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界面设计的几点建议

2009-11-19 09:16高思乐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机界面设计

【摘 要】 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界面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即必须最大程度上适应人的习惯和本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者从文本信息交互设计、联系人通讯录设计、手机铃声的设计、时钟界面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移动通信设备;人机界面;个人用户;设计

一、建立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框架

1、个人移动通讯设备的概念和功能

个人通讯设备通常结合了手机、PDA和桌面计算器的功能。它允许用户收发电子邮件、传真、通话、记录地址和日志等,是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的通讯工具。

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体积比电脑小得多,但是不能代表界面设计会简单,因为在大尺寸屏幕上显示的画面搬到了小尺寸屏幕上,标准键盘变成了限制数量的用户操作按键模式,这本身对设计者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个人移动通讯设备的设计标准

手机用户界面设计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让手机用户界面达到便于用户使用。

3、个人移动通讯设备的功能设计

通过访谈的方式针对15位用户以开放式的问题了解用户对于手机功能的需求。得到需要短信和打电话功能的用户有15人,占总数的100%;需要照相机功能的有13人,占总数的86.7%;需要MP3功能的用户有11人,占总数的73.3%;需要闹钟功能的有11人,占总数的73.3%;需要记事本功能的有11人,占总数的73.3%;需要上网功能的有9人,占总数的60.0%;需要游戏功能的有7人,占总数的46.7%;需要电子词典功能的有5人,占总数的33.3%;需要电子地图的有3人,占总数的20.0%;需要录音功能的有2人,占总数的13.3%。

通过调查显示,用户携带移动设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信和便捷。因此,我们把手机界面的设计定位为集中于设计一些简单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备,也就是能够将特定通信功能和特定信息功能有效结合的设备,也就是信息专用工具。

通过以上的访谈得知打电话和发短信是手机的必备功能;其次,记事本、照相机、闹钟等功能分别占用户需求的73.3%,这表明,用户需要手机除了实现通信和联络功能之外,就是实现随身记事本的功能;照相机和MP3的功能需求分别在86.7%和73.3%,这说明除了通信联络和便携记事本的作用之外,手机还体现了某种娱乐消遣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给用户带来轻松愉快的体验,可以说是记录随时发生事情的升级模式,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打发无聊时间的方案,在这里,手机是用户的朋友。

4、交流通道的选择

交流通道是指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的交互方式。目前存在的交流方式界面包括:视觉界面、听觉界面、触觉界面、姿态界面、味觉界面等。技术的发展将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但是新的技术到来的同时也伴随负作用的开始。过分地强调技术而忽略意义也将改变用户体验。

通过比较,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交流方式应以视觉界面为主,伴随特定功能选择的触觉界面(移动设备可以通过移动某一部分或者整个屏幕来为用户提供基于触觉的反馈。以来电通知为例子,可以通过振动在节奏、强度以及变化的快慢等方面的差异告知用户是谁打来电话或者来电的紧急程度,而不是简单的告诉用户有来电了);同时基于用户交流方式的需要,在视觉界面上通过界面颜色与风格的变化,增加用户与联系人的关系分类,从而使手持式设备更符合用户在处理不同联系人的事务时更人性化,也更“情绪化”。

二、文本信息交互的设计

关于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文本信息交互功能,体现在短消息功能和手机上网聊天(WAP)两种方式。

1、针对即时消息软件的调查

通过调查15位一般用户得知:15个被访用户中有2人认为上网功能对于手机来说没有必要,有2人认为上网功能对于手机来说可有可无,13个用户认为上网功能对于现在的手机来说必不可少。

从上网的任务需求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通信——QQ和校内网,另外一类是获得新闻,还有一类是下载铃声、图片等。其中,使用手机上网功能实现通信功能的有7人。那么即时消息软件存在哪些用户不满意的地方呢?

通过对11位一般用户的访谈得知:有6位用户认为QQ是手机必备功能。而手机QQ目前不方便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网速慢”,第二个是输入方式不方便。而没有使用这项功能的一些用户认为是费用问题。

2、短消息应用情况调查

短消息的输入方式十分笨拙,但是通过调查显示:短消息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功能。这说明短消息具备较好的用户评价,具有有用性、可用性以及较好的用户体验。那么短消息功能的优势在哪里?

通过对20位一般用户的观察,得到关于短消息功能优势性的以下信息:一是费用相对低廉。二是用户可以自行决定回复的速度,即短消息既可以作为及时消息传递方式,也可以作为留言方式。三是文字信息的可保存性。四是信息收发双方的平等。五是私密性。六是休闲方式。

那么短消息的不便之处在哪里?

