字版权管理在商业性电子图书馆和数字音视频领域服务领域的应用比较成熟、微软、ADOBE、REALNETWORKS、方正都提出了自己的数字版权管理方案并且得到广泛应用[2,4-5]。
4 社会环境问题
4.1 标准规范问题
由于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分布性、变化性以及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多元化,需要在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技术方法、系统体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开放机制,保证资源和服务能够被广泛使用、有效互操作、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机接纳现在和未来的资源与服务,有效地支持它们的集成与定制。
随着因特网形势的变化,人们对资源的检索和服务要求的进一步增加,需要考虑高校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与国内外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接轨,对已有标准规范进行更新,在标准规范基础之上开发更多新的用户,以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
4.2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公益性信息服务的瓶颈。目前国内外都缺乏适应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的相关法规,客观上制约了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首先,对有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资源,在数字化之前,要征得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授权和同意。其次,大量经增值加工的数字化资源又形成了新的版权。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水印技术。最后,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收费服务将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支撑。高校数字图书馆属于非营利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主要是以高校师生和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以收费的低廉、合理、公正和不以营利为目的[2,4]。
4.3 法律法规问题
图书馆法包括事业基本法、相关法以及配套的图书馆权利立法。制定图书馆法是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保障需要,是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符合图书馆事业专门立法的国际经验。包括3个方面:(1)图书馆事业基本法。(2)图书馆权利。(3)图书馆相关法。
数字版权法在遵循传统著作权保护等法律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对象,综合运用法律、技术(例如数字版权管理等)手段,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版权保护。传统著作权法对其保护显然力不从心。
中国图书馆法将在积极推进“图书馆合理使用声明”,明确图书馆所持态度是“图书馆承担的是无偿向需要信息者提供资源的社会职责,它决定了图书馆界追求的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它“不以盈利为目的”,需要建立一个“对公益性的机构进行社会性审计”的机制[8]。
参考文献
[1]姜爱蓉,刑春晓,高凤荣.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展望[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34-46.
[2]镇锡惠.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历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4-22.
[3]蔡福瑞,杨桂荣.关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若干问题的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2,(6):21-23.
[4]孙卫.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实施与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23-33.
[5]孙承鉴,申晓娟,刘刚.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十年回顾——综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13.
[6]刘绿茵.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7):23-25.
[7]温宝清.数字图书馆系统面临的网络威胁及对策[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6):73-75.
[8]吴怡青.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创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3):30-32.
[9]许道芳.浅谈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料阅览室服务水平[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