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
〔摘 要〕作为Web2.0的新兴网站,豆瓣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它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图书馆应对的策略应该是:与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图书馆2.0向前发展。
〔关键词〕豆瓣;Web2.0;图书馆;合作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9-0042-03
The Success of Doub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Zhao Lihua
(Library,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
〔Abstract〕As the new type website of Web2.0, Douban network achieved a tremendous success;meanwhile,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library.The strategy of library should be coope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Key words〕Douban;Web2.0;library;cooperation
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计算机长大的”年青一代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交互性是他们生活的特点,随时随处获取多媒体信息,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经验性思维、协同性、整合性和直接性是他们共有的特征。在网络人气不断上升,服务不断改进的时候,传统的图书馆正在逐渐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图书馆的工作越来越难以得到读者的满意和认可。广东商学院曾做过调查,在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的这几年中,该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数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是当代大学生们不再爱读书了吗?当然不是。豆瓣网也曾对它的几十万用户做过调查,其中54.8%的用户是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在19~22岁和23~26岁的,分别占37.8%和36.2%,他们是豆瓣的主要参与者。豆瓣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对Web2.0技术的灵活应用,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凭其互动性豆瓣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超过30万名注册成员和17 000多个用户小组,而且这一数目每天仍在增加。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如此吸引着众多用户和在校大学生呢?
1 豆瓣的力量
2002年,新浪网领风气之先,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读书频道,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了日均百万的点击率,在其网站的点击排行中位居前列。此后,搜狐、腾讯、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效仿,竞相推出各自的读书频道,使读书频道成为门户网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频道。
与读书频道一样,豆瓣(http:∥www.douban.com/)也是一个读书网站,但它不是附属于哪个著名的门户网站旗下,其内容结构、运营方式也与门户网读书频道有很大差异。
豆瓣成立于2005年3月,创立者杨勃在美国呆了将近10年。杨勃创立豆瓣网源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和自己看同样的书。”换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兴趣相同者之间的阅读分享与互动,然后再帮助大家去发现更多自己不知道但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豆瓣在建立过程中,新书推介是一项任务,另一任务是帮助读者寻找兴趣相同者,以便形成以书为介质、以人为中心的交流互动的局面。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小组的建立,是对传统门户互联网读书频道以书为中心来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突破。因此,豆瓣不仅是一个读书网站,一个“图书馆”,还是一个读者俱乐部,一个以书会友的虚拟社区。
豆瓣的成立比几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都要晚,且成立初期,只有20万元的个人借款,网站的规模也比较小。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是创建者杨勃一个人在支撑着网站,然而成立一年之后,豆瓣却受到了众多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受到了无数用户的拥戴。豆瓣成功的秘笈何在?
1.1 在内容选择上:非主流对畅销,纯洁对低俗
众所周知,读者的点击率是网站生存的第一法则。为体现这一法则,门户网读书频道对所推介图书的选择策略有二:一是畅销书;二是打色情擦边球。后者使图书中含有性元素的作品在门户网读书频道中比比皆是。有些作品明明和“性”无关,但在网站连载该作品时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也换上了情色标题,或者在网页中不时跳出些情色图像来。而豆瓣网则与之相反。
豆瓣网把推荐书目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读者,使各个注册用户都有权发布自己最喜欢的书,并以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推介,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门户网读书频道中流行的畅销书,在豆瓣里并不那么流行,豆瓣里流行的却是那些不太主流的书籍。