通过针对17位用户的访谈得知以下信息:(见图表)

3、对文本信息交互设计的建议

既然即时消息软件和短消息功能各有利弊,而这两种功能实现的用户需求是一致的,为什么不结合这两种消息传递的方式呢?例如,将skype这类软件与移动通信设备相结合。在费用方面,长途电话、短消息费用等由网络费用来代替。

针对不能及时接听电话和及时回复短消息的用户,网络通信方式的可以设定“用户状态”(例如“我很忙”)的功能不是便利了很多吗?针对骚扰电话或者陌生人短信,网络通信方式的“屏蔽”功能或者对于不同联系人的编辑和设定也避免了短消息使用中的麻烦。

三、联系人通讯录的设计

1、针对联系人通讯录的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针对20位一般用户的可用性测试,发现问题如下:其一,直接向下按键逐个查找联系人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大大降低了查找联系人的速度;其二,输入首字母的方式查找联系人的方式,在联系人不多的情况下比较快,但是在联系人比较多的时候,操作速度就明显降低了;其三,在联系人分组的情况中,尤其针对群体文本消息发送的时候,分组重叠的情况比较明显。

2、对联系人通讯录的设计建议

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联系人联络频率进行排序调整。将最近常用联系人头像调整至通讯录首界面,其他联系人在次级界面查找。

四、手机铃声的设计

1、针对来电铃声的使用情况调查

在针对15个被访用户中,14人认为手机铃声的选择标准是好听,占总数的93.3%;12个人目前的手机铃声是网上下载的,占总数的80%,3人的手机铃声是手机自带的,占总数的20%;“好听”这个词语在访谈中共出现了15次,平均每人一次;“清晰”、“轻柔”、“声音也大”“个性化”也分别被用户提到过。

目前大多数用户选用铃声的标准是好听,即用户需要悦耳的铃声;绝大多数用户会选择使用网上下载的铃声;手机铃声在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了提示来电以及短信的功能,而且起到了使用户的个性化得以展示的作用。

2、针对“彩铃”的使用情况调查

本次访谈共涉及到17位手机用户,其中正在使用“彩铃”功能的用户有6人,占总数的35.2%,目前没有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有9人,占总数的56.2%。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使用的2人,占总数的12.5%;正在使用的用户中,使用原因为移动强行开通或者赠送的用户有5人,占在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数量的83.3%,喜欢该项功能的用户有1人,占在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数量的16.7%;如果不是强行赠送,目前没有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中(9人),有8人不愿意使用该功能,占该类用户的88.9%,1人视价格而定,占该类用户的11.1%;如果不是强行赠送,目前正在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中4人不愿意使用该功能,占该类用户的66.7%,1人表示喜欢该功能,占该类用户的16.7%,1人视价格而定,占该类用户的16.7%;访谈中“费用”“怕花钱”等词语出现了5次;2位用户觉得“‘彩铃的音乐会带给我的联系者一定的感性感受,而不一定是我愿意给他们的。”;2位用户觉得“打电话要尽快接通”,所以没有必要;1位用户觉得更换彩铃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打错了电话。

从以上访谈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用户不愿意使用彩铃,其中包括费用问题、影响打电话的心情、强加给别人自己喜欢的声音等等原因;而且,从被访的17位手机用户来看,“彩铃”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使用率不是很高,而且评价也不是很好。“彩铃”的作用在于展现用户的独特个性与品位,使简单的通讯过程充满乐趣。但是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彩铃”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硬性的赠送或者被迫使用“彩铃”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打电话听到“彩铃”也并不能给主叫用户带来好心情,总之,“彩铃”并没有起到传递主叫用户与被叫用户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3、对铃声的设计建议

铃声的作用有三,一是好听;二是传递感情;三是暗示信息的重要程度。那么是否可以设计为由主叫用户为被叫用户设计铃声?这种方式类似于“点歌”,主叫用户希望传达的信息和感情,由主叫用户点播的铃声传递,而被叫用户听到了铃声,也明白了主叫用户的信息或者感情。

五、时钟界面的设计

1、时钟界面的设计缺陷

通过针对手机的功能使用情况调查得知,时间显示已经成为手机的必不可少的功能,一些使用手机的一般用户甚至已经将手表由手机取代。但是目前的时钟界面设计通常只有两种模式:即数字显示模式和石英钟显示模式。在简洁的设计风格下,又提供了显示用户个性化的花样繁多的墙纸、动画屏保等。这其实违背了设计初衷,也使设计风格不够统一。

2、对时钟界面的设计建议

用户通过时钟界面本身实现界面风格的个性化调整,结合记事本、任务提醒、闹钟和时钟功能。将用户的任务通过时间分配和时钟功能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乐山.设计调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4.

[2] 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2-271,123-129,253-261.

[4] [美]Jennifer Preece et al.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晓晖.张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24-225,301.

[5] TOM.手机之窗:http://mobile.tom.com.

[6] 手机频道之中关村在线:http://mobile.zol.com.cn.

【作者简介】

高思乐(1986-),200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人机界面设计
浅谈无锡地铁信号系统人机界面的应用与研究
BUBA台灯设计
地铁综合监控人机界面设计分析
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核电厂主控室画面设计研究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智能节能家居远程控制APP人机界面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