豆瓣网站也非常纯洁。在这里,人们看不到露骨低俗的色情推介,这是网站的示范效应在起作用(创建者杨勃鼓励原创书评,即使创立初期,在没有多少内容和人气的时候,豆瓣也没有复制抄袭其它网站的内容,更没有挑些刺激眼球的东西放在首页面)。豆瓣在网络社区的自组织下,已经形成了自律。这样豆瓣在内容选择上就给人一种启示,即读书网站并非只能走畅销与情色路线。那种依靠降低自己的文化格调来迎合所谓大众趣味的读书网站,其结果不仅误导受众,而且使网站浏览者的素质也越来越差,忠诚度与粘合度也越来越低,从而导致网站在进行二次售卖的深度开发时困难重重。
1.2 在信息处理上:强调微内容的聚合
微内容是相对巨内容而言的,所谓巨内容就是媒介按照重要性、显著性、异常性、趣味性等新闻评价标准来选择的内容。门户网读书频道,重用的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巨内容——畅销书和趣味书,再外加情色推介。
微内容(microcontent)是指互联网用户上传到网上的所有数据内容。比如一则评论、一次点击、一个自定义的标签、一个收藏、一则上传的封面图片等。这些内容只是数据信息,在传统内容定义中并不能称其为内容。而在互联网中,如果搭建好结构,这些微数据信息就可以呈现出建构网站价值内容的能力来。比如在豆瓣中,你的点击会制造出最受关注的20篇评论;你的一次加入行为会使某个专题小组排名提升;你定义了一个书签,比如你最喜欢的书,就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讨论主题;你的收藏增加会招来很多同好;你日常的浏览点击,会使系统针对你的兴趣为你提供相关链接……通过网站幕后不断完善之中的算法,有序和有益的结构会从无数特异而细致的微内容中产生,这些庞大的微内容构出了豆瓣网所有的排行组合,从而使豆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来。
1.3 在信息交流上:互动彰显出用户个体价值
图书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圈子阅读”则是其特性之一。一本共同喜好的书往往连接的就是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而这批有共同书籍爱好的人基本都有交流的需求,这对“圈子”(小组)的形成是天然的催化剂。豆瓣会为用户推荐兴趣相仿的读者——“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的”人;在豆瓣上任何地方看到别的成员,都可以点击名字或头像,去看她(他)的简单介绍、收藏、推荐和发表过的评论;如果觉得这个人有意思,或者情趣相投,可以点击“把他(她)加入我的友邻”;还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同城选择你常住的城市;想和别的用户就评论之外的话题进行交流,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小组,以加入或创建各种话题的小组。豆瓣的这些做法吸引了很多知识丰富的爱书人。荀子的《劝学篇》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豆瓣正是通过你喜爱的东西帮你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再通过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由此可见,豆瓣网综合了评论、小组、交友、收藏等多种功能。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小组的建立,是对传统信息服务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集中在尊重用户个体价值上。即提倡用户互动、创造,增加用户体验;提供有力的微内容聚合,利用blog和tag等给用户表达的空间,这就使Web2.0建构下的豆瓣读书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早在2000年,达文波特就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指出:“在所有注意力经济模式中,互联网是一种最为纯粹的形式,注意力经济在这里表现的最充分、最显著”。如今,衡量网站获得注意力程度的指标不是流量和注册数,而是达文波特所说的“粘着力”。粘着力是互联网成功的关键要素。而新兴Web2.0网站之一的豆瓣网在粘着力方面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为它本着“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社会化”的宗旨建站,在处理关联性、顾客参与、共有性和便利性4种核心要素方面做得更为优秀,从而使用户获得了更美好的应用体验,使网站获得了更好的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而这正是豆瓣在互联网上的立身之本和力量所在。
2 豆瓣的成功与图书馆的回应
豆瓣灵活多样和交叉纵横的结构方式,无形中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参与积极性。与供浏览的门户网读书频道不同,豆瓣是一个鼓励用户参与的社会性工具。基于Web2.0理念所建构的豆瓣读书网,不仅让结构雷同的众多门户网深思,同时也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豆瓣的成功让图书馆人深切地感受到:Web2.0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必须实现传统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众多的Web2.0服务,特别是豆瓣向图书馆提示了在网络环境下拓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延伸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与提升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无限可能。
如今,已有一些图书馆从拓展服务出发,纷纷在豆瓣上安家落户。在豆瓣上的小组搜索中利用“图书馆”做检索词的可以粗略统计到48个(经剔除)小组。这些“图书馆”小组中既有虚拟的图书馆小组,又有实体的图书馆小组,它们都涉及到图书馆的诸多方面。其中最早的是2005年12月10日的“我爱图书馆”,加入此小组的有1 792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图书馆是“首都图书馆”——2006年4月创立已有477人,其标签为“爱书的你谈你爱的书”。“图书馆学讨论”小组则是“有关图书馆及其作为学术的一切。”而在“湖南图书馆中”则指出“豆瓣很有意思,整个一开放型图书馆。”而且还不断出现很多实体的图书馆逐渐在豆瓣安家,它们有意搭借豆瓣的平台来发出呼声,吸引读者,宣传自己,拓展服务。
国内一些高校也瞩目于豆瓣的成功经验以及它对大学生阅读的导向作用,在最新改版的北航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中,每本图书的详细资料页上“相关资源”一栏,都分别外链至豆瓣和Google。
一些高校图书馆则在OPAC服务中与豆瓣进行了链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汇文系统最新测试版除扩大搜索范围到OPAC之外。可外链至豆瓣、Google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对OPAC实现了Web2.0的一系列新应用。如简单的检索词输入界面、对用户输入检索词提供帮助、分面浏览与导航、排序与推荐、“热门图书总排行”、“分类聚合”、“借阅此书者的其他借阅”、“我的虚拟书架”(类似于我的收藏夹)以及“收藏此书者的其他收藏”等。另外,他们还实现了RSS信息推送,读者可以对“预约图书”、“已超期图书的提醒”进行个性化订阅。
厦门大学还作了基于汇文LIS的Tag尝试,用户只要登录,就能够对opac进行taging;可以收藏和管理tag过的opac条目,还可以管理自己的tag,通过tag这个方式使读者能够参与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来。早在2004年该校图书馆编目部还率先尝试建立了wiki版主页,除了链接有工作日志的blog外,还集成了部门概况、规章制度、工作量统计及常见问题等,以期实现规章制度的动态维护。
在豆瓣的启示下,暨南大学图书馆还实现了IM服务,该服务可以对电子资源进行评论反馈,并开设BBS进行交互等,这就进一步加强了用户互动和用户体验。同时工作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既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服务,又可以使有共同兴趣的用户一起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就某一论题交换各自的体会,还可使用户有机会向其他人推荐和展示自己喜欢的作品。
豆瓣上日益成熟的读者群等优质资源,无疑吸引着图书馆人的眼球;豆瓣灵活的交互机制创造了良好的读者社区,并且还提供着独有的高品质的书评资源,这些对图书馆的服务来说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3 合作——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在互联网上,不同性质的网站对图书馆职业的挑战不同,冲击程度也不同。面对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和百度的“图书搜索”的挑战,图书馆分别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我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如北大)也选择了一定程度上与百度合作,而面对豆瓣的挑战,图书馆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2007年春,厦门大学承办的“Web2.0与信息服务研讨会——服务,因你而变”会议中,曾提到图书馆职业的十大敌人:前五位分别是Google、百度、Amazon、当当和豆瓣。把以上网站作为图书馆职业的敌人来看待,笔者认为是不明智的。应该说豆瓣网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和社会性的服务宗旨,以及更好的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切和图书馆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我们与豆瓣不是敌人,而是竞争对手,是合作伙伴,与之合作是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3.1 技术上的合作
图书馆与豆瓣可以实现双向链接。目前可以将豆瓣整合到图书馆的OPAC系统,建立豆瓣指向图书馆的链接。需要完善的是,图书馆对豆瓣要提供更多的链接途径,比如书名、作者等其他信息,以建立豆瓣指向图书馆的链接。图书馆目前在豆瓣上的活动主要在小组之中、同城之中。我们认为图书馆可以很好地利用豆瓣上的同城平台实现本地化的服务,使得用户在需要某本书的时候,不仅可以到网站购买,还可以到当地的图书馆借阅。还可利用豆瓣的个性化机制,巧妙地实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还有,如果用户是豆瓣的注册用户,豆瓣会根据该用户信息为其找书,包括推荐最易获得阅读便利的图书馆。如果是豆瓣上没有的那些书籍,那么通过双向链接可在图书馆的馆藏中找到。
3.2 利益上的合作
豆瓣是一个由用户来构建,且对用户免费的商业网站。目前它的收益主要是通过与其它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来实现利益分成。
图书馆多属于公益性机构,单从经济利益的表面上看与豆瓣合作几乎无利可图,但仍然存在有潜在的经济利益,那就是日益众多的用户的注意力。事实上图书馆的用户也可能是豆瓣的用户,而豆瓣上的用户也可能是图书馆的用户,这种交叉渗透,使得图书馆与豆瓣的合作必然是一种双赢。例如目前很多图书馆并不向用户提供代购图书的业务,豆瓣也不直接提供,但它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排价服务和直达链接,这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豆瓣上的书评机制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当豆瓣的用户自己所需书籍仅仅是想阅读而并不想购买时,就可以选择到图书馆中借阅,并且还可以到豆瓣上进行交流。豆瓣与图书馆在合作中可以实现很好的互补,而且可以共享资源,放大彼此的效应,网聚更多的力量,实现图书馆的泛在知识服务,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的文化圈。图书馆与豆瓣的宗旨都在于营造和谐的文化圈,这是二者合作的共同理念基础。
总之,豆瓣的成功对于图书馆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豆瓣的交流平台来对自身的服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豆瓣和图书馆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共同推动图书馆2.0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雪梅.网络图书馆与读者俱乐部——门户网读书频道与豆瓣网之比较[J].青年记者,2007,(3):65.
[2]黄静.从豆瓣网看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革[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9):14-16.
[3]豆瓣的价值与Web2.0的力量[J].中国电子商务,2006,(7):105-106.
[4]司姣姣.当图书馆遇到豆瓣[J].图书馆杂志,2008,(3):15-18.
[5]服务因你而变会议演示文档[EB].http:∥you.xmul:b.org/2007/04/